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看臉色,不是什麼好事

2019-10-09     錢志亮

後台有一位家長諮詢:

「孩子才3歲,就很會看人臉色,有時候看我不高興了就很乖巧,逗我開心,看我心情好了就開始調皮,提各種要求。不知道這樣是好是壞?」

我相信很多家長會覺得這小孩了不得,聰明、情商高。

孩子會察言觀色、覺知別人的情緒,從而懂得顧及別人的感受,本身不是什麼壞事。


但是如果過於敏感,過分關注他人的情緒,而壓抑自己的需求;或者通過察言觀色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了。

孩子會看臉色,不能簡單地與情商高混為一談,還要注意以下兩種情況。


一、有一種看臉色,叫憋屈自己、討好別人


很多中國的孩子,都是在打壓教育下成長起來的。

父母過於嚴苛,孩子做錯一點小事都很容易招致語言上的訓斥或者神情、目光中流露出的責怪與憤怒。

還有的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與關愛。

於是這些孩子打小就開始了看父母眼色、小心翼翼的生活:

如果看到父母不高興,就會立刻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什麼事了?」,於是表現的特別乖、特別懂事,或者說些好笑的事情想辦法讓逗父母開心。

平時不敢瞎胡鬧,儘量不給家長惹麻煩,盡力不提要求,總是為家長著想。

比如原本內心非常想要一個玩具,但是會覺得「父母賺錢很辛苦,我要懂事」,告訴大人不用買。

乖巧聽話、不哭不鬧,不惹麻煩、不要這個要那個,在很多家長老師眼裡都是優點。

但是真正懂得的人會明白:會看臉色的孩子,其實很讓人心疼。

他們背後是深深的恐懼,心理缺乏安全感,害怕如果不去迎合父母的需求和期待,就不被愛,甚至被拋棄。

王爾德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先好好愛自己,才有真正的能量去愛別人。

總是把別人的情緒放在第一位,自己正常的需求被壓抑,孩子容易演變成討好型人格,膽小自卑,不敢向別人提要求和麻煩別人,不快樂、不隨心、不自由······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愛、被溫柔對待。

父母應當懂得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充分的愛與陪伴,保護好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犯錯、失誤是很正常的事情,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訓斥,不要總是給臉色孩子看,關鍵是教會孩子正確的做法。


二、有一種看臉色,叫耍小聰明、見風使舵


如果家庭教育中出現不同的標準,孩子會變成喜歡看人臉色、耍小聰明的「兩面派」。

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在隔代教育中。

年輕父母和老人育兒觀念不同,也沒有提前溝通好,於是在處理實際問題時經常產生爭執,最怕的是還當著孩子面。

節目《媽媽是超人》中,鄧莎和她媽媽就是這樣,在孩子的教育上有很多分歧,導致兒子成為姥姥口中那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小孩。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樣兩幕:

吃餅乾時,發現姥姥在,趕緊跑到一邊躲起來悄悄地吃完了再出來,過程中轉著大眼睛偷偷出來觀察情況,機靈的樣子活像一個「小賊」;

鄧莎平時喜歡網購很多快遞迴家,姥姥抱怨媽媽買的太多,問孩子的時候,他說:「對啊,都裝不下。」

然而在媽媽問他的時候,卻說:「你想買這麼多就可以買。




不管是隔代教育中還是父母雙方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孩子容易學會鑽空子,在嚴厲的一方那邊表現的乖巧聽話,而在寬鬆的一方那邊肆無忌憚。

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習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也不利於孩子建立良好品格,容易一路成長為虛偽、圓滑、投機取巧的人。

還有的父母,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處理方式不當,過於強調對方的情緒,而不是事情本身。

我就曾經遇到一個媽媽,在親戚朋友聚會時,孩子吃著薯片,時不時把薯片扔到對面一個阿姨的身上,阿姨先沒在意,後來明顯面露不悅,看著那孩子。

觀察到這個情況後,媽媽對孩子說:「別扔了,看阿姨都生氣了。」

不隨便亂扔垃圾、浪費食物、更不能把東西丟到別人身上,這些都是基本的教養和社會規則,每一項都值得這位媽媽好好講給孩子聽,幫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可她卻偏偏不咸不淡地把重點轉移到別人的情緒上,結果只能讓孩子學會看臉色。

孩子會誤以為不管什麼事情,只要別人不生氣就可以做,生氣了就不能做,是非觀扭曲。

因此,家庭教育中一方面要注意一致性,如果育兒觀念不同的話,雙方要提前溝通好,確定好同一個標準,站在統一戰線,切忌當著孩子面爭論。



另一方面,給孩子建立規則,什麼事情是錯誤的、什麼事情是正確的,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而不是教孩子看人臉色行事。

別讓孩子在本該天真無邪的年齡,過早地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察言觀色能力。

早早地學會看臉色,並不是什麼好事。

就讓他在規則範圍內,高興時便笑、難過時便哭、生氣時便皺眉,更暢快安心地做自己,身心健康地成長吧!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FuYsW0BMH2_cNUgpg5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