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成語修短隨化中的「隨」,指「跟隨」;(2)行成於思毀於隨一詞中,「隨」指的是「聽任,放任」。這些詞的詳細解釋見本文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請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31課,講《說文解字》「辵」部的三個漢字,分別是邎、征、隨。其中邎是生僻字,了解即可,而征、隨的字形古今有差異,現代漢語,這兩個字又是常用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這兩個字。詳情如下:
1、邎。讀yóu。《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邎,行邎徑也。從辵,䌛聲。」形聲字。本義是疾行。疾行不同於跑,是快步走。
(快步走)
徐灝的《說文注箋》:「邎,與由同。」《玉篇·辵部》:「邎,疾行也。」此外,邎另有兩義:(1)進。《集韻·宵韻》:「邎,進也。」(2)相隨行。《集韻·宵韻》:「邎。相隨行。」以上用法,典籍中沒有應用實例,邎是生僻字,大家了解即可。
邎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邎字的小篆寫法)
2、(GBK字型檔無此字,字形為辵+正)。讀zhēng。同「征」,《說文解字》沒有收錄「征」字,只收有「征」字,征與征字義並不完全相同,此處我們先解讀「征」字。
征。《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正行也。從辵正聲。」形聲字。看一下征字的字形發展:
(征字的字形發展)
《字源》師玉梅認為征是:「形聲字。從彳,正聲。彳為表示道路意義的『行』字左半,亦表道路。『正』為『征』字初文,甲骨文文字上方表示城邑,下方是人腳形。舉趾往邑,會遠征或征伐之意。上面的口形或寫為一實心圓點。金文『正』字上部的圓點或演化為一短橫。春秋、戰國金文『正』字上部常增添一短橫,《說文》古文從此。甲骨文中已有了從『彳』旁的『征』字。金文或增止成為從辵、正聲的形聲字。彳、辵為義近形符,常可通。《說文》小篆從辵、正聲。或體則從彳。漢以後一般只用從彳的征了。征本義是征伐。」我們認為這種解說很有道理。
征的本義是征伐;征戍。《書·胤征》:「胤征。」孔《傳》稱:「奉辭伐罪曰征。」孔穎達疏解釋說:「奉責讓之辭,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比如《木蘭詩》:「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花木蘭)
再比如王翰《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用的也是這個意義。
本義之外,征還有其他用法,如:(1)遠行。《爾雅·釋言》:「征,行也。」比如《詩經·小雅·小明》:「我征租西,至於艽野。」鄭玄箋稱:「征,行。」我往西方遠行,直到荒涼的邊疆。這裡的「征」,並不是遠征,或者出征。又比如杜甫《北征》:「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指的是杜甫將要向北遠行,天色空曠迷茫。
(2)爭奪;奪取。比如《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趙岐註:「征,取也。」這段話的大意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
(3)賦稅。比如《左傳·文公十一年》:「宋公於是以門賞耏班,使食其征。」杜預注稱:「征,稅也。」宋公因此就把城門賞給耏班,讓他徵收城門稅。也指收取稅賦。比如《孟子·梁惠王下》:「關市譏而不征。」在關卡和市場上只稽查(譏),不徵稅。
征還用作姓氏。《續通志·氏族略六》有載。
征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征字的小篆寫法)
3、隨。讀su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隨,從也。從辵,<土+隋>省聲。」徐鍇《說文系傳》:「隨,從也,從辵,隋聲。」形聲字。漢印或者漢代碑刻中的「阝」也常常置於辵的左邊,楷書繼承此寫法。漢代的「隨」又或省去「工」,寫作「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就簡化為隨。隨的本義是跟從。
隨的本義是跟從,跟隨。桂馥《說文義證》:「從也者,本書『從,隨行也。』」《廣雅·釋詁一》:「隨,行也。」比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遭漢末擾亂,隨叔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即用此義,(諸葛亮)遭遇漢末動亂,他隨叔父諸葛玄避難到荊州,親身耕種田地,不求聞名顯達。
(南陽諸葛廬)
也用作照著辦,比如《漢書·揚雄傳下》:「蕭規曹隨。」顏師古註:「隨,從也。言蕭何始作規模,曹參因而從之。」蕭何和曹參在西漢初期先後任丞相。蕭何創立了一套規章制度。他死後曹參繼任,完全照章行事。
(影視劇里的蕭何和曹參)
又比如王羲之《蘭亭集序》:「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即指人的壽命長短,跟隨造化而定。造化,舊指自然界的主宰者,迷信說法指運氣、命運。
本義之外,隨還有其他用法,比如:(1)順著;順應。《廣雅·釋詁一》:「隨,順也。」比如《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分別土地的疆界,順著高山行走砍削樹木作為路標,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大禹治水)
(2)順便。杜甫的《北征》:「瘦妻面復光,痴女頭自櫛,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即用此義。
(3)聽任;放任。比如《史記·魏世家》:「秦葉陽、昆陽與舞陽鄰,聽使者之惡這,隨安陵氏而亡之,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南國必危。」秦國的葉陽、昆陽與魏國的舞陽相鄰,聽任使臣毀謗安陵氏,聽任安陵氏被滅亡,秦軍就會繞過舞陽北邊,從東邊逼近許國故地,這樣南方一定危急。又比如《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裡的隨與前一句的「思」相對,指聽任、放任,不思考。(韓愈)學業由於勤奮而專精,由於玩樂而荒廢;德行由於獨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於因循放任而敗壞。
(韓愈像)
(4)聽使喚。也作「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風病諸侯上》:「半身不遂(隨)者,脾胃氣弱,血氣偏虛,為風邪所乘故也。」
(5)追逐;追求。《廣雅·秋詁三》:「隨,逐也。」比如《莊子·則陽》:「睹道之人,不隨其所廢,不原其所起。」成玄英疏稱:「隨,逐也。」見到「道」的人,不追求萬物廢止的所以然,不推原萬物發生的所以然。
(6)隨即;接著。《史記·留侯世家》:「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張良很是驚訝,隨即目送老人的身影離開。
(張良拾履)
(7)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震下兌上。《易·隨》:「隨,元亨利貞,無咎。」
(8)腿。《新書·跪容》:「隨前以舉,項衡以下。」愈樾《群經平議》:「隨乃腿之假字。言拜之時,其腿必前以舉,其項必衡以下也。」你看,古時跪著的容姿也有要求。
(9) 通「隋(橢tuǒ)」。狹長,長圓形。取橢字的本義。比如《漢書·天文志》:「隨北端銳。」王先謙補註:「隋,隨字通。」
(10)古國名。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姬姓。轄地在今湖北隨州市。又指古邑名,春秋晉地。在今山西省介休縣。
此外,隨還用作姓氏。《廣韻·支韻》有載。
隨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隨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31,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