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單方面宣布,小龍蝦紅是最好看的色號! 圖/soogif
-風物君語-
我離開了長沙,從此生活寡淡無奇
長沙,是中國「最快樂」的一座城市。生活在這裡的人,樂觀積極,有種狂放恣意的勃勃生機。這種旺盛的生命力,和火熱的氣候交織,再撒上一把紅辣椒,有種烈火烹油的暢快。
長沙臭豆腐。 圖/圖蟲·創意
大約努力生活的人,都是天生的美食家。上百種口味的 粉面早餐,味道四散的 街邊小吃,以及 口味火爆的宵夜,每一種簡單又豐富的味道,都能讓長沙人感到滿足與快樂。
口味蝦,長沙的吉祥物
由江湖塑造的長沙,生就一副豪氣的性格, 最日常的風味,也取材自江湖之間。
口味蝦! 圖/匯圖網
「不吃口味蝦,相當於沒來長沙。」從這句熱度很高的話里,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不少「策神」提議要將 口味蝦定為長沙的吉祥物。
長沙的夏天,充斥著蝦尾、油爆蝦及口味蝦的味道。洞庭湖腮腹雪白的小龍蝦,是長沙人的夏日「快樂源泉」。湘江邊、南門口、四方坪,人們呼朋引伴、團團圍坐,只為桌上那盆紅彤彤的口味蝦。
烈火烹油的口味蝦! 圖/圖蟲·創意
口味蝦,又叫做麻辣小龍蝦。在吃辣上,湖南人以一當十,小龍蝦這樣鮮美的食材,自然需要搭配辣椒來襯托其味。 口味蝦這一吃法,是湖南人在送給全國老饕的禮物。
最地道的老長沙口味蝦, 只余鉗子和蝦尾,吃蝦之前,先吮吸蝦尾的前端,帶著 紫蘇和 蒜蓉味的湯汁順著蝦皮上涌,香辣的滋味灌入口中,自舌尖傳遞全身,而後化作汗珠自額頭滲出。偶有一兩滴紅油湯汁自嘴角俏皮地溢出,順著皮膚一路滑到了下巴。
一個蝦球的誕生。 圖/soogif
手腳並用地剝開蝦殼, 月牙狀的白嫩蝦肉彈出,而後迅速蜷縮成一個蝦球,略蘸一下湯汁,蝦肉的鮮美裹上麻辣的滋味,是正宗的長沙夏日之味。
類似於口味蝦的江湖氣息,生長於田邊、池塘的 螺螄,天然具有 市井習氣,與煙火氣的長沙夜市最為般配。在長沙的夜市大排檔,幾乎每桌都要點上一份。
口味田螺。 圖/圖蟲·創意
「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事實上,肉少的田螺,很難擔起果脯的重任,與其他盤大肉厚的食物相較, 田螺更像是美味的載體,匯聚了不同食材浸潤的滋味。
抽出一根牙籤,對著田螺殼輕輕一挑,舌尖裹著螺口輕輕一吸, 指天椒的辣、小青檸的酸爽、魚露油的鮮,裹著肥嫩的螺肉滑入口中,填滿了牙齒之間的空洞乏味,而後一口冰啤酒的灌入,再燥熱的情緒都能被撫平。
嗦螺精緻派。 圖/soogif
但也有人表示,用牙籤呷唆螺,會失去「唆」的樂趣。指尖捻起一顆螺,用嘴巴一抿, 殼上的螺紋與舌尖摩擦共舞,吮吸之間,螺肉裹挾著細小的刺激,滑入肺腑,只聽得空空的螺殼落在桌子上滾動出極富節奏感的聲響,像是長沙這座 快樂之城的音符註腳。
臭?香?油?沒錯,這就是長沙!
有人說,長沙是一座「寂寞之城」。這一標籤並非是在講長沙有多寂寥,反而是在形容長沙人有多喜好熱鬧,就連日常打牙祭的小吃,也得是在 沸油里滾過的火熱模樣。
長沙臭豆腐。 圖/視覺中國
作為一個 「有味道」的城市,長沙的味道,大多時候都來自於一種街頭小吃——臭 豆腐。長沙臭豆腐,又叫 臭乾子,是臭豆腐界最為著名的「IP」。黑色的方塊豆腐,中間灌以火紅的辣椒、透白的蒜汁、琥珀色的香油,但顏色搭配就勝其他地區的臭豆腐一籌。
「聞著臭,吃著香」,是臭豆腐最為著名的Slogan。臭乾子的香臭,並不好界定。臭乾子的刺鼻味道,來自於 滷水中的「3-甲基吲哚」,江湖人稱「糞臭素」。不過,把「3-甲基吲哚」稀釋很多倍之後,得到的卻是 茉莉花的香味。
叮,您的長沙臭豆腐訂單已送達~ 圖/圖蟲·創意
以 黃豆為原料的長沙臭乾子,並沒有刺鼻的腥味,反而有種 濃郁的鹵香。待牙齒穿過豆腐酥脆的表層,清雅的豆香瞬間瀰漫在唇齒之間。 鮮辣的湯汁自綿密的豆腐中 爆漿蔓延,刺激著味蕾,湧起層層波浪。
如果說,臭乾子是長沙的「暗黑面」,那麼 糖油粑粑則代表了長沙小吃最可愛的一面。共同長於市井的糖油粑粑和臭乾子, 一香一臭,一糯一脆,一金黃一漆黑,像是兩個性格完全迥異的髮小。
相鄰的臭豆腐和糖油粑粑,像極了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髮小。 圖/圖蟲·創意
在長沙,幾乎每個巷子裡,都有一兩家糖油粑粑店。門口敞開的大鐵鍋內,時時漂浮著 扁圓、糯白的糍粑。剛入鍋的糍粑,輕盈白凈,隨著鍋內溫度的攀升,漸次染上棕色的糖油,而後在鍋底潛水後,膨脹成圓滾滾的模樣。
吃糖油粑粑時,絕對不能心急。剛出鍋的糖油粑粑,有著好看的 金黃色脆殼,熱氣透過脆殼的氣孔,蒸騰出絲絲縷縷的裊娜白煙。稍不注意,就會燙著舌頭。所以幹什麼都喜歡風風火火的長沙人,唯獨在面對糖油粑粑時,卻沒了脾氣。
湖南長沙嶽麓山景區,路邊小店剛出鍋的糖油粑粑。 圖/圖蟲·創意
糖油坨坨,是糖油粑粑的孿生姐妹。同樣由糯米粉做成的糖油坨坨,被搓成一粒粒的形狀,放入油鍋後,變成一顆顆 金燦燦的丸子。從油鍋撈出後,用竹籤串成串兒,不多不少,正好八顆。
和實心的糖油粑粑不同,油炸後的糖油坨坨是一種 空心的狀態。表面的糖分風乾後,留有一種 酥酥脆脆的口感,咬上一口,還能扯出一條條的 拉絲,像是一串金黃色的糖葫蘆。
糖油坨坨。 圖/圖蟲·創意
恰粉啵?
在長沙的小吃江湖,流傳著 一百零八家粉店的故事傳說。
幾乎每一位長沙人,都有米粉情結。在長沙,米粉早已超越了三餐的限制,它可以是長沙人的下午茶,更可以是長沙人魂牽夢繞的夜宵。而對於長沙遊子而言,一碗正宗的長沙米粉,就足以填補他鄉與故鄉之間的距離。
不加任何佐料的光頭粉。 圖/匯圖網
長沙米粉,一般都有 圓的和 扁的兩種,因為扁米粉比圓米粉更容易入味一些,所以更受長沙本地人喜歡。爽滑的米粉,有種大米的 甘香原味,不需要添加濃重的湯汁,滴上幾滴 豬油,再加一點 醬油,和萬能的 剁辣椒,就足以吊出米粉原本的 鮮甜。
但米粉更為常規的吃法,還是得有湯。由 筒子骨熬制的湯底,淡雅留香,完美融入進手工製作的米粉里,再配上榨菜酸蘿蔔,就是長沙人最喜歡的 「寬湯」標配。待吃完了粉,再往碗里倒點醋,一碗原湯一飲而盡,韻味!
長沙米粉的佐料。 圖/圖蟲·創意
相較於原湯的素雅,重油重色彩的 炒碼粉仿佛更有吸引力。除了最常規的肉絲,春天的 香椿和蕨菜、夏天的 鱔魚和泥鰍,以及秋天的 寒菌,都是老長沙人難以割捨的地道澆頭。
在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中,代表長沙早餐出征的,正是富有嚼勁的 肉絲粉。新鮮的後腿骨熬制十幾個小時後,骨髓中的精華,將湯水染成絲滑的乳白色,餘下全瘦的 後腿肉,緊緻又細嫩。
肉絲米粉。 圖/匯圖網
將這些瘦肉剔出,切成 小條段,待米粉出鍋後點綴其上,極有嚼勁的肉絲浸入湯底,釋放出濃郁的醬油芳香,隨後統統被凝脂一般的米粉裹挾。再拌入酸豆角、香蔥、辣椒等配料,四散的味道,堪稱是 靈魂攝取器。
運氣好時,會碰上店家剛炸好的 豬油渣,金燦燦的豬油渣薄薄脆脆的,摞在一起堆出滿滿一盆。夾上一塊,酥脆的油炸在嘴裡炸裂,碎成一片飽滿的星空,此時再嗦一口粉,送一口湯,熱量爆炸的同時,心情也隨之炸開一朵煙花。
豬油渣。 圖/匯圖網
一碗米粉,味道熱辣、直接,卻又不失熨帖。這,又何嘗不是長沙的性格底色。
- END -
文丨鶯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_z_TDnIBd4Bm1__Y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