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黃河灘上的這個古村,感受愜意的慢生活

2019-10-12     中華人APP

待到梨花盛開的時節,請你一定要來南長灘村看一看,這個地處寧夏、甘肅兩省交界處的古老村落,景美,人更美。

黃河從甘肅進入寧夏,就拐了一個大彎,使河的南岸形成了月牙形長灘,有人就給它取名"南長灘"。

"南長灘"是一座弧形半島,像嵌在黃河臂彎里的一塊綠洲。

不知從何時起,這上面建起了村落,人們就叫它"南長灘村"。

村裡人世世代代受了大山、大河的阻隔,很少走出去,外面的人也很少走進來。慢慢地,這兒有了自己的氣質——靜、慢。

靜,沿村間小巷步行而上,還是靜。我在大城市裡待慣了,早已習慣耳邊隨時闖入的噪音,來到這裡,村子裡安靜到可以聽見自己的喘息聲,還真有點不適應。

村民的房舍屋頂覆灰瓦,牆上開了很小的門和窗,用木做框,沒有絲毫的裝飾。這樣小的房子恐怕只夠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住,不摻一點慾念。和中原一帶的豪宅大院比起來,南長灘村的房屋過於簡陋粗糙。但是,房舍相連,整整齊齊。

然而,沒有人對此不滿。

我在村子裡轉悠,村民並不死死盯著我看,有的還上前搭話,詢問我是否有需要幫助的。他們看上去閒適自在,並不像為生活所迫的人。

後經我了解,得知村民靠著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果園營生,是不愁吃穿的。除去那些外出務工、求學的年輕人,留在村裡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孩子,他們依舊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樂在其中。

說到南長灘的梨樹,可謂是遠近聞名。

每年4月中旬梨花盛開的季節,許多遊人專程來賞南長灘的梨花。人們遠道而來,並不是因為這裡的梨花與別處的梨花長得有什麼不同,而是因為這裡的梨樹都是上了年紀的老樹,最年長的樹齡有400多年,撐起的樹冠,能搭起一個普通人家院子那麼大的涼蔭,花開如雲,如夢如幻。

村裡人說梨樹是先祖留給後人的寶貝。

人們對這些比他們還年長的古樹都懷有敬畏之心。按照村裡的規矩,梨收穫的時候,不能爬到梨樹的枝幹上搖晃、拍打,必須恭恭敬敬地用手摘下來。所以,在南長灘,摘梨要靠笨重的三角形大木梯。這個高14米重三四百斤的大梯子,需要幾戶人家一起合作才能移動。年老的負責指揮,年輕的登高摘梨。大伙兒協同勞作,挨家挨戶把梨摘完。

除了梨,這個村還有紅棗。到了棗收穫的季節,各家都來打棗,照舊是小心翼翼,像呵護自家孩子一樣,好心照料樹木。南長灘的棗園環繞村莊,各家的棗樹摻雜在一起,常常是兩戶打下來的棗散落在地面上連成一片。不過,大家已經習慣性地只撿靠近自家的一小部分,把大部分留給鄰居。

南長灘村的規矩多。可人們從不逾矩,摘梨不怕慢,打棗不怕慢,就怕壞了祖上的規矩,丟了南長灘人骨子裡的精氣神。

所以我說,南長灘村慢,節奏慢,人們說話的語調慢,連這裡的時光都要比別處慢一拍。

現在,村子裡有一千多口人,絕大多數村民姓拓。

拓姓是拓跋複姓簡化而來,拓跋又屬鮮卑族姓氏。據說蒙元軍隊滅了西夏國以後,西夏党項貴族拓跋氏一支逃難至此,隱姓埋名生存下來,建成村落,延續至今。

20世紀80年代,西夏學泰斗李範文先生經過一番考察,認定南長灘村是西夏人後裔的聚居地。這是党項族作為一個民族實體消失以後,迄今發現的,關於這個古代少數民族最鮮活的載體。

從這層意義來看,宛若"世外桃源"一般的南長灘村,在慢與靜的氣質之上,又多了一份內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XlZwW0BMH2_cNUgW7ws.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