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孩子教育效果不佳?請問你真的懂「因材施教」」嗎?

2019-09-30     蝶變盛夏

如今社會,很多家長都在抱怨,學校就像工廠,把一個個天賦不同、性格迥異的孩子,通過標準化流水線作業式的同質化教育,把孩子們教育成了差不多的、毫無個性標籤的人。

近幾年來,美國高校錄取中國孩子的名額越來越低,有留學機構美國事業部負責人解釋原因說到,中國學生確實優秀的很多,但由於中國學生簡歷的「同質化」嚴重,許多美國高校的招生官也很頭疼。

比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招生主管就曾對媒體表示,該校希望招收到個性化的學生,有興趣愛好並能長期堅持,而不是每個人都是學生會主席或公益愛好者。

如此可見,家長們都期盼與呼喚著在學校教育中,老師要對孩子「因材施教」,那我們家長是否真的懂「因材施教」的含義?家庭教育是否也需要我們家長「因材施教」?

一、什麼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出自孔子《論語·雍也》:「聖人之道,粗精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嗎?」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嗎?」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時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因此,我們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也希望孩子能遇到孔子一般的老師們,從內心呼喚來自於社會教育、學校教育能對不同孩子實施不同教育,做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智慧、才能、興趣特點都得到充分發展。

這裡所說的「因材施教」,和時下很熱門的,如:個性化醫療,個性化教學,個性化心理諮詢等項目類似,幾乎成了高質量的代名詞。當前社會確實在推進教育的「因材施教」,但事實效果真的如此好嗎?當下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存在什麼問題?

二、當下教育中「因材施教」存在的三個問題:

(一) 現實問題:如何看待當前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得失?

1、教育的目的與方向

教育的目的與方向是教育的大問題,這個大問題不能提供立竿見影的教育策略與效果,卻可以避免教育原則性的錯誤,走出教育策略、教育技術的死胡同。

成功=原則性的正確(方向對)+手段的精準(操作對)+ 隨機的運氣

盡人事 聽天命

比如:諾基亞手機的失利就屬於原則性的錯誤,在「滿足市場」與「引領市場」的抉擇中,諾基亞的運營主旨是「滿足市場」,而蘋果的運營主旨是「引領市場」。不同的要求,演變到最終,呈現的結果截然不同。

教育的目的和方向,首先要確保孩子成長的方向是正確的。再次在學習的具體操作上,讓孩子有明確的自主意識,在學習方法上不斷調整,陸續做出態度和實際操作層面的選擇,是要「適應學習」還是「引領學習」,不同的操作,結果也會存在不同。

最終學習效果如何,在方向正確、操作方法正確的基礎上,倘若是要達成一般意義上的成功,比如考狀元、考名牌中學、考入211/985大學什麼的,還需具備一定的運氣成分。

2、當前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得失

當前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容易走入教育策略、教育技術的死胡同,就是教育策略和教育技術似乎都是正確的,但是最終教育孩子呈現的結果未達到預期。

比如:對於孩子們的自身天賦、個性特徵及其教育策略、學習風格,學校是以分類學為基礎,對孩子進行分類歸納,然後以歸納的孩子類型,實施不同的教育模式,從表面上看,這已經基本達成「因材施教」的目的。

但是,在實施教育過程中,雖然分類學及其教育方法等心理學知識,極有可能是清晰的,但卻不一定是正確的知識。

比如,有些孩子性格很固執,這種固執本身是存在差異性和時期性的,一個孩子與另一個孩子存在差異性,比如表現出自我意識的強勢,求關注或示弱等,孩子對於固執的表現存在差異。

時期性主要表現在於孩子在不同年齡、不同階段表現出來的固執性存在差異,固執表現出的程度也存在差異。

在分類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教育效果成為評價教育成果的一部分,是以類別為衡量單位,理論上,有教育必然有效果。

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基本是按照不同類別實施不同的教育,無法顧及每一個孩子的實際情況。

如果教育方式正好適合孩子的情況,則會有較好的效果,反之,則可能效果差強人意。

這也說明,分類學掩蓋了複雜卻真實的教育處境,直接導致的是理論頭頭是道,現實寸步難行的困境。

另外,分類學積累的知識肯定是有價值的,有問題的是他對教育效果的許諾,比如孩子學習鋼琴,掌握樂理並學會彈奏,則效果可以看得見,但孩子真正在彈奏鋼琴中養成的專注力、是否能形成音樂藝術的高雅品位,效果是不一定的。

現在的「因材施教」與古人相比較,古人還比較客觀,「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古人普遍認為:技藝傳授與師傅有關,而成功與否卻是個人的造化。即使是現在,道理與古時也基本一致。

(二)「因材施教」是原則還是技巧?

1、「因材施教」是原則

因材施教是原則還是技巧,「材」是原因,「教」是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材」是不同的,「教」的結果也是不同的,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則問題。

但當代的因材施教基本不考慮教育的原則問題,更多考慮的是施教的技術問題,也就是說「因材施教」的重心從「因材」轉向了「施教」,流行的話就是,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2、「共情」對於「因材施教」的重要意義

當各種的孩子的性格理論,溝通技巧大行其道,大家收穫滿滿的時候,是否返璞歸真的想過一個問題,這些心理學的工具是用來更好的愛孩子,還是更快更好地讓孩子聽話,比如一個孩子的媽媽,她會反覆思考一個問題,我這麼和孩子說話可以嗎?

這說明,我們家長對心理學越來越信賴,削弱了作為家長的信心。與其做足夠好的父母,不如做恰到好處的父母。

從這個意義上說,太關注心理技術的父母,是一種當代意義上家庭教育的「過猶不及」。

從正確性理解,如果你對孩子是真心的,不是為了你的面子,不是為了減少你的麻煩,更不是為了盡作為父母的責任而勉強為之,那你對孩子說什麼都是可以的,因為日久見人心。

家長與孩子溝通時,溝通技巧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真心。

比如,珠寶商的珠寶不好賣,採取把珠寶的價格飆高兩倍後,售賣更加暢銷。中國的生意之道從來都是四個字,「貨真價實」,這是做永久生意的訣竅,當然不是做一單生意的訣竅。

問題在於,立竿見影的見效意識,使人們對「因材施教」忘記了貨真價實的價值,老師與學生均以迅速成功為目標,以此炫耀自己的聰明。其實,沒有真心的影響力是不長久、不可靠的。

同時,我們家長,如果是想以民主的態度,與孩子做朋友,則家長們需要自省,我們與孩子成為朋友,是發自內心的期望與表達,還是為了實現對孩子的「管理的方便」。

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溝通的問題,「共情」是溝通的基本條件,即需要向對方付出溝通的真心。

3、「因材施教」不應該追求快速見效,一切結果時間自會證明

孟非說,「只有真正成熟的人才會有童心,否則只能是還沒有長大」。因此真正成熟的教育都是「不匆忙」的教育,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

(三)因材施教的條件是什麼?

1、因材施教,首先需要教育的大方向正確。

比如中醫給患者看病,開具中醫藥方時依照張仲景的理論,經方是大方向,時方可以更細膩。所以行路、做事,前提是要保證方向不出現偏差。

比如大多數學生還達不到」比拼考試心態」的水平,大部分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不是心態問題,是實力不足的問題。這個也說明,大部分孩子在學習過程當中,如果考試成績持續不理想,關於考試技巧提升、考試心理素質培養等學習,就顯得毫無意義,因為方向就弄錯了,這種時候,需從孩子基礎的學習方面著手,加強基礎知識學習。

2、 審視對孩子的養育足夠了嗎?

「因材施教」的教,是給孩子傳授內容,還是給予孩子心靈的滋養?前者是評價孩子最終學習是「會與不會」,後者是評價孩子內心感覺「舒服與否」?

評價「因材施教」達成的教育效果四個水平層次:既成功也好玩——不成功但好玩——成功了卻不好玩——不成功也不好玩。對於孩子而言,好玩才是底線。則教與學之間,老師和家長應找到好玩的、能讓孩子學得下去的平衡點。

何為心靈的滋養?

蘇珊・佩羅在她的著作《故事知道怎麼辦》的開篇,引用了愛因斯坦的一段話:如果想讓他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想讓他有智慧,就講更多的故事。

背後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與愛因斯坦相熟的女士,她希望她的孩子將來也成為一名科學家,所以她就向愛因斯坦詢求建議,應該給孩子讀些什麼,好讓他在學校求學期間就能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好基礎。

令她驚訝的是,愛因斯坦回答說:「童話,更多的童話」。這位母親讓他不要開玩笑,要他認真回答。但是,愛因斯坦卻堅持原有的觀點說,創造性的想像力是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要的能力,而童話能夠激發孩子這種品質。

因此,對於孩子的「因材施教,」要允許孩子在學習中一定程度上暫時不懂。

引申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我們對於孩子要多陪伴孩子閱讀。愛因斯坦以童話啟發家長對於孩子閱讀的重視程度。特別是年齡小的兒童,陪伴孩子從童話故事開始,孩子更加容易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更容易形成愛讀書的習慣。

對於10歲以後的孩子,讀書的範圍與視野可以更開闊,閱讀有助於孩子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建立與騰飛。

3、 不要占據在「真理的位置」上

作為父母,我們家長一定不要輕易評判孩子的未來,評價孩子行與不行。萬學之學的哲學所具有的含義,也只是「愛智慧」、「擁有智慧」。在人生問題上,誰也不是萬能的預知者。

家長尤其不能自己給孩子泄氣,根據他現階段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隨意妄言他今後的人生鏡像,避免給孩子不好的、不積極的心理暗示。

針對不同孩子,實施不同教育,在做好教育的基礎工作上,才能讓因材施教不成為奢談。

三、家庭教育也需要「因材施教」

我們家長不能僅僅依賴於學校在教育孩子時,採取「因材施教」的模式,我們自己的家庭教育,更需要施行「因材施教」。

了解了當前教育「因材施教」存在的問題,知曉了「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原則、明白了「因材施教」的條件,那麼我們在家庭教育中實施「因材施教」,可以根據以下方法,對自己的孩子採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

(一) 了解孩子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

1、 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實施「因材施教」

孩子的年齡、個性發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徵就有所不同,身心發展水平也存在差異,因此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氣質、愛好、智商,家長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找出孩子的興趣、愛好所在,了解孩子的不足之處,然後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因材施教。

例如孩子喜歡某位明星,我們家長可以和他一起分享這個明星的勵志故事,一起分析明星是怎麼成功的,把表象的盲目崇拜變成從心底的佩服並以此激勵孩子。

如果是個性較強自制力也強的孩子,可以選擇讓孩子自己制定規則,當孩子受到尊重時,他就會自覺地遵守規則;而對於自制力較差的孩子,家長則可以採取表揚與懲罰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制定規則的同時,給予孩子適度的監督,督促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同時,可以根據孩子身心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對孩子進行啟發,引導和幫助。

2、 不要套用別家孩子的教育模式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接受能力也存在差異,家長要用心和孩子溝通,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可以參考別家孩子教育模式,但絕不能生硬地照搬別人的教子模式,更不可拿自己家孩子和別家孩子做對比,從而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二)要循序漸進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不要急於求成

每一門科學文化知識都有它自己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邏輯順序,而且有一定的連貫性。在孩子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孩子掌握新舊知識的聯繫,增強知識的系統性。

教會孩子學習方法,定期預習與複習,既要學會鞏固已學過的知識,又要啟發孩子預先學習新的知識,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逐步培養孩子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

家長還需要認真觀察,及時了解孩子掌握知識的情況,當孩子對所學知識尚未理解時,不要急於教新的內容,要按照秩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向孩子傳授知識。

(三) 家庭成員需保持思想統一、教育要求統一

在家庭教育中,每一個家庭成員要保持良好的溝通,相互配合,協調一致,使孩子的品德、行為按照統一的要求成長。

孩子的思想品德及行為習慣的形成既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又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

家庭成員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如果意見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則會給孩子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當注意的。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講一次道理或做一兩次練習就可以辦到的,而是要經過長期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才能逐步形成。

因此,家庭成員對孩子教育的態度和要求一致,能促進孩子的多次練習,強化、鞏固後,方能形成孩子一生的良好品德和習慣。

(四) 對孩子採取個性化教育,愛而不溺,嚴而不厲

比如,朋友家的孩子,在讀六年級,學習成績很好,孩子因為在上課外數學培訓班,覺得每天學校里老師布置的數學作業太簡單,做作業是浪費時間。

針對他的情況,孩子父母和孩子的班主任及數學老師都做了溝通,申請不做學校里的數學作業,保證考試時不低於95分,經過幾次溝通,老師同意了孩子家長的申請,從而孩子有了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和閱讀。

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愛也是培養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的感情基礎。但對於孩子,家長在教育孩子時 要避免「愛而不教,管而不嚴」的做法,要注意把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做到愛而不溺,嚴而不厲。

別怪孩子不爭氣,別怪老師不努力——只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因材施教,我們才能輕鬆破解一系列的家庭教育這個難題。

教育孩子,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中的「因材施教」。要理清思路,在教育方向正確、操作方法正確的基礎上,再談運氣的成分。

而教育孩子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做到「共情」的真心溝通,要從認知層面去相信孩子的未來擁有無限可能性,避免人為設限。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家長要配合老師,加強溝通交流,及時把孩子的情況告知老師,有助於老師的「因材施教」;家庭教育中,我們家長應不斷學習,優質陪伴同時,做到「因材施教」。

#聰明孩子養成記##陪孩子度過開學症候群##我要上頭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hLJhG0BMH2_cNUgXgn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