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拍賣師,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王剛,生於1951年,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代拍賣師,曾擔任中國拍賣師資格考試主考官,參與編纂拍賣師培訓教材。
1994年秋天,43歲的王剛初登拍賣台,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場拍賣,這也是北京瀚海拍賣有限公司開張的第一場拍賣會。當時拍賣業在中國,還是個剛剛興起不久的行業,這次拍賣會迎來了各界關注。令王剛沒想到的是,拍賣結束的第二天,報紙的輿論就將他推到一個尷尬的位置上。
王剛:"《北京青年報》就發表了一篇文章,頭版頭條,當時對報紙的頭版頭條還是挺關注的。那一版的頭條大標題就是'北京翰海拍賣秋拍開槌',下面副標題就是'一流的拍品,二流的組織,三流的拍賣師'。當時我接受不了,我覺得我這麼努力,我怎麼才三流拍賣師啊?畢竟我沒見過一流的拍賣師,說我是三流拍賣師,我就想我跟領導反映,不幹了。"
1994年1月,北京瀚海拍賣有限公司成立。當時國內只有少數單位擁有拍賣文物的資格,這家公司是其中之一。成立之後,公司開始著手籌備第一場拍賣會。就在這時,組織者遇到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當時的國內拍賣市場剛剛起步,上哪兒去找個拍賣師呢?
當時他們考慮到說,還是讓王剛王先生,看看他能不能試一試,結果就找到了他。當時領導就跟王剛這麼說的,說我們這有這麼一個工作,我們覺得你適合做。你看看你能不能做,王剛說什麼工作?他說拍賣師的工作。當時王剛沒有二話,就是兩字不行。
當時的王剛是北京一家工藝品公司的總經理,平常雖然也接觸過藝術品,但對拍賣還是十分陌生。他從未親眼看過拍賣現場,只是從報紙上聽說過中國的第一場拍賣會是1992年的北京國際拍賣會。至於拍賣師是幹什麼的,他就更是一無所知。
當時他的想法是比較消極的,對拍賣師覺得比較消極的。因為第一對它不了解,第二覺得就像一個無底深淵,看不見,就像一潭水,你不知道多深,你不敢下去。
在那個時候,別說是王剛,其實就連組織者,對拍賣會要怎麼辦,拍賣師要具備哪些素質,也不是非常清楚。放眼當時的中國,找不到幾個成熟的拍賣師,瀚海的領導乾脆打算自己著手培養一個,王剛之所以被選中,主要的原因在年齡、嗓音和風度。
就像那個奔馳車車頭標似的,也許這個標沒什麼作用,但是給人們第一印象的就是,像三岔一樣的奔馳標誌。拍賣師起碼給外界的一個基本印象,這個公司素質怎麼樣,大家沒接觸不知道。但是拍賣師是很多人都看見的,所以這就要求有一個基本的形象。
其次,還有聲音,因為拍賣師是靠聲音來告訴大家,這個價值是多少,需要你加多少,你要,要落槌了等等,這些都要通過你的聲音來體現。還需要你的形體動作,體力、體能、舉止等,因為拍一場拍賣會,一般的說早晨9點多鐘,拍到晚上5點多鐘,時間很長,你的精力要高度集中,體力上精力上都是對拍賣師的一種考驗,身體太過弱了就不行。
在瀚海公司的大力邀請下,王剛最終攬下了這個活兒。前提是,拍賣公司必須找到一個可以給他做培訓的人,否則自己上台了,也不知道要講什麼。為了滿足王剛的要求,公司頗費了一番功夫,最後,他們將目標鎖定在一位名叫張宗憲的買家身上。
張宗憲是蘇州人,很小的時候就到了香港。到了香港就做藝術品的生意,中國幾乎早期的拍賣公司新成立,比如說嘉德剛成立的時候,第一場拍賣賣了,王剛印象是1600多萬,在1994年春天,這個張先生人一個人就買了800多萬,就是買了一半。然後翰海公司第一場拍賣拍了3000多萬,張先生買了1500多萬,就是他一個人買了一半。幾乎所有的中國大的拍賣公司剛成立的時候,他都要買,一半成交額都是他買的。所以他是一個非常有眼光的一個人,他來告訴王剛,這個拍賣師應該怎麼做;你應該注意什麼,基本的情況應該怎麼處理。
通過培訓,王剛知道了,拍賣師是一場拍賣會上的重要角色,他代表公司直接面對客戶,要推介拍品、控制節奏、調節氣氛、引導競拍,並且用手中的槌子決定最終價格。
王剛說:"在公司他給我講講課。就告訴我這個拍賣師,比如什麼是競價階梯啊,什麼是底價,什麼是起拍價,什麼是落槌價,什麼是落槌號拍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他都告訴你這個基本的東西。你起碼專業名詞得記得住啊,一些基本的程序,怎麼叫三聲報價,什麼叫落槌成交,成交了以後要怎麼辦,現場會出現哪些情況,怎麼處理等等。"
拍賣師竟是由買家培訓出來的,這放在現在是怪事一樁。但那時候,特例還不止這一件:這場拍賣會的地點不是酒店,而是保利劇院。如今的拍賣會,大都在酒店裡舉行,這樣既有助於招待買家和賣家,又方便拍賣師把控現場。在劇院拍賣,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剛剛起步時的特殊現象。保利劇院有上下兩層,共一千多個座位,這給第一次登上拍賣台的王剛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客觀地說,王剛當時不是緊張了,當時是頭腦一片空白。就連緊張都沒有了,下了台,他都不知道前五分鐘是怎麼過去的,怎麼走上去的。他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第一個手勢是什麼樣,怎麼拍的那個東西,他一概沒有印象了,失憶了。燈也非常亮,如果現在拍賣,要是這樣的燈的話,王剛肯定不會不同意的。因為他看不見下面了。當時燈就是這麼亮,把所有燈都打到台上。過去工作人員也不知道什麼叫拍賣,就像演講一樣,把所有燈都打到拍賣師的臉上去了,太晃眼了。
他努力地去看底下,底下是一片人,都是人。1000多人上下都是人,他不知道第一件是怎麼拍的。他也回憶不起來,當時就是大家反正拍得非常的慢。因為他在努力腦子在想,他練的時候是怎麼練的,就表現了出怎麼樣。上台後的前五分鐘真是腦子裡一片空白,後來他就緩過神來了,就拍的很慢。
這場拍賣會主要拍的是瓷器和書畫,從早上九點半一直拍到下午五點多,最終的成交額在三千多萬,成交率在90%以上。下台之後,王剛褪去緊張,開始感到一陣興奮。
第一場嘛,總歸基本順利地結束了。成交額也非常的高,成交率也非常高,拍賣公司領導對王剛也非常滿意,對他有很大的鼓勵,拍賣圈裡的人也都說行,挺好。他就沒覺得,拍賣公司領導對他的鼓勵是希望他能更進步,是希望他能鼓起勇氣來,別灰心。圈裡的人鼓勵他,認可這個拍賣的形式。因為過去好東西賣不出好的價錢來,現在有了拍賣了,好東西能賣好的價錢。他們鼓勵王剛希望這種形式能夠存在下去。
沒等王剛從一片讚揚聲里回過神來,他就看到了報紙上對他"三流拍賣師"的評價。現在回頭來想,王剛說這個評價其實是中肯客觀的。但是在當時,這是個沉重的打擊,幾乎讓他動起了放棄當拍賣師的念頭。
王剛說:"我想如果我這麼走,這麼著就不幹了。對別人來說,這人不是這個材料,幹不了這個工作。對我自己來說,我不能容忍這種狀況,說你要走,你起碼得是二流了再走,一流了再走。你不能讓人說三流你就走,那你不是逃兵嘛!況且你剛打了第一仗,是不是你就不是這塊材料?是不是你就干不好這個工作?當時我思前想後了很長時間,最後我還是沒有提出走的意見,我說要走,我也得干好了再走。"
雖然第一次登拍賣台就被人不客氣地批評為"三流拍賣師",王剛的拍賣師生涯並沒有就此結束。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藝術品的拍賣市場在蓬勃發展。那時候的拍賣公司不缺拍品,也不缺買家,唯有拍賣師是僧多粥少,於是王剛成為各家拍賣公司競相邀請的對象。
當時拍賣公司一下成立的比較多,拍賣師又比較少。那個時候全國都來,要成立拍賣公司的人都來看拍賣是什麼樣,都不知道,沒見過,看看去吧。拍賣師應該什麼樣,拍賣師應該像王老師這樣。得,我們成立拍賣公司,也請王老師來吧。雖然那個時候王剛還很不成熟,但是那個時候就有好幾家拍賣公司來請,王老師你給我們拍一場吧。王剛就得到了一個鍛鍊,就不斷的在這種鍛鍊之中,不同的拍賣公司,主持不同的拍賣會,然後他提高了。
當時的拍賣師,多是轉行而來。有的拍賣師原來是大學教授,也有的人原本是當主持人的。像王剛這樣,原本就有藝術品鑑賞底子的拍賣師並不多。
對他們來說,他們不僅僅要學拍賣的技巧,而且還要背那些名字,這個名字怎麼念,怎麼斷這個句。你比方有的老玉器、老銅器,名字很怪,那個字現在根本不用。舉個例子,叫青花輪花扁腹綬帶葫蘆瓶。這個名字很長,如果你要是一個外行人,就是沒做過藝術品的人,你念不下來。你不知道在哪兒斷字。這胡亂念下來,別人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所以這是要求對藝術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一方面是有一些鑑賞的底子,另一方面是自己努力學習,經過兩三年的舉槌落槌,王剛漸漸在這一行站穩了腳跟。那幾年,他親身感受到中國拍賣業一直都處於快速的變化之中。
真正的到拍賣公司發展比較快的時候,是到1996年以後,它有個小高潮,1996年、1997年藝術品拍賣有個小高潮。那個時候突然拍賣師就多了一些,王剛記得深圳有一個高爾夫項目,這個高爾夫是中日合資的。因為它欠稅,讓他交稅他不交,法人就跑回日本去了。沒錢怎麼辦呢?結果就委託拍賣公司把這個高爾夫項目給拍賣了,誰當拍賣師?稅務局的局長客串拍賣師。要現在是絕對不允許,當時他就是這麼做的。
在1997年之前,整個拍賣行業都處於摸索階段,拍賣既無清晰的市場環境,也無明確的法律保障,成就了不少紀錄,也出現了不少亂象。1997年,國家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使中國成為全世界少數幾個擁有拍賣法的國家。與此同時,拍賣師執業資格也開始變得規範起來,拍賣師必須通過考試,才能夠拿到執業資格。在那一年,王剛成為全國第一批拿到執業資格的拍賣師。
中國的第一期拍賣師是在1997年考的證,戲稱這叫先結婚後領證。就是王剛他們先乾了這個工作,然後才補的證。人家一聽說就問王老師您還考證?王剛說這是法定的程序啊!
在拍賣會上,拍賣師的一舉一動都關乎拍品的成交價格。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拍賣師肩上擔負著沉甸甸的責任。而獲得法定的資質,是一個拍賣師的入行門檻。
那個時候更多的是理論上的考試,就是說對相關的法律法規,1997年以後有拍賣法了。首先是對拍賣法的理解和學習和理解,相關的合同法、證券法也要懂,比如說關於土地轉讓的、房屋買賣的法律法規。因為到拍賣的標的涉及這些東西,比如說有些禁止買賣的,比如說武器啊、出土文物啊,中藥啊,像這些東西,基本的法律知識,都要懂。
對王剛來說,執業資格證書只是證明自己擁有國家認定的拍賣師資格,要想在這個行業里做出成績,還得靠一場又一場拍賣會的累積。在他的記憶里,更難忘的是1998年,由國際鼻煙壺協會牽頭組織的一場鼻煙壺專場拍賣會。
那個時候,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市場還沒有現在那麼火。主要是人們手裡沒有那麼多閒錢,所以在座的80%都是鼻煙壺協會的,另外有一部分人是喜歡這些東西,或者是拍賣公司的,也來看。這個鼻煙壺也能搞一個專場,也能吸引這麼多人來,看看能賣多少錢。於是,就組織這麼一個拍賣會,也是坐無虛席。
當時,國際鼻煙壺協會的成員大都是外國人,他們對王剛提出了一個要求,要用中英文雙語來拍賣。
雖然王剛是答應了,但是他知道這裡頭難度。因為學過英文的都知道,英文的數字跟中文的數字概念不一樣,2萬那是20千,要說2萬再說20千,還要說20千再說2萬,變化起來比較麻煩。那天晚上拍賣在北京凱賓斯基飯店,從晚上7點鐘拍到夜裡12點多。件數雖然不多,拍的時間卻很長。
這次拍賣會,讓大家見識到王剛的英語水平。原來,當年在文物公司上班時,為了更好地接待外國客人,他就曾苦練英文。當了拍賣師之後,他更夢想著有一天,能將中國的拍賣會變成國際化的盛事。
大家知道蘇富比、佳士得這種大公司,全世界各地都去拍賣。在咱們香港也有它的拍賣公司,過去在台灣也有,美國也有,英國也有,法國也有,荷蘭也有。他們那些拍賣師是一個國際性的,他們主持拍賣的語言都是用英文。
咱們中國拍賣師,如果能做到中英文,以後甚至能做到多種語言來主持拍賣,那不是更好嗎?所以王剛在那個時候做了一個嘗試,雖然他覺得還有不足,一個是速度比較慢,中英文翻譯的比較慢,但是他還是覺得起碼圓滿地完成這個任務,覺得挺自豪的。
現代著名國畫大師陸儼少的代表作"杜甫詩意百開冊",曾在2004年的瀚海春季拍賣會上,以6930萬改寫了中國書畫拍賣紀錄。王剛正是那場拍賣會上的拍賣師,他至今還記得當初各方買家競相出價的場景。
王剛印象底價不到2000萬,有一個競價階梯,是一個行里的規定,比如說2000萬,在加是2200萬,2500萬,2800萬,3000萬,委託方沒有特殊要求,他們就這麼念下去了。但是有的買家為了這個能花最少的錢買到這個東西,他就希望少加一點,尤其是這件拍品,已經超過他的心理價位價位了。過了6000萬的時候,就100萬100萬的加了,6000萬後就加6100萬。他加了100萬後面還有人加100萬,也是6100萬他還想著少加,於是就6150萬,50萬50萬的加,加到6250萬,最後10萬10萬的加。
在拍賣會上有個行規,當拍賣價超過買家心理價位的時候,買家是可以按照競價階梯的百分之五左右來喊價的,十萬的加價,幾乎就是這幅作品的最低加價幅度。經過十幾分鐘的激烈競爭,《杜甫詩意百開冊》最後拍出的價格讓所有人精神都為之一振。
當天下午,元代書法家鮮于樞的草書《石鼓歌帖》又以4620萬元成交。光是這兩樣拍品,加起來的拍賣成交金額就已經超過1億人民幣。在場上,親手落槌把這兩樣拍品拍出去的王剛,內心也是異常激動。
給王剛印象最深的並非是這個價格有多高,因為後期還有比這價格高,中國藝術品拍賣,拍中國藝術品的主力軍,已經從西方的外國人轉成了咱們中國國內的這些人。他們已經從根本上超過了那些老外,無論從經濟實力,從拍品的鑑賞能力,對這個市場估價能力,都超過了外國買家,他印象就是從那一年開始,這讓他覺得非常自豪。
2004年之後,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市場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業內普遍認為,以2004年為起點,中國拍賣市場趨於成熟,一個藝術品投資和收藏的時代正式到來。
瓷器、中國書畫原來是10個人收,現在1000個人收,還是這麼點東西。價值上漲,還是一方面的問題,漲了你也買不著,沒有。怎麼辦呢?現在外延就擴大了,就是說拍品、藝術品的外延種類在擴大。可以增加品種,比如說田黃石啊,各種玉石,包括咱們的宜興茶壺啊,現在名家的也200多萬一個。這些東西的擴展,包括翡翠,過去沒有翡翠啊,包括刺繡,現在也有公司賣刺繡啊。包括過去小時候看的小人書,那叫連環畫,這些外延的擴大,是王剛過去沒有接觸過的東西。
隨著拍品種類的增多,王剛意識到,拍賣師也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與時俱進。
藝術品的門類是很多的,一個人從對藝術品的了解,要能把每一行都了解透徹了,幾乎是不可能。就像每一次拍賣會有很多的買家,上百個買家,要對每一個人都了解,都對他們有很深的了解,幾乎是不可能的。
王剛有的時候,接受這些新的東西,得首先更新觀念。從觀念上接受它,然後從特點上,再看它有什麼什麼特點。可能王剛的精力體力不如10年前,但是他的經驗比10年前要多一些,所以就保持一個微妙的平衡。哪一天這個平衡被打破了,哪一天就是他要離開這個崗位的時候了。
現在的王剛依然活躍在拍賣市場的一線,他享受著舉槌落槌間的成就感。時至今日,他也沒有忘記初入行時那一句"一流拍品,二流組織,三流拍賣師"的評價,不過,現在的他是把這句話當成鞭策,不斷勉勵自己前進。他說,現在的自己還是沒有做到完美,他也相信在不斷的學習當中,這個距離將會越來越近。
的確如此,通過打開國門的改革開放,中國拍賣人的一份自信,就是中國的文化自信。當全社會的文化自信確立之時,中國的拍賣業的路子將會越走越寬,收穫更加美好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