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教融合還是體教割裂?未來冰球人才怎樣培養?

2020-10-21     冰球家

原標題:體教融合還是體教割裂?未來冰球人才怎樣培養?

大家都知道,近一個多月來,國家連續發布了關於體教融合、加強學校體育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涉及到體育課要留家庭作業、中考體育分值將提升至與語數外主課相同、體育可能會進入高考等內容,引發了廣泛關注。

筆者在此想說的是,國家強調的「體教融合」,是任何一項體育運動,包括冰球一定要走的道路。官方層面和專家對這些文件的解讀很多,但說一千道一萬,歸根結底,,體教融合就是為了人的發展,人的長期發展和全面發展,讓運動切實地融入到教育中,並長期地發揮重要作用。

本質上,體育(physical education),就是通過各類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ies, 主要是玩耍play+ 遊戲games+運動項目sports...)去進行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the physical)。這個教育(education),它不僅僅是指向身體(the physical)的發展,還指向認知(the cognitive)、心理(the psychological)、價值(the values)、社交(the social)的發展。所以,張伯苓先生講,不懂體育的人不宜做校長;蔡元培先生講,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西方那麼多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都特別重視體育運動,是有道理的。

體育,實質上就是通過身體活動去進行教育。孩子和年輕人都是愛玩的,通常也應該喜歡各種身體活動。在組織化的身體活動中,給孩子們施加教育,孩子因此得到的教育 德、智、體維度)效果會更好,對孩子的成長發展也會更好。

關於中國飽受詬病的專業體育體制,通過一級一級地選拔、淘汰,最終生產出卓越運動員。他們代表國家參與世界競賽,振奮民族精神,這是對歐美競技體育「彎道超車」的大捷徑,特別是在那些難以市場化、商業化的冷門項目上效果明顯。

這種體育人才培養體制為什麼飽受詬病?因為那些自小就顯現出良好運動素質的孩子們,從業餘體校到重點業餘體校,到體育運動學校,再到優秀運動隊(體工隊),最終走到國家隊,這條龐大的運動人才生產線,最為強調孩子的運動競技能力,但付出了犧牲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機會和全面發展的代價,最終出現大量的退役專業運動員就業難和生活困頓,由此,越來越多的家長也不願讓孩子進入專業體育體系。

曾經引爆輿論的體操冠軍張尚武賣金牌求生

當我們看到中國的知名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為國爭光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數目眾多的中國運動員從小因為不科學的訓練體系,體育部門沒有從運動員的長期發展去考量的人才培養方式,使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被迫捨棄了最重要的「財富」:家庭、社交、教育。

舉個例子,大約5到6年前,我採訪過很多冰球運動員,他們都在25到28歲之間就退役了。從冰球運動員來說,這個年齡其實是國際公認的競技生涯黃金時期。他們中,除了一部分是因為已獲得編制、要照顧家庭的原因退役外,更多是因為一身傷病,無奈轉崗。他們大多數是過早進行專項化訓練,而且早年的訓練、比賽都是奉行「三從一大」,不太重視科學的休息、恢復、不重視康復,多種原因疊加造成運動員提前結束競技生涯。

再比如,我也採訪過很多出國參賽的運動隊,他們都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回國,極少能夠利用出國比賽的機會去真正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歷史,也鮮有機會參加文化交流活動。運動員出國參賽,除了比賽與訓練,主要就是窩在賓館裡休息,或者開會學習、或者在場館看比賽,然後打完比賽就回國.... 國際賽事的舞台上,運動員代表著一個國家全方位的體育水平乃至國力,競技成績只是其一,遺憾的是,大多數中國運動員只能與外國運動員禮貌性的打個招呼,無法進行深入交流,一是因為大多數中國運動員沒有掌握英語,二是教育的缺失也導致很多中國運動員根本就沒有什麼話題可以與他人交流。

中國的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但在普通學校里,更多的孩子卻因為應試主義盛行而缺少體育運動的機會。體育課是「小五門」、體育老師又經常生病無法上課。就體育來講,教育部門的領導們看中的還是個別學生的運動競技成績。這,依然是民國時期批判的體育「錦標主義」那一套。

教育系統里,我們自上到下都在踐行實用主義。體育老師的考核指標,主要是學生體質。每個學期、每個學年的體質測試(其實很多注水數字)。而學校體育指向:體測成績+ 個別運動項目的比賽成績。 於是,孩子們在學校體育中的(在心理、社交、價值、認知等)發展與成長,幾乎沒有考量。

對,這就是「體教割裂」。我們的體育,幾乎就是education of the physical。就是對於身體的教育或訓練,指向著身體素質(能力)的進步與提高:體測成績+比賽成績。體育的更重要的價值,在大多數學校都是不見蹤影的。因此,我們的學校體育,很大程度上等同於運動訓練。

體教融合,就是體育回歸教育。從體育運動對於人的全面發展、深度影響以長期視角去考量, 通過各種身體活動,對於孩子們進行身體的教育、品德的教育、智力的教育、能力的教育。在此基礎上,在此基礎上,在此基礎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對身體素質好、運動能力強的孩子,依照其興趣、意願及周圍條件,適度給予競技能力的「科學」指導與發展,走LTAD的第4至6個階段,即運動競技能力可持續發展。

那麼,普通學生,可以獲得較強的運動素養,熱愛參與運動並積極健康生活;運動員,有良好的綜合學科知識、文化與科技素養,除了運動競技,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很強。這樣,有體育愛好的學生,從學校畢業後未來能夠成為積極運動參與者,也能成為某項運動的球迷、參與者和支持者; 走運動競技的學生,在退役之後能夠憑藉其中學、大學掌握的知識、理論、技能、人文素養,即使去非體育領域找工作,也普遍可以走出成功的人生道路。

幾年前曾與冰球界某些領導與權威人士座談,我們提出中國冰球發展兩個發動機( two enginers)的想法:一是儘快促進知名大學舉辦冰球高水平運動隊,發展高校冰球聯賽,在咱們這個極端重視教育的社會裡,以此帶動學校、家長、社會俱樂部去培養學習好、冰球也好的孩子;二是,加速建立職業冰球俱樂部、發展全國冰球職業聯賽,在北京冬奧的開端,藉助各類社會資本,逐漸提高球隊水平,讓孩子、年輕人看到打冰球的前景,讓中學、大學裡練冰球的孩子能夠看到職業出路。這兩個發動機啟動了,即使競技水平低,球隊數量不多,也沒問題,可以先運作起來,就是好的開端。如果有68所國內著名大學辦冰球高水平運動隊,有6個職業俱樂部開始運作聯賽,只要做起來,就可以從零到一,才能長久持續地發展......

中國體育產業的風口,始於2014年的46號文件,但從2018年就開始趨冷;北京冬奧的風口,今年也被新冠疫情給整的減速了。如今又迎來了建設體育強國的風口、推動體教融合的風口.....

當然,冰球操作層面,學美國還是學歐洲,走學校體系還是俱樂部體系,都離開不在LTAD模式的指導下,進行人才的長期培養。無論怎樣,人家已經走了100多年的路,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都是有辦法的……只要我們願意去打基礎、去鋪路、去培土育苗....

(本文為「冰球家」原創及編譯。歡迎轉發傳閱,請勿用於商業用途。未經允許,嚴禁以任何方式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1-_THUBLq-Ct6CZD4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