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印:來楚生:「換了人間」

2019-10-08     談藝錄

今天我們來讀一方寫意派篆刻家來楚生的印作。來楚生不在我們的備選印家之內,是臨時加進來的,之所以要介紹來楚生先生的印作,是近期有不少朋友留言說:我覺得寫意派的印,簡直就是亂刻一氣!所以,實際上,今天我們這篇文章是來解決這個問題:「寫意派」的印究竟是不是亂刻的?

(來楚生先生像)

關於來楚生,我們之前曾做過詳細的介紹,甚至還結合他的《然犀室印學心印》整理過一套共計13課的篆刻入門教程,他是吳昌碩之後寫意一路的篆刻大家,是近現代不可錯過的篆刻名家。

今天既然要再讀一方他的印作,就免不了再寫段小傳放在最前面,以方便讀者。

來楚生小傳

來楚生(1903-1975),原名稷勛,號然犀,此外別號很多,有負翁、一技、木人、非葉、楚鳧、懷旦等,到了晚年易字初生,亦作初升。書齋名有然犀室、安處樓等。他是杭州市濱江區人,出生於湖北武昌。曾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理事、上海書法篆刻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中國書法研究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上海文史館館員。著有《然犀室印學心印》(如果有條件,建議大家一定要讀讀這本讀物,我們認為這是一本篆刻學習者必讀的讀物)。另輯有《來楚生畫集》、《來楚生法書集》、《然犀室肖形印印存》、《來楚生印存》等。

(來楚生先生在寫字)

我們應當注意到,身為篆刻家來楚生先生同時也是書畫家,也就是說,他在書法、繪畫方面都有相當高的造詣,藝術是相通的,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這樣的書、畫、印盡皆精純的藝術家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來楚生先生最讓人稱道的篆刻作品是肖形印,這當然跟他是傑出畫家有關,近現代印家裡,來楚生可稱得上是「肖形印第一人」。

(來楚生的印面:肖形狗)

來楚生的篆刻生涯,以50歲為界,分為前後兩期,50歲前,來氏作品多以平穩面目出現,深得秦漢印渾厚質樸的風神。50歲後,由於深入鑽研吳讓之、吳昌碩的作品,又博採《散氏盤》、《張遷碑》、秦詔版、漢碑額及瓦當、封泥等金石碑版蒼拙斑駁的金石氣息,由此,作品漸漸呈現蒼古爽健、機巧善變的藝術風貌。

二、一方寫意印

今天我們來讀的這方印,是來楚生先生的一方朱文印,與吳昌碩大師的作品一樣,這是一方「粗朱文」印,如圖:

(來楚生:換了人間)

印面文字是「換了人間」,創作時期大致可能是建國初期,來楚生先生在新中國成立伊始,懷著萬分喜悅的心情創作的作品,看時間點,正是他印風轉變的結合點、臨界點(大致略小於50歲)。

這方印足夠大,算是大印,印面約4厘米見方,我們說過:「大印求氣勢」,而「求氣勢」正是「寫意派」印家所擅長的,「寫意派」表達的通常是暢快淋漓而又濃烈恣肆的思想情感,新舊社會交替之際,來先生的喜悅之情是按捺不住、奔涌而出的,正如這方印的奔逸、縱橫、爽峻的氣勢!

因為這種氣勢,讓這一方「寫意印」看似毫不受控,任意而為,讓我們來讀一下印面深處所包含的篆刻創作元素,以體會來先生深厚而紮實的篆刻修養:

1、對角呼應

學了大量秦漢印之後,我們知道,四字印,最經常採用的「對比型章法」(與「均衡型章法」相對),即有明顯的疏密對比。

而「對比型章法」中,印面章法咬合團聚最為緊密,對比最為充分而又足以呈現美感的樣式,就是對角呼應章法,比如這一方印:

(對角呼應)

四字印的章法,最正常,最安穩的章法是來源於漢印的「均分印面、任疏任密」。今天這方印,印面內容的四個字,天然有兩疏兩密的疏密關係,來先生極好地利用了這點,甚至又增大了「換」與「間」兩個字的占地面積,使兩字占地在印面中部有相交重合之處,而「了」和「人」兩字的極疏,疏密對比強烈,視覺效果突出(實際上,「換」字的「手」部一筆斜插而下,也是對角呼應外,印面元素咬合的重要手段)。

2、方與圓

方與圓的對比,是促成印面審美的主要手段,這一點,我們無數次強調,方,強調骨力,以見精神;圓,強調嫵媚,以見姿態。這方印里,最突出的方圓對比體現在了「直」與「曲」的對比:

(方圓直曲)

「了」字圓轉,是正常的小篆寫法,但「人」字,來先生採用了的縱橫來去、直出直入的篆法,這種對比,是他精心營造出來的(實際上,「了」字這樣簡單的字,先生也是方圓結合來處理的)。相對應的還有,「換」字本是圓轉的手旁頭部一筆,來先生將這裡處理成了直直的短橫,這正與「間」字「月」部的圓相對比。

(方筆表現的爽利)

此外,在筆畫線條線質的處理中,收筆與起筆處,來先生也直直地切齊了線頭線尾,呈現出方方直直的爽利,為什麼要切得這樣爽直峻利呢?因為這方印要表達改天換地的痛快之感,只有爽爽直直,才最合適表達這種強烈的情感,試想,如果真把這方印換成趙叔孺、陳巨來一路的精金美玉般的元朱文的線條線質,大開大合的氣勢還有嗎?當然沒有了,這是適合寫意印一路的內容。

3、如何求得安穩

這方印的四字,最難排布安穩的字是「了」字和「人」字,因為「了」字既沒有水平線,也沒有垂直線,底部又是「軟腳」,無法接邊;「人」字處理成了斜直線,安穩不易得,那麼,「了」和「人」的安穩就成了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來先生的處理方法:

(求得安穩的安排)

先說另兩字,「換」和「間」本不難安穩,但來先生又以這兩個字分別接邊借邊,既強化了「密實」的視覺效果,又獲得了極度安穩,這為「了」和「人」的後續安排提供了支撐。「人」字除了重重地接在印上邊框外,又有細細地一筆觸在「間」字的頭部,「了」字因為字形原因,接邊不現實,但來先生用「了」字的頭部,接在了「換」字的底部,而「換」字是最安穩的一字,由此,最難安排的「了」字安穩了。

(來楚生篆書:至離)

當然,還有「印從書出」,這是鄧石如之後,所有篆刻家所採用的創作模式,來先生當然不例外,來先生的篆書,極具自家風貌,因此,他的印里文字,也常常有自家書法獨有的風采。我們細看起筆的藏鋒、收筆的回鋒、中鋒行筆的味道等等,氣質老辣,正如來氏篆書。

(來楚生像)

細節還很多,我們相信,當看完以上這些,我們已經知道,至少來楚生先生的「寫意印」不是胡亂刻來的,每一處細節調整,都是經過篆刻家們精心思慮而得來的。不信,建議找一本《來楚生印譜》,扎紮實實地一方一方地看過去就知道了。

(《來楚生印譜》書影)

其實,來楚生先生的刀法也大有可說之處,比如他的「向線落刀」,比如他的「敲、擊、磨、削」等,他是篆刻創作上的多面手,他既能刻工穩一類的印,也能刻寫意一類的印,大印縱橫奔逸,小印細緻精巧,我們這裡就不再一一細說,因為這不是今天這篇文章的重點,我們相信,來楚生先生的藝術實踐和創作成就,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篆刻藝術的發展,將會對當代印壇起更大的作用。

(【布丁讀印】之4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lL3rG0BMH2_cNUgsM5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