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爆料:3年才走出父親去世的陰影 缺少死亡教育的孩子惹人心疼

2019-09-21     優米MaMa

昨天看了《小小的心愿》,一部有點悲傷的喜劇片。該片故事情節比較簡單,由彭昱暢、王大陸、魏大勛飾演的高遠、徐浩、張正陽是三位正在上高中的死黨。青春少年本應是最無憂無慮的年紀,高遠卻不幸突然患上了肌肉萎縮症,並被告知時日不多。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徐浩和張正陽兩位死黨被打的措手不及,調整好心情後二人決定,在最後的日子裡幫好友實現一個願望。於是,一系列搞笑故事就此展開。

整部影片溫馨感人,笑點中隱藏著淚點。默默付出的母子情、拼盡全力的父子情、赴湯蹈火的同窗情。每一條都足以打動觀眾,但整部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這些無法割捨的情感刻畫,而是另外一個一直被影藏在笑點背後的沉重話題——死亡。死亡就像黑色的深淵,無時無刻不盯著岸上的人們,但我們每個人又都無法逃避,那要怎麼辦?是像高遠媽媽那樣拒絕接受、還是像徐浩他們那樣不留遺憾,又或是像高遠那樣豁達放手?這其實才是整部影片真正留給觀眾討論的話題,與其說本片是一部歌頌友誼的青春篇,倒不如說它是一部反思「死亡」的教育片。

《西藏生死書》中有句話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仔細想想確實如此,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告訴我們「不知生焉知死,六合之外存而不論」,於是我們避諱談死,談「死」而色變 。於是一旦有親人離去,我們會告訴孩子:「小孩子別問這麼多,以後就知道了」、「他去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但這種善意的謊言,會讓孩子放棄對生命的探究,讓孩子不知道「生」的可貴,傷害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大的多。

「死亡教育」,名為談死,實為論生

主持人馬東曾說,「如何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漢文化缺失的一課」,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的文化里「死亡」有很多種叫法:「正寢」、「甍」、「雲終」,「圓寂」、「仙逝」、「返真」等等,但很少有人直接用到「死亡」。在此影響下,現代社會很多高樓大廈甚至沒有4樓,要麼叫3A層,要麼叫M層,為什麼?因為「4」與「死」同音。

我們忌諱談死,因為古人說「不知生,焉知死」,生的事情還沒搞明白談論什麼死?這導致我們對死亡充滿了疑惑和焦慮,因為未知嘛,所以才覺得可怕。但越避而不談,這種未知就會愈發放大,進而越覺得可怕。然而生老病死本就是自然規律,是所有生物的必經過程,我們不應該讓孩子陷入疑惑和焦慮之中。只有讓孩子知道「死亡」到底是什麼,才能讓孩子明白「生」的意義,這才是「死亡教育」的真正目的。

也就是說,「死亡教育」不只是為了讓孩子了解死亡,討論死亡這一現象,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能透過現象發現本質:正因為生命有終點,所以更要拚命活著。真正的「死亡教育」看似談「死」,實則論生。

不同階段的孩子,對死亡的認知不同。

很多家長會認為,「畢竟是個孩子,跟他談論生死未免有點殘忍,他能知道啥?」但事實上,心理研究人員發現,孩子從3歲開始就已經對死亡有了自己的認識。心理學家納吉(M.Nagy)在1948年,對378名3~10歲兒童進行關於「死亡」概念的研究,發現這個年齡區間的孩子,對死亡的認識明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3~5歲,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隱約對死亡有個大體的認識,但他們不知「死亡」的具體意義,他們不認為死亡是一個最終的過程。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為「死亡」是一種可逆的過程,是暫時的,「死亡」只是離去,但總有一天還會回來。比如,有些年齡小的孩子,你告訴她「奶奶去世了」,他們會認為奶奶還會給他講故事、買好吃的。據研究統計,只有約10%的3歲左右兒童能理解死亡的不可逆

5~9歲,是第二個階段被稱為「擬人化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知道了,死亡就是生命的終止。但在他們的意識里死亡並不普遍,他們會以為死亡是一個叫做死亡先生(deathman)的人。只要被死亡先生抓走就會死。在他們的認知里死亡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聰明的人、幸運的人等是不會被死亡先生抓走,而自己就是這些人,自己可以避免死亡。這時就需要父母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讓他們知道死亡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9歲以上是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時普遍的不可避免的。並能根據一定的自然原因、疾病原因和意外原因來解釋死亡。任何人、動物、植物都會死,死去的生物會從這個世界消失,這會讓這個階段的孩子感到傷心、難受。所以這個階段「死亡教育」的主導是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總的來說,孩子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從死亡的不可逆性、必然性、功能喪失性和情緒性4個維度真正認識了死亡。

「死亡教育」的意義在於「向死而生」

也許你會問,一個小屁孩了解了死亡又能怎樣?

我想用作家早崎繪里香在《生死功課》中的一句話回答這個問題——「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樣重要,甚至死亡教育比性教育更加重要。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性。但是每個人都會有死亡。」

確實如此,「死亡」跟每一個人相關,死亡教育不應該在家庭發生變故時才開始,而是應該抓住每一個機會:秋天的落葉、死去的昆蟲、離去的寵物,清明時節祭拜故人,這些都可以作為死亡教育開始。

說喬布斯是改變世界的人一點也不過分,但是你知道嗎?他的這些成就,跟小時候無意中接受的「死亡教育」息息相關。17歲的喬布斯無意中看見了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去生活,會怎樣?」於是,喬布斯開始思考生與死的意義,開始把每一天都當做生命的最後一天來過。喬布斯說:在死亡面前,名利、驕傲、失敗這些將全都消失,留下的將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這就是「死亡教育」的作用,那如果缺少「死亡教育」會怎樣呢?

首先,孩子會充滿恐懼。

回想一下我們談論死亡時的表情和心情,是不是總充滿著陰冷和恐怖元素?電視劇中也經常將「死亡」與電閃雷鳴、狂風暴雨,漆黑深夜聯繫起來。這種氛圍下,孩子很容易把「死亡」和「魔鬼」聯繫在一起。而孩子大腦發育又還未完善,有時會混淆現實和假象,這種神秘色彩的事情,更容易讓他們變得膽小無助。

其次,孩子會漠視生命

中美精神病學術會議顯示,自殺已成為中國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近年來低齡化趨勢日漸嚴重。上海市教委曾做過一項調查,他們抽查了2500名中小學生,其中有5.85%的孩子自曝有過自殺計劃,有1.71%的孩子自殺未遂,有34.39%的孩子認為「活著不如死了好」。可以看出這個比例還是非常龐大的。

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但凡這些孩子對死亡有一絲敬畏之心,就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想法

說了這麼多,生活中要怎麼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呢?

首先,認真回答孩子關於 「生」「死」的問題。

當孩子再問「死」是什麼時,不要敷衍的告訴他,「死就是去了很遠的地方」、「死就是睡著了」,而是客觀的跟孩子解釋,死亡是身體功能的停止,如呼吸停止、思考停止等。

我見過一位媽媽,面對孩子問「什麼是死?」,是這樣回答的「死和生是相對的,對我們人類而言,生就是活著,就是可以呼吸。能呼吸就說明活著。」「那什麼是呼吸呢?」孩子又問。這位媽媽蹲下來,做了好幾次深呼吸才告訴孩子,這一吸一呼就是呼吸。接著她鼓勵孩子捂上鼻子嘴巴,孩子沒一會就憋的小臉通紅,放下手說「媽媽,沒呼吸真難受,我不要死。」雖然,這位媽媽對「死亡」的解釋並不專業,但通過她客觀的回答孩子明白了「生」的可貴。

其次,巧用自然規律,解釋「死亡」

樹會枯萎、花會凋零、昆蟲會死亡,這些都是幫助孩子理解死亡的最佳例子。在美國,孩子在幼兒園時,老師就會帶領他們開展一個觀察生命發展形態的學科。老師會要求孩子們去觀察不同生命的發展進程,或者鼓勵孩子養小雞、小魚、毛毛蟲等動物,一旦這些動物出現意外,老師就會抓住機會,帶領孩子給小動物辦葬禮,討論關於「死亡」的問題,讓孩子們分享自己的感受等。

我們也可以借鑑美國幼兒園的這種「死亡教育」,讓孩子養一些花花草草、小動物。一旦碰到凋零的花朵,枯萎的樹葉、死亡的小動物,就帶領孩子給這些小生命找一個安身立命之地,並告訴孩子「這些小生命生前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歡樂,現在他們離開了,我們應該感激他們存在過。」

最後,藉助動畫片、繪本和孩子探討死亡

隨著近幾年各國對「生命教育」的重視,探討生命題材的兒童繪本、動畫電影越來越多。用一片葉子講清楚生死的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擁抱死亡的電影《尋夢環遊記》是我非常喜歡的兩部作品。

其中《尋夢環遊記》講述了一個小男孩為了追尋音樂夢想,在亡靈節誤入幽靈世界的故事,在這裡亡靈的世界和人類世界相差無幾,每到亡靈節,如果逝去的人還存在某人的記憶里,他就可以重回人間,看看親人、看看孩子。所以在墨西哥,亡靈節不像我們清明節那般壓抑,他們會載歌載舞的歡迎亡靈歸來。電影中說,每個人都會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臟停止跳動時;第二次是肉體消失,沒人能再見我們時;第三次是世間再也沒有人認識我們、記得我們時。你看對死亡不同的認知,導致我們和他們面對「死」時,感受天差地別,這也是為什麼要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原因之一。

最後想用馬東的經歷來結束本文,在奇葩說上馬東說:由於父親突然去世,整整三年無法釋懷,第三年的某天他做了一個夢,夢中父親微笑著跟他說「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的走了,兒子,很高興和你做一世父子。我們有緣再見!」就像高曉松所說:死亡並不可怕,物質和關係終會消失,真正美好的記憶永遠不會消失。所以「死亡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孩子們從心底接受美好,忘卻痛苦,感恩生命。這值得每一位家長去探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P7YYG0BJleJMoPM2D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