聽,古老尼山與現代智慧碰撞的聲音

2023-06-27     大小新聞

原標題:聽,古老尼山與現代智慧碰撞的聲音

仲夏的尼山,一碧千頃,微波蕩漾,聖水湖面上閃耀著的光芒,映射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現場,凝結成燦爛的點點智慧,引領數字文明的前行方向。

如今,人工智慧正在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力量。人工智慧時代的降臨,給當下的生活既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戰。6月26日,眾多專家學者、行業嘉賓相聚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圍繞「人工智慧時代:構建交流、互鑒、包容的數字世界」這一主題暢所欲言,熱議人工智慧的發展成果和未來趨勢。

共享數字文明發展紅利

人工智慧經過幾十年算法、算力、數據方面的量變積累,加速迎來屬於它的質變時刻。今年,隨著ChatGPT風靡全球,普通大眾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人工智慧上來。

「人工智慧是對人的能力的增強和擴展,它需要具備四個基本能力,即理解、推理、學習、交互。」IBM大中華區董事長、總經理陳旭東認為,人工智慧在未來幾年迎來突飛猛進的發展已成定局,預計到2030年,人類的生產生活將進入全新的人機協同時代。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執行長洪曜莊說,人工智慧將會對我們的社會產生深刻影響,改變我們互動的方式,能夠讓企業提高生產力,幫助政府和公共機構解決所面臨的最緊迫的一些全球性挑戰。

當前,5G移動通信、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字科技改變了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方式,讓全人類都感受到數字經濟帶來的美好和幸福。

「讓所有人能夠共享數字文明發展的紅利和成果,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我們可以利用數字化、人工智慧等技術彌補和幫助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障礙,讓數字科技的便利惠及每一個人。」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烈宏說。

人工智慧賦能千行百業

「當前,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大模型已經從感知層進化到了認知層,能夠理解文字、語言,做出交流、推理。未來在自動駕駛、機器人控制等諸多重要領域,大模型也將大顯身手。」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說,目前產學研各界已經形成共識,大模型將會帶來一場新工業革命,能夠像「發電廠」一樣,把從前難以直接使用的大數據原始資源加工成「電」,賦能千行百業。

人工智慧技術在中國的發展,具備基礎紮實、場景豐富、數實融合三方面優勢。同時,構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慧正逐步成為行業共識,相關法律法規正在完善,為技術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培育了良好的土壤與環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認為,在教育領域,ChatGPT等語言大模型或將改變教育系統的運行方式,將教育提升到一個新水平,人工智慧有望解決教育和學習領域的緊迫問題,確保人人享有公平、包容和優質教育。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表示,大模型將滲透到越來越多的領域,以大模型為關鍵驅動的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創造可觀的增量價值,帶來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深刻變革。

「在汽車製造業,最複雜的設計環節需要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兩萬多個零部件、幾十萬個參數裡找到滿足需求的各種組合,再寫文檔、畫圖紙。大模型可以高效地找到組合信息,自動生成設計文檔,大幅縮減研發周期和成本。在交通領域,通過大模型技術支持的智能交通方案,可以提升交通運行效率,有效保障安全出行。」李彥宏認為,大模型將成為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技術變革,是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是絕對不能錯過的重大戰略機遇。

合作互信成為應對挑戰的關鍵

然而,在利用人工智慧這股力量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從倫理差異到倫理困境,再到可能帶來新挑戰的技術鴻溝等一系列問題。

因此,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執行長,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執行長張勇認為,人工智慧技術應該增進人類文明福祉,並解決真實的問題;應該有先進和穩定的技術;應該注重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並展現普惠、互信和尊重。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演進必須符合社會規範,為人類帶來更多美好。在追求技術先進性的同時,必須堅守社會責任。

「創新中有很多不確定性,有些可以預判在前,防患於未然;有的問題在發展中出現,需要邊發展邊解決,用發展去解決。」張勇說。

阿拉伯信息通信技術組織秘書長穆罕默德·本·阿莫認為,應圍繞隱私、透明度、責任與問責、穩健性和彈性五個方面,構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慧。此外,還應建立道德框架,並通過以人為本的設計優先考慮人類福祉,為推動構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慧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智能可以是人工的,但智慧狀態始終是人類的專屬特權。人工智慧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需要良好的合作和責任。良好的合作可以避免由不平衡使用人工智慧所帶來的新鴻溝。」穆罕默德·本·阿莫說。

夏澤翰同樣深刻感受到在人工智慧領域合作互信的重要性,「大家要堅定信念,繼續將人工智慧視為一種工具,以之提高人類潛力,減少不平等現象,促進公平和包容的全球化。只要齊心協力,就能夠確保這個重要時代的技術發展成果真正造福人類。」

(本報記者 趙秋麗 馮帆 崔興毅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b1893dfb408e164310bdc8acfc40e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