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唯一完整開放的西夏王陵,為啥是佛塔形狀?不經意戳中淚點

2019-11-30     懶游的故事

接著分享我的銀川之旅。大家對金庸大俠的《天龍八部》里,有一段虛竹與西夏公主纏綿的橋段,有沒有印象?對,說的就是這個西夏。說起歷史上的西夏王朝,一言難盡,往下看。

​在銀川到周邊景區,公共運輸有三個出發地點,分別是北門旅遊客運站、南門客運站和新月廣場,淡季的發車班次都會有所調整。景區門票85元,含電瓶車。這裡是西夏博物館博物館,裡面有個西夏陵展廳,一定要認真聽講解,要不,接下來的實地參觀效果會大打折扣。

​西夏王陵景區建築和園區的規劃很超前,極具美感。從博物館出來坐電瓶車前往3號陵遺址。讓我們了解一下這個神秘的西夏王朝。西夏是我國十一世紀初以党項羌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元昊在興慶府(今銀川市)稱帝建國,於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一共存在了190年,經歷10代皇帝。

​西夏王朝鼎盛時期的疆域達83萬平方公里,「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

​西夏陵是西夏皇家墓地,位於賀蘭山東麓中段的洪積扇地帶。陵區一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公里,保護範圍內現存9座帝陵、250餘座路葬墓及1處大型建築遺址和數十座磚瓦窯址。目前的西夏王陵景區僅開放了1、2號「雙陵」和3號陵,這裡是3號陵。

​3號陵,坐落在西夏陵區東南部,古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陵園外築4座角台以示兆域,南置左右對稱的闕台,闕台後的御道兩側各有一座形制不盡相同的碑亭。陵園的主要建築是平面連接成」凸」字形的月城與內城。內城從南向北為獻殿、墓道和陵台。墓室位於陵台前的地下,墓道與陵台偏於陵園中軸線西側。

​3號陵是西夏陵區內目前保存最好、陵園建築最具特色的一座帝陵,被認為是西夏開國皇帝景宗嵬名元昊之泰陵,1999年國家撥專款對陵園進行了清理保護。

​走進陵園,穿越千年,探尋逝去的王朝,這是一個很獨特的體驗。這裡是月城,月城築於陵城南面,由東牆、南牆、西牆圍成,南牆中部辟門,月城東牆、西牆北接陵城的南牆。月城內東部、西部各有兩列南北向的石像生基址殘跡,兩列基址東西間距8.8米,神道兩側的基址東西間距32米。牆垣夯土版築,基寬2.45至2.55米,夯層厚0.07至0.1米,牆體殘高多不到1米。

​石像生。排列於帝陵兩側的石刻雕像,有伴隨皇帝的文臣武將,也有麒麟、白象等瑞獸。3號陵石像生排列於月城東西兩側的磚包台基上,共4列,出土有石人、石馬等殘塊。

​這內城正門——南門,是4座城門中等級最高的。由門道和兩側門闕組成。門道鋪設在長方形台基上原建有五開間兩進深過門樓堂。南北兩側斜坡踏步以花磚墁地。兩側門闕各由兩個高嬪伽、摩羯、海獅、套獸及塔剎等裝飾性建築構件。

​內城。象徵皇宮內城的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四面設門。四隅建角閣。牆垣夯土版築,基寬3.6米。牆面敷紅牆皮,牆頂出檐覆瓦,檐口飾瓦當、滴水。

​闕台。陵園入口處的門闕建築。台基平面呈圓形,黃土夯築,表面敷紅牆皮,上部為圓形建築。從闕台周圍地面清理出土的紅陶嬪伽、摩羯、海獅、套獸及塔剎等裝飾性建築構件推測,原闕台建築應該是一座喇嘛式佛塔建築。

​獻殿。陵園內用於祭祀的建築。八角形台基上原建有正方形9間開敞式殿堂,地面鋪方磚,中央以花紋磚鋪墁。南北兩側為斜坡式踏步。

​墓道。進入墓室的通道。階梯式坡道呈前窄後寬的梯形,長46米,斜坡24度。墓道填土隆起,呈魚狀。

​本圖正中的是陵園的主體建築——靈塔。原為圓形密檐塔,塔身黃土夯築,其外木構建築支撐形成七級浮屠,基礎直徑36米,現存高度24米。塔式陵台充分反映了西夏篤信佛教的宗教信仰。

​其實,建立西夏政權的党項人原本並不信奉佛教。據有關專家考證,西夏統治者崇奉佛教舉行佛事活動約始於太宗李德明統治時。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李德明母親去世,下葬時德明曾要求到宋朝北方佛教中心五台山修供十座佛寺,並派致祭使者護送所供物品至五台山。這件事情說明當時佛教已成為党項王室主要的信仰。宋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李德明又遣人向宋朝乞請佛教大藏經,仁宗即以新刊之《開寶藏》相送。這又說明党項人對佛教信仰的不斷加深,並且具備了初步的基礎。

​北門。內城的後門,由門道和兩側門闕組成。門道鋪設在長方形台基上原建有三開間兩進深過堂式門樓,門闕與南門相同。

​角闕。內城四角建築,南面2角闕各由5個、北面2角闕各由7個高台式塔形建築組成。

放置陵墓主人碑銘的碑亭。圓形亭室地面一字排列四尊石刻力士雕像是馱碑的支座。台基上曾出土大量的西夏文碑銘殘塊。包括石刻力士雕像等精美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寧夏博物館裡,大家一定要去看看。

​在景區參觀時,被一個小場景戳中淚點。一位古稀老人,應該是跟團出遊的,在景區里和大部隊走散了,拄著手杖拿著手機焦急地聯繫著同伴,慌忙中走進戈壁的荊棘中,腳步踉蹌,方寸大亂。我趕緊上前,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各位看官,別總幻想著退休以後暢遊中國、環遊世界,趕緊制定計劃,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你還在等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SfKvW4BMH2_cNUguk_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