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近瀋陽故宮

2019-07-12     中華人APP

瀋陽故宮位於遼寧省瀋陽市中心,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

作為遼寧人,我今天要說說瀋陽的故宮。

即便是本地人,通常對它的了解也遠不及北京故宮。因為無論從建築規模還是建築形制來說,它都無法和北京故宮比肩。但是,作為一處歷史遺存,它是不同民族文化不斷融合終成一統的具體呈現,同時見證了一個少數民族興起的歷程。

從這個意義上講,瀋陽故宮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一直被大眾低估了。

瀋陽故宮位於瀋河區的鬧市之中,占地面積約六萬平方米,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規模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十分之一不到。這裡沒有高大的城禁,自然也就沒有護城河、金水橋之類的附屬。

作為皇宮如此低調,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努爾哈赤雖然建國稱汗,但相對於彼時的明朝,不過是邊遠割據勢力,還需韜光養晦;其二,霸業初開,當凝心聚力於發展和鞏固經濟民生;其三,滿洲雖然物產豐饒,但地廣人稀,且人壯皆兵,征伐之間也缺少大興土木的人力。所以,瀋陽故宮相比歷史上其他皇宮,可謂節制有度。

瀋陽故宮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分東、中、西三部分。

大政殿

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年號天命。其後,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明軍,後續橫掃遼東。在統一女真各部落之後,為鞏固其政權,先遷都於遼陽,後於天命十年(1625年),遷都盛京,即今天的瀋陽。瀋陽故宮東路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即建於這一期間。

主體建築大政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築,殿頂滿鋪黃琉璃瓦且鑲綠色剪邊,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木架結構,榫卯相接,飛檐斗拱,彩畫、琉璃以及龍盤柱等,充分吸取了漢族傳統建築樣式。但殿頂的相輪寶珠與八個力士,以及殿內的梵文天花,又具有其他少數民族的建築特點並帶有一些宗教色彩。

大政殿兩邊的建築即十王亭

大政殿居中,十王亭拱呈八字分列兩側,合為一組完整的建築群。

這組建築的設計,顯然是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上的具體表現,同時反映出漢、蒙、藏文化對滿族文化的共同影響。 滿族的前身是漁獵民族,且長期征戰,因此,個人感覺這組建築的格局更似行營軍帳的翻版,大政殿就算是中軍大帳吧。大政殿看上去和北京的天壇有相似之處,但少了天壇的圓潤而多了些稜角,基台、殿身體量偏小,顯得氣勢不足,也就沒有天壇祈年殿那種天圓地方,敬天祈告的神聖感。

不過,其造型生動機巧,也算是古建築中的上成之作。據考證,大政殿和十王亭當初並沒有宮牆,嚴格說並不算是皇宮,更像開放的官府衙門,而這種君臣合於一處辦理八旗事物的方式,倒也適合滿清早期的行政體制。

努爾哈赤遷都瀋陽的第二年病逝,皇太極繼位,陸續興建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也就是瀋陽故宮的中路建築群。其中等級最高的建築當屬崇政殿,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金鑾殿。遷都北京之前,這裡是滿清王朝的權力中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即在此舉行。

崇政殿

崇政殿的彩畫有著藏傳佛教的藝術風格

崇政殿的建築形式是東北地區常見的硬山頂,五間九檁,前後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杆。廊柱為方形,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金黃琉璃鑲綠剪邊;殿柱為圓形,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尾藏於殿內,龍首伸出檐外,形神兼備,確有潛龍飛天之勢。

如今殿內寶座已非原貌,其堂陛、匾額、屏風寶座等格局用度,皆為乾隆年間重新設計製作,因此,不難看到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影子。

從建築風格來看,這座大殿在大量吸收了中原建築精髓的基礎上保留著一定的滿族傳統和地方特色,而在裝飾方面又有藏傳佛教的藝術風格。因此,雖然它不及重檐廡頂的北京故宮太和殿高端大氣,但其建築藝術的獨特價值卻是其他宮殿所無法替代的,充分展現了中國歷史上不同民族間在文化上的廣泛融合。

鳳凰樓

崇政殿之後,是鳳凰樓。二者風格迥然不同,此樓三層,建在四米高台之上,頗有氣勢。這種高台起樓大概也和滿族的傳統生活習慣有關,長年白山黑水之間征戰,營寨建於高處,視野開闊,便於守衛瞭望。盛京地處平原,大概也需要一登高遠眺之所吧。樓體為歇山頂式,同樣是琉璃鋪頂,金黃鑲綠,上有乾隆帝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作為盛京城內最高建築,"風樓曉日"乃"盛京八景"之一。

清寧宮位於最北端,是皇帝和后妃起居之所。雖為後宮,其實更像民居。

五間硬山前後廊式建築,在東次間開門,俗稱口袋房,內部極其樸素,萬字火炕和吊床,窗從外關,煙筒設在屋後,這些滿族民居的特點,為這皇宮添了些許百姓民居的煙火氣。由此可見,建都盛京之時,清初皇帝仍不失白手起家,戒奢從簡,胸懷大志的先人遺風。

清寧宮

這一中軸兩側還有一些續建的配殿,諸如存放皇家族譜的敬典閣等,這些建築從風格和格局上已經開始重視皇權威嚴的等級次第,顯然是入關之後深受漢族文化影響的結果。 滿清入主中原,盛京皇宮成為"陪都宮殿"。

作為龍興之地,康熙至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後十次東巡,拜謁祖陵,瞻仰聖跡。因此,瀋陽故宮經康熙、乾隆兩朝續建,西路建築群於1782年間完成,並以此作為行宮與先皇舊宮並存,也使得瀋陽故宮最終有了東、中、西中軸對稱的新格局。

同其他兩路不同,西路建築群文化內涵重於政治意義,建有戲台、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等。

文溯閣

這裡我要重點說下文溯閣。

文溯閣仿建於寧波的天一閣,因此具有典型的江南書閣樣式。清代文獻巨製《四庫全書》七部抄本之一即藏於此。白牆、綠柱、黑瓦使其與周圍建築有明顯不同,色彩如此搭配也是很有講究,五行之中,"北方壬癸水,其色屬黑",黑色代表水,書忌火,以黑瓦為頂,寓含著"以水克火"之意。

而窗柱等不飾紅黃等暖色也有這一層"取吉避災"的用意。文溯閣這裡不見皇家威嚴之風,只有書香文韻之氣。乾隆帝寫有長詩,並御筆親題兩部楹聯。北側一幅是:"古今併入含茹萬象滄溟探大本,禮樂仰承基緒三江天漢導洪瀾",中有橫額"聖海沿回"。南側的一幅是:"古鑒今以垂模敦化川流區脈絡,本紹聞為典學心傳道法驗權輿"。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主持編撰的中華文化集萃,彌足珍貴。成書之後,其後二百年間,因內憂外患,圓明園文源閣、江蘇文宗閣、揚州文匯閣本全毀,杭州文瀾閣本僅存半部,只有北京文淵閣、承德文津閣本和瀋陽文溯閣本基本完整。

個人覺得,和中原文化相比,東北的文化底蘊相對是薄弱的。東北不是沒有歷史和文化,但由於地處荒蠻開化較晚,文字記載和遺蹟留存少之又少,而這保存完好的故宮也就顯得彌足珍貴。在現代繁華遮蔽下,瀋陽老舊的故宮並不顯眼,但拂去歷史的塵跡,滄桑之中卻能投映出一個王朝的興起、鼎盛、乃至衰敗的依稀。

來到瀋陽,不妨到這裡看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UMDGwBmyVoG_1ZCIyj.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