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在他的一首詩中寫道:"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在他看來,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
20世紀初,河南安陽有一處都城遺址被發現,1928年正式進行考古發掘,經考證,這處遺址便是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被稱為"殷墟"。殷墟的發現,甲骨的出土,讓商朝真正成為了有文字證實的歷史。因為出土的甲骨文內容涉及的範圍甚廣,殷墟也被稱為是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
2006年7月,殷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座三千年前的帝都有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頭。
殷墟,位於今天的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周圍,當時稱"北蒙"。商朝的第19位君主盤庚,曾將商的都城遷到了北蒙,自那時起,並將北蒙改名為"殷",因此這個都城遺址被稱為"殷墟"。
殷墟遺址的文物遺蹟,主要有宮殿宗廟、王陵遺址、洹北商城以及匈奴墓葬。
宮殿宗廟遺址,因坐落在宮殿區而得名。目前已發現50餘座宮殿及宗廟遺址,是甲骨文的發源地,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玉石器等。殷墟的宮殿區,也被認為是世界文明古國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
王陵遺址與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曾是商王朝的陵地與祭祀場所。這裡現已發現了13座大墓以及數以千計的陪葬墓,是目前中國已知最早的王陵墓葬群,被譽為"第二個古埃及"。中國已知的最重的青銅器——后母戊鼎,就出土在這裡。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后母戊鼎
洹北商城被認為是城內的核心部分,對於研究殷商文化意義重大。根據考古發現,應屬於中後期的都邑遺址。
匈奴墓葬目前發現了18座,雖在殷墟保護區內,形制內容卻與殷墟墓葬有差異,據考證應為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的墓葬。
那麼,殷墟是如何被發現的呢?回答這一問題,還得從一位名叫王懿榮的先生說起——
王懿榮先生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學家,《清史稿》為之立傳。後來由於他發現了甲骨文,被尊為"甲骨文之父"。
坊間傳說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故事,很有點演繹性。說是王得了瘧疾,用了許多藥都不見效。後有一位老中醫給他開了一劑藥方,藥房上有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他按醫生的藥方派人到北京老中藥店達仁堂抓藥。藥抓回後王懿榮卻意外發現"龍骨"上面有很多劃痕。他猜測這種類似篆文而又不識的劃痕,可能是上古之人留下的文字,於是他又買回藥店的全部"龍骨",加以細心研究,終於揭開了甲骨文之謎。
但是,權威記載與這個故事大相逕庭——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入京城,慈禧和光緒皇帝外逃西安,時任翰林編修的王懿榮遂攜夫人與兒媳投井殉國。清政府於是給王懿榮定諡號"文敏",所以後人尊稱王懿榮為"王文敏公"。
民國年間,金石專家、文物學者王崇煥,為王懿榮編了一本年譜,名叫《王文敏公年譜》。據其中記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秋,一位古董商人攜帶從河南安陽縣小商屯發現的"龍骨"到京師,讓王懿榮觀看,王懿榮細為考訂,審定為殷商故物,並發現其上有篆籀之前的古文字,遂令悉數購歸,獲千數片甲骨。王懿榮認真研究後,把這種刻寫在甲骨上的古文字稱為"殷人刀筆文字"。自此,"甲骨文"被發現。
殷墟出土的甲骨
王懿榮去世後,他所藏龍骨輾轉來到了晚清學者劉鍔手中,劉鍔整理後出版了第一部甲骨文著錄《鐵雲藏龜》。甲骨文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但其出土地卻被古董商隱瞞起來。
近代考古學家羅振玉自1906年開始收藏甲骨,輾轉多地,親自訪求出土地,終於找到了安陽小屯村。近代學者王國維在整理了甲骨上的資料後,也證實了羅振玉的推測。
1928年,殷墟迎來了第一次試掘。此後,中國對殷墟的發掘規模逐漸擴大,殷墟成為了許多考古學家的"資料庫"。
在殷墟被發現之前,對於歷史上的商王朝,只有一些文獻記載,卻沒有任何文物可以證實這一朝代的真實性。何況這些記載商朝的文獻,皆成書於後來的朝代,沒有強大的說服力。直到殷墟的發現,才為商王朝的存在找到了真憑實據。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看,它已經是商朝一種成熟的文字,這不僅為我們研究漢字的演變提供了依據,也為我們研究殷商的社會及歷史提供了依據,更增強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同時也誕生了一門學科——甲骨學。
正在發掘保護的殷墟遺址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代表了當時我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最高水平,堪稱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殷墟的發現,不僅證實了商王朝的存在,更為我們研究當時的城市布局、人們的習俗與信仰、古代的科技發明與社會制度等都提供了依據,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文化遺產。
2000年,殷墟遺址被評選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的第一名,無數的史學家與考古學家在這裡進行保護性發掘,讓中國古代歷史更加豐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