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物理科學家,他是一個猶太人,15歲那年移居義大利,完成了學業,在二戰之初,移民美國,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職,在多數人的印象當中,愛因斯坦跟中國並沒有來往,但其實愛因斯坦來過中國一趟。
1919年,愛因斯坦準確推測出了日蝕,中國人也在這段時間開始研究相對論,愛因斯坦也在中國留下了名聲,1922年43歲的愛因斯坦開始自己的世界旅行,蔡元培極力邀請愛因斯坦將訪問亞洲的第一站定在中國,並且承諾支付他的出行費用。
1922年11月13日愛因斯坦乘坐日本船「北野丸」抵達上海,這一天瑞典駐上海總領事館通知愛因斯坦獲得了諾貝爾獎,上海的大學生為他歡呼,無數的中國學者名流也都一同陪同愛因斯坦,他得到了極高的待遇。
在眾人的簇擁下愛因斯坦到了上海「一品香」品嘗了中國美食,又遊玩了城隍廟、豫園等地,晚上6點在畫家王震家裡設宴,吃飯的時候愛因斯坦對中國評價很高:今天得以觀賞許多名畫,心情十分愉快……中國青年將來對世界科學必有偉大貢獻。
在短短停留了一天之後,愛因斯坦就前往了日本,他在日本停留的時間非常長,超過了原定計劃了一個月,一共待了43天,蔡元培這期間也寫信再次邀請他,蔡元培想愛因斯坦在上海做一次演講。
愛因斯坦給蔡元培的回信也說得明明白白:日本人條件優厚……各項雜費有2000英鎊。蔡元培四處籌款,表現出了極大的誠意,12月27日,愛因斯坦在返回歐洲途中,再次途徑上海,他稍作停留。
他應上海猶太青年會以及學術研究會的邀請,在福州路17號的禮堂演講了相對論,這一次他也只是待了2天就離開了,愛因斯坦沒在北大演講,始終都是蔡元培的一大遺憾,一直以來蔡元培都認為是資金不足,但從《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遊記》來看,他似乎對中國人有一點偏見。
他在日記當中給予日本高度評價:日本人不喜歡炫耀,他們正派、聰明,富有同情心,很有吸引力……他們深深得為自己的國家和族群感到自豪。
對中國的評價就很一般了,甚至帶有一些種族偏見:中國人吃東西時不坐在凳子上,而是蹲著,就像歐洲人解完手一樣……
他們就像是馬一樣的勞作,也沒有意識到痛苦,這是一個牧群般的奇特民族……相較於人類,不如說他們更像是機器人。
我覺得這裡男女沒什麼差別,我不知道中國的女性有何種吸引力,讓這裡男人繁衍出這麼多的後代。
從短短的幾段評價來看,愛因斯坦對中國人有著非常嚴重的偏見,甚至上升到了人身攻擊。愛因斯坦始終是一個科學家,看東西並不全面,而且還帶著一定的種族觀念,羅素作為哲學家,評價中國人就客觀許多。
羅素在中國也待上了很長時間,從方方面面解讀了中國文明,中國歷史,他說到:中國人是聰明人,只要給他們一個穩定的環境,充足了研發資金,我相信他們的科技會在未來30年,追上我們甚至超越。羅素的這番話如今也正在慢慢實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Bub83QBd8y1i3sJP8X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