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淺居(富書作者)
演員陳道明在《我的演員之路》中講到「努力」這樣一個話題,他說:
「這個努力,有時候是一個好詞,有時候也不是一個好詞,努力讓人變形。
你比如一扇門,你輕輕推開你會很優雅,當你推不開的時候,你努力推的時候,你就會變形。你的形體、你的心理都會變形。
所以有的時候,我覺得隨著自己的境遇,隨著自己的環境,應該清楚自己的所在,輕鬆一點的去執行自己的人生……」
誠然,人生不必太用力,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大器晚成,努力不過度,姿態才會好。
凡事順其自然,盡力而為就好;事事做到有度,生活才能從容自渡。
而太用力的人生,往往事與願違,甚至是一場災難。
凡事用力過猛,是一場消耗
作家呂白說:「太用力的人往往太急躁,後勁不足。人生是長跑,不是百米衝刺。」
確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生命中重要的路,一定要慢慢跑。
如果一開始跑得過快,就會提前消耗毅力,最終無法到達終點。
猶記得幾年前,劉德華計劃連續巡迴20場演唱會,但由於工作強度太大,唱到第14場時,他的嗓子發炎,聲音嘶啞,已無法繼續巡演。
但他為了不讓粉絲失望,堅持上台,最終因用嗓過度,唱歌失聲,含淚暫停了巡演。
身為一代天王,劉德華本想對粉絲負責,卻因身體透支,不得不心懷愧疚退場。
其實,無論多好的事,一旦過了頭,就很容易被反噬。
很多時候,說話做事、工作生活,盡職盡責就好,無需太使勁。
心理學家吉姆·柯林斯組織了3批人,走被稱為「美國大陸最長的距離」的路程。
這段路程全長3000英里,地貌複雜,天氣惡劣。
試驗開始,3組成員分別制定了行走方案。
第一組成員計劃天氣好時,快速行進40-50英里,天氣壞時休息;
第二組成員出發時激情高漲,每天行進50-60英里,預計3個月到達終點;
第三組成員則是無論天氣好壞,每天都必須行進20英里。
5個月後,出乎人們的意料,只有第三組走完了全程。
原來,第一組太容易受天氣影響,無法堅定的執行計劃;
第二組前期急於求成,太過用力,後來便沒了動力,逐漸失去了鬥志;
只有第三組,規劃明確,執行嚴格,有條不紊,最終到達終點。
其實,無論做什麼,不僅要有不被外界干擾的穩定內核,還要有不急於一時,持續前行的續航力。
這世間,並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百米衝刺,當你把所有力氣,都用在了開端,雖能跑得快,但很難跑得遠。
就像古話講的:「太剛易折,過強難久。」
人生要努力奔跑,但用力過猛,是一場消耗。
太用力的人生,往往事與願違
你知道「穿針效應」嗎?
試驗員讓人們比賽穿針引線,並為比賽結果設立了獎勵。
實驗中,人們為了獲得獎品全力以赴,但當人們太過專注於比賽時,手就會止不住地顫抖,最終影響到穿針的速度,進而錯失獎品。
這就是「穿針效應」,即當一個人越想做好一件事,越是用力,結果就越是不好。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相信你也有過相似的經歷:
為拿下一個項目,連續熬夜出方案,最後項目沒拿下,人先倒下了;
為了養生,各種忌口,但養生沒做好,營養卻失調了;
想要減肥,加大運動量,人沒瘦,肌肉反被拉傷了。
其實,凡事都有度,一味用力向前,就會適得其反。
曾在網上看過作家吳淡如學習日語的故事。
吳淡如看到同宿舍的室友每天都會學習日語半小時,而且學得還挺好,便也想學習。
為了能趕超室友的學習成績,吳淡如暗自計劃每天學習兩個小時。
她認為,如果別人每天學習30分鐘,那自己多花幾倍的時間去努力,一定能學得更好。
不曾想兩小時的學習時間太長,而且中間很容易被其他瑣事干擾,學業忙碌的時候,甚至還會沒有時間學習。
就這樣,她非但沒有因為自己加倍地努力而趕超室友,反而放棄了日語的學習。
而她的室友在大學四年,始終堅持每天學30分鐘,最終學有所成。
經此一事,吳淡如感慨道:「很多事用力過猛,就太容易不了了之。」
不得不說,很多時候,你越是努力,反而越早偏離既定航線。
人生當有追求,但追求太過用力,結果往往會背道而馳。
生活就像一根皮筋,扯得太緊,就會斷裂,唯有鬆緊適度,才能如願以償,走得長遠。
《小窗幽記》有言:「世間萬物皆有度,無度勝事亦苦海。」
凡事張弛有度,不激進、不偏執,才是長久之道。
而太用力的人生,往往事與願違。
真正清醒的人,贏在適度、毀於過度
用力取水,水就會從指縫溜走,只有溫柔捧起,才能留住水;
用力握沙,沙就會從指間漏出,唯有適當鬆手,才能捧住沙。
網上有句話這樣講:「適可而止的貪婪叫努力,適可而止的慾望叫夢想。」
人生有度,好在適度,誤在失度,壞在過度。
想要人生贏在適度,不妨試試以下幾點:
1、凡事不激進,學會厚積薄發人
著名的「荷花定律」告訴人們,荷花的開放並不像其他花一樣百花齊放,而是在第一天只開放一小部分,第二天則會以前一天的兩倍速度開放。
直到第29天時,荷花也只是開了一半,但是在最後一天,荷花會開滿另一半。
也就是說,荷花最後一天的綻放,是前29天的蓄勢待發。
人生如是,我們應像荷花一樣,前期不激進,蓄勢厚積,而後薄發。
要知道,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懂得沉潛的企鵝,才能順利到達既定的彼岸。
2、降低期待,專注過程
杭州亞運會上,全紅嬋憑藉「水花消失術」斬獲女子跳水金牌。
奪冠後,有記者問她有沒有說一定要站在這個領獎台時,她顯得有些無措。
不善言辭的她回答:「不能這樣想,肯定想站上領獎台,但不能說一定要站上領獎台,你這樣想肯定不行的。」
確實,年齡不大的她深知面對比賽,不能期待過高。
而當她被問分數落後時,是什麼樣的心情?
她回復自己當時沒有注意分數,主要還是想著動作。
記者追問在最後一跳之前,調整了很多動作,當時在想什麼?
她也直言:想動作要領。
透過採訪,我們看到了一個只專注於比賽過程,而不是結果的全紅嬋。
不得不說,當你很想成功的時候,就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當你降低期待,心無旁騖地努力,反而會收穫不一樣的驚喜。
3、擁有鬆弛感,保持自己的節奏
很喜歡人民日報上的這句話:「好的生活,不是拚命透支,而是款款而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習慣了激烈、快節奏的生活,保持鬆弛感成了很多人渴望,卻難以觸及的人生高度。
或許會對突然改變的計劃感到懊惱,對沒有達到的結果感到沮喪,對即將面對的挑戰緊繃神經。
殊不知,很多時候,人在放鬆的狀態下,才能將潛在的能量釋放出來,達到預期的成果。
學會接納突如其來的變故;學著享受努力的過程;學會以輕盈的姿態迎接未來。
你要做的,只是保持自己的節奏,擁有一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鬆弛感。
人在游泳的時候,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認為游泳一定要用力劃才能游得快。
殊不知,當你調動全身的力氣,奮力向前沖時,水的阻力也會隨之增大,你劃得越是用力,速度越慢。
只有掌握相應的力度,才能如魚得水般暢遊水中。
很多事情,如果不能適當鬆弛,反而步履維艱。
畢竟,船行太快不易掌舵,弦繃太緊容易斷裂,人生大可不必太用勁。
凡事力求竭盡全力,就會忘了初衷,失了重心,努力就會事倍功半。
正如《人間值得》里講的:「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
一生就那麼三萬多天,你無須過度求滿,因為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就像好的國畫,都講究「留白」,因為虛實之間,留白之處,才顯意境。
人生如是,凡事太用力,註定走不遠。
既如此,何不慢下來、緩一點,讓自己不急不躁,款款而行。
餘生,願你我在風浪中穩步前行,將日子過得不疾不徐、從容自得。
作者簡介:淺居,富書作者,第4本書《屏蔽力》已出版,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