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愛擔心,孩子反而越差勁

2019-10-23     錢志亮

不少父母帶孩子,時時刻刻處在擔心的狀態里:

孩子剛上幼兒園,擔心他不適應,被同齡人欺負,比孩子還緊張;

孩子上小學了,擔心孩子學習跟不上,時時緊盯密切關注他的學習情況;

孩子上初中了,擔心孩子早戀,想掌握他的一舉一動;

孩子工作了,擔心他跟同事處不好關係、受排擠······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越愛擔心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反而越差勁。

一、越擔心什麼,越容易來什麼


英國哲學家洛克曾說:「你擔心什麼,什麼就控制你。」

於是,父母對孩子的擔心,就演變成一種焦慮,深深影響著父母教育孩子時的情緒和狀態。

「擔心是一種詛咒,會把孩子的福氣都擔心掉了。」

這話聽起來嚇人,但不無道理。

因為如果父母內在總是處於焦急、擔憂的狀態中,就會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不夠冷靜、理性、客觀。

不夠冷靜,孩子的一點點小問題都會被放大,容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隨之波及孩子;

不夠理性,就想不出積極、科學的方式教育孩子,容易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問題愈演愈烈;

不夠客觀,就容易對孩子產生懷疑、猜忌、妄加評判,破壞親子關係,將孩子越推越遠。

這三個方面綜合作用,會對孩子造成負面暗示,讓孩子逐漸變得不自信、自我懷疑。經過不斷強化,於是父母越擔心什麼,就越來什麼。

就像一位媽媽,總是擔心上高中的兒子在學校玩手機,於是常常「含沙射影」地問孩子:「晚上在寢室肯定玩手機吧?」

次數多了,孩子都厭煩了,有一次直接跟媽媽說:「你總說我玩手機,那我就玩手機給你看看。」

媽媽後悔莫及。

二、擔心會變成管教與控制


如果父母總是擔心孩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本質上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飯、添衣服、按時起床,於是一遍又一遍地嘮叨、催促。

不相信孩子在學校會很自覺地學習,於是總懷疑、猜測、拷問,不斷地叮囑······

因為不相信,父母擔心什麼,便會去做什麼。

不讓孩子吃冷的,擔心他會生病;

不讓孩子跑太快,擔心他會摔跤;

不讓孩子騎電動車,擔心他會出事故;

不讓孩子自己倒水,擔心會被燙到;

替孩子做好一切,事事都要過問、插手,擔心孩子做不好、沒經驗會吃虧······

孩子的能力,就這樣慢慢被剝奪,逐漸成為一個身體敏感脆弱、無法自立自理、做事也畏手畏腳的人。

實際上,我們都低估了孩子自身的潛力,不是他們不會做,而是父母根本不相信他們,也不願意給機會。

越是不信任,越是擔心,越是愛包辦、控制,孩子也越來越無能。

三、把擔心變為信任和期待,孩子才會優秀


心理學上有個說法:每個人的信念,實際上在塑造著他的現實,這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父母的擔心,會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孩子的信念,他的性格、心理、行為都會朝著這個信念不斷發展,直到變為事實。

比如父母總擔心孩子被欺負,就會給孩子傳遞出「我很容易就被人欺負」的信念,於是他的性格變得膽小、容易害怕、驚慌,這樣的特質便更加有利於他「被人欺負」。

其實每個孩子與生俱來都有著巨大的成長潛力和優秀的生命特質,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要做的應該是更加信任他、期待著他會成長為更好的模樣。

過度的擔心,不僅對教育孩子絲毫沒有幫助,還會因為影響父母的內在狀態而對教育起到負面影響。

不擔心不代表不作為,而是提醒父母們首先應該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和狀態,把用於擔心的精力和能量放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來,通過實際的行動來幫助孩子。

心態輕鬆、從容一點,會更加遊刃有餘。

多給孩子正面積極的暗示,帶著美好的期許,這些會在無形中為孩子的成長增添能量。

比如孩子某些方面做的不好,父母不必一直憂慮,可以學習正確的育兒方法來幫助孩子改變,也可以多關注孩子做得好的方面,壞的行為可能會慢慢消失,

比如與其擔心孩子在學校不夠自覺,不如相信孩子就是一個自覺自律的孩子,向他表達信任和期許「爸爸媽媽相信你會越學越好的。」

當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信任與關心,孩子反而會不自覺地有一種不能讓家長失望的動力,自發地往積極的方向調整行為。

我相信,什麼時候當父母的擔心,變成了「我對我的孩子,很放心」,這個孩子,更加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95H920BMH2_cNUg-i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