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菇(學名:Hericium erinaceus;英文名:Lion's Mane Mushroom,Bearded Tooth Mushroom),又叫猴頭菌,只因外形酷似猴頭而得名。猴頭菇是中國傳統的名貴菜肴,肉嫩、味香、鮮美可口,是四大名菜(猴頭、熊掌、燕窩、魚翅)之一。有「山珍猴頭、海味魚翅」之稱。
這種齒菌科的菌類,菌傘表面長有毛茸狀肉刺,長約1~3厘米,它的子實體圓而厚,新鮮時白色,干後由淺黃至淺褐色,基部狹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徑3.5~10厘米,遠遠望去似金絲猴頭,故稱「猴頭菇」,又像刺蝟,故又有「刺蝟菌」之稱。
猴頭菇是一種生長在深山老林種的大型肉質菌、木腐食用菌。一般生長在麻櫟、山毛櫟、栓皮櫟、青剛櫟、蒙古櫟和胡桃科的胡桃倒木及活樹蟲孔中,懸掛於枯乾或活樹的枯死部分。
我國華北、東北、中南和四川、雲南、甘肅、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夏秋季採收。人工培育的子實體待菌齡到3個月以上,子實體長成時取下,曬乾或鮮用。
起源歷史
猴頭菇進入人們的飲食生活由來已久,《臨海水土異物志》:「民皆好啖猴頭羹,雖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曰:寧負千石粟,不願負猴頭羹。民間諺語:「多食猴菇,返老還童。」
相傳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經有人採摘猴頭菇食用。但是由於猴頭菇的「物以稀為貴」,這種山珍只有宮廷、王府才能享用,外界只知道猴頭菇是珍貴食品,對它的有關特性及其烹調方法都不清楚。
有關猴頭菇的記載,較早見於370年前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書中僅僅列有「猴頭」的名稱而已。《御香飄緲錄》載有清宮的猴頭菜肴,並盛讚其味鮮美。該書還具體介紹了烹制猴頭菇佳肴的燉、炒二法。
近代以來,關於猴頭菇的記述仍少。20世紀30年代,《魯迅日記》曾提到,他吃過摯友曹靖華贈送的猴頭菇,並讚美「味確很好」。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對野生猴頭菇的馴化和推廣人工栽培,這種山珍才漸漸進入人們的筵宴。
營養成分
1、猴頭菇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的一種優良食品;
2、猴頭菇具有提高肌體免疫力的功能,可延緩衰老。
3、猴頭菇含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調節血脂,利於血液循環,是心血管患者的理想食品;
4、猴頭菇中含有多種胺基酸和豐富的多糖體,能助消化,對胃炎、胃癌、食道癌、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的療效令人矚目;
5、猴頭菇含有的多糖體、多肽類及脂肪物質,能抑制癌細胞中遺傳物質的合成,從而預防和治療消化道癌症和其他惡性腫瘤。
藥性功能
中醫認為,猴頭菇性平味甘,有利五臟、助消化、滋補身體等功效。
猴頭菇含揮髮油、蛋白質、多糖類、胺基酸等成分。對小白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有抑制作用,能抑制其脫氧核酸的合成,阻止胸腺嘧啶脫氧核糖核苷和尿嘧啶核苷酸的摻入,其作用強度與其濃度有關。
猴頭菌干品中每百克含蛋白質 26.3 克,是香菇的二倍。它含有胺基酸多達 17 種,其中人體所需的占 8 種。每百克猴頭含脂肪4.2 克,是名副其實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另外還富含各種維生素和無機鹽。
猴頭菇成對出現有典故
採集野生猴頭菇的人發現它有個非常奇特的生長規律:遠程成對而生。也就是說,你看到一棵樹上有隻猴頭菇,看清楚它的朝向,往相對的方向仔細看,在不遠處的樹上必定還能找到另一隻猴頭菇,這個方法屢試不爽。
據說,當年孫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經時,花果山上有一對年輕的猴子彼此安慰和照顧,產生了愛情。一隻失戀的狐狸被嫉妒沖昏頭腦,投訴了他們,於是他們被流放到邊塞寧古塔(舊城在今黑龍江省安寧縣)。由於不適應那裡的寒冷,他們雙雙被凍死。臨死前,他們選擇了兩棵相距不遠,能夠彼此相望的柞樹作為最後的歸宿。他們死後化作猴頭菇,在興安嶺的大森林裡,依然相依相伴、成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