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血凈小分隊」阻斷新冠「炎性風暴」

2020-02-23   名醫開講

(通訊員:杜巍巍 龔雨西)新冠肺炎患者體內發生的「炎症風暴」讓人望而生畏,也是重症、危重症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但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血液透析中心,卻有這麼一支7名護士組成的「血凈小分隊」。他們用高超的血液凈化技術,阻斷恐怖的「炎性風暴」,努力提高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癒率、降低病亡率。

2月19日,東院區血液透析中心接到緊急求助電話,一位45歲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因突發炎症風暴因子,病情急劇加重有生命危險。護士長王艷奎馬上帶著「血凈小分隊」成員換好防護服,推著床邊透析設備趕到隔離病房,立即預沖管路、引血上機,開啟熱循環雙重血漿置換術(DFT)。治療後,患者的白介素-6指標(炎症指標)即從50.2pg/ml下降到16.8pg/ml,炎症因子得到有效清除,患者的臨床症狀明顯改善,生命體徵恢復平穩。

這只是「血凈小分隊」日常救治的常規鏡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提出,對有高炎症反應的危重患者,有條件的可考慮使用血漿置換、吸附、灌流、血液/血漿濾過等體外血液凈化技術。據了解,血液凈化能有效清除新冠肺炎患者體內的各種毒性介質和炎症因子,對重症患者救治有重要意義。

王艷奎帶領的這支「血凈小分隊」,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腎病與透析移植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心擁有國內外少有的腎臟內外科結合的醫護團隊,是我國中部地區唯一一家的腎臟內科外科結合的科室。而體外血液凈化技術,恰好是東院區血液透析中心的強項。

2月初,東院區被確定為武漢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定點收治醫院後,腎科吳雄飛主任、王艷奎護士長帶領科室迅速轉型,2天內將原本83位透析患者順利轉診轉治後,全身心投入到危重症新冠肺炎的救治中。

多措並舉努力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東院區「血凈小分隊」圍繞這一目標高速運轉。他們除了完成確診新冠肺炎的透析患者的治療外,更承擔起院區內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液凈化臨時任務。科室之前配備有4台床邊透析機,在承擔大量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任務後,2月7日,科室緊急增配15台床邊透析機。吳雄飛、王艷奎還當機立斷,成立東院區CRRT(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的「血凈7人小分隊」,開啟戰「疫」模式。

根據東院區收治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病情進展,「血凈小分隊」積極輔助20多個病區開展救治工作。他們創新運用多種血液凈化技術治療手段,如血漿透析濾過(PDF)、熱循環的雙重血漿置換(DFT)、用EC-2A20膜型血漿分離器做CVVH、在ECMO上連接CRRT+HP等,治療效果明顯。東院區3病區一位上了ECMO的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使用膜型血漿分離器EC-2A20做CVVH+血液灌流(HP)治療8小時後,白介素-6從最高峰的923.6pg/ml,下降到8.93pg/ml。

身處戰「疫」一線,「血凈小分隊」承擔著東院區重症患者的血液凈化治療任務。最多的時候,他們一天為13名患者實施床邊治療,當天累計治療時長140小時。王艷奎介紹,從穿上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開始預沖管路,引血上機治療,這個過程至少要1個多小時,而每位患者至少要保證4—8小時的治療時間。

「血凈小分隊」在臨床救治中發現,相較於血漿透析濾過(PDF)等常規治療手段,熱循環的雙重血漿置換(DFT)對於危重症患者有明顯治療效果。這種治療方式不需要補充新的血漿或蛋白,且治療時間較短,從開始準備到治療結束僅需2—3個小時,有效節省了血液凈化護士的體力。

截止2月22日,「血凈小分隊」共完成床邊血液凈化治療109人次,累計治療時間936小時。治療期間,「血凈小分隊」的成員們一直堅守病房、堅守在病人身邊,汗水浸透了衣服,護目鏡上充滿霧氣,臉上勒出深深的痕印,有時還因大腦缺氧導致呼吸困難甚至嘔吐。但從戰「疫」開始,7人「血凈小分隊」沒有一個人退出這場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