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嶺南,東莞地區的腊味喜歡 加入玫瑰露酒或米酒,讓 肉香中再纏綿幾分酒香,像漂亮女孩臉蛋上還添兩分曖昧的緋紅,格外誘人。在民間,素有"東莞臘腸,又粗又短"之說。
東莞臘腸
東莞「 矮仔祥」臘腸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外形「短而粗」,長兩三厘米。憑藉爆漿油脂的誘惑口感,及其「短圓萌」的獨特外形俘獲了許多東莞人的胃。從選料開始,混料、灌腸、扎孔、綁結、吊晾、烘烤,做好臘腸有七道主要工序。」 製作臘腸時的天氣必須是艷陽高照,否則就會製成濕腸,而濕腸因為不能立即充分接受陽光曝曬,還可能變味。因此臘腸需在陽光下晾曬約三四天即成。
顏色誘人的矮仔腸。 攝影/吳學文
說起東莞最著名的本土菜,當屬高埗鎮冼沙村的「冼沙魚丸」。魚丸又稱「魚包肉」,味道鮮美,多吃不膩,可作點心配料,又可作湯,是沿海人們不可少的海味佳肴。高埗鎮的冼沙村是遠近聞名水質優良的水鄉,到秋冬季節,肥美的鯪魚一網下去就是數十上百斤的魚獲。鯪魚是製作魚丸的上佳魚選。其長度也不宜過長,四指寬、一掌長即可。
魚丸
起魚肉是製作魚丸中讓最多人望而卻步的環節,不僅費時還費力,鯪魚的脊骨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用來製作魚丸。 其中的搗爛魚肉也是個講究活,要接近 20 分鐘不斷快速摔打,才能將魚肉中的蛋白質打出來,最後加入沸水中煮熟。
一道 膠質多、韌性足、彈性大,看似簡單無物,實則鮮美帶勁的冼沙魚丸就算完成。
摔打魚肉前手工切魚肉碎。攝影/吳學文
廣東人的一日三餐是離不開湯,煲湯也是家家必會的。 「三滾骨」,其實就是簡單的煲湯骨。但不同之處在於, 豬骨上的肉卻是格外爽脆甜香。「三滾骨」中加入了 當歸、玉竹、紅棗等十多種藥材的降火解熱氣藥材包,讓骨頭肉爽脆過癮間還帶著點養生食療的作用。
「靚仔,要不要來碗靚湯啊。」 攝影/朱銳
除了」三滾骨「,同樣質樸的家鄉味道還有 「鴨腳包」。隔壁的佛山也有叫鴨扎,用來做煲仔飯簡直是完美。
莞城人在製作「鴨腳包」時候,會選購採用特殊腌制的鴨腳,每個鴨腳的中間裹以特殊腌制的鴨心,外面用特殊腌制的鴨腸纏繞。蒸熟後香氣四溢,咬起來筋斗而生津, 用來下飯更是妙不可言。
「鴨腳包」下飯簡直絕了。攝影/王宇同
茅根粥也是每一個在東莞長大的小孩都會吃的早點,是東莞特有的地區傳統名點。最早的做法使用鮮茅根、玉竹頭,扁豆,赤小豆,茯苓等煎熬,但是因為茅根太過寒涼,有的店家將茅根粥料改成了 黃豆和陳皮,同樣具清涼,去濕等功效。孩童清早享用一碗,然後上學去。
眉豆糕。攝影/朱銳
一碗茅根粥,一份腸粉,一份眉豆糕,是東莞人最習慣的早餐搭配,也開啟了東莞人新的一天,你想一起嗎?
腸粉
- END –
作者斯小樂
編輯丨阿壹、堃堃
圖編丨袁千禧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風物中國志·東莞》
部分文字取自書中《東莞的浮生六食》一文
本文為地道風物原創文章,原文有刪改
本文圖片來源於版權方,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公司、組織、個人未經版權方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sJODnIBfGB4SiUwn_b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