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君語-
上海小吃
魔都里的人間
吾吃儂!
喜歡就要「吃」出來。供圖/soogif
「吃」在上海話里有喜歡的意思,但凡上海人喜歡的,無論什麼都能「吃」。上海是座移民城市,上海本幫菜是一種融合菜,地處江尾海頭,中西交融,上海人也確實什麼都吃。
上海人的年夜飯,菜品受到蘇幫菜、徽菜、無錫菜、杭幫菜等菜系影響。供圖/圖蟲·創意
小吃也一樣,很難說哪一品類就是上海獨家。數十年前,滬上滑稽戲名家王輝荃、譚義存創作的《上海小吃》里有一段貫口(類似相聲里的《報菜名》),列了百餘種上海小吃。人說上海是座排外的城市,但這裡的小吃文化足以自證並非如此。
最愛小鮮肉:小籠·生煎·鍋貼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帶不走的各地美食在入海口積澱下來,形成了上海小吃獨特的風味。這種風味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持續更新,即便是最有上海特色的小籠、生煎,也沒有一個絕對正宗的標準像。
生煎的吳語發音是「桑季」,你可以留意一下上海人說這個詞是什麼表情,渾身觸電一樣的。供圖/soogif
上海城隍廟的南翔小籠和南翔古鎮的就不是一個味道,六零後、七零後記憶里的生煎和九零後、零零後愛吃的生煎,做法、口味都不相同,倒是城隍廟裡但凡標「正宗」字樣的就一定不正宗。
- 小籠饅頭丨不是「上海小籠包」
在北方,有餡的叫包子、沒餡的叫饅頭。吳地的人們則不作區分,統稱為饅頭,像什麼肉饅頭、菜饅頭、小籠饅頭、生煎饅頭……這是古漢語的遺留。
熱氣騰騰的小籠一籠籠疊起,整顆心都隨著蒸蒸日上了。供圖/視覺中國
小籠饅頭確實不是「小籠包」,麵皮並不發酵,需要保持韌性來兜住內里的湯汁。用筷子夾起一個,湯汁左右搖擺,像品酒時晃動的酒杯,薄薄的麵皮卡在要破沒破的臨界點上,看到這種情景,吃客們便知道:這包湯可以期待一下了。
上海人夾起一隻滿是湯汁的小籠,和青島人提起一塑料袋啤酒的心情是相似的。供圖/soogif
國內打著「上海小籠包」旗號的店鋪不少,其實上海沒有這種叫法(同理也沒有「上海青」)。吃過「上海小籠包」的上海人,免不了要大呼上當,因為吃到的都是小個的肉包子,厚實的麵皮天差地別,鎖住湯汁什麼的就更不要想了。反倒是「上海灌湯包」——雖然也是個在上海不存在的名字,口感上稍微接近一些。
上海的小籠和山寨「上海小籠包」最大的區別就在麵皮製作上。供圖/圖蟲·創意
有肉不在褶上。供圖/soogif
上海的小籠特指南翔小籠(南翔是上海近郊的古鎮),南翔小籠又特指鮮肉小籠,點單的時候徑直說小籠就好。若是店員追問你要吃什么小籠,那就是準備「宰」你了——蟹粉小籠之類主要是抬價用的。清末民國,城隍廟的南翔饅頭店把南翔小籠發揚光大,後者也被上海人調教成了實際上的「上海小籠」:在市區吃慣南翔小籠的人,到了南翔很可能會吃得一言難盡。
小籠好不好吃,既看用料,也看師傅的手法。供圖/視覺中國
- 生煎&鍋貼丨本來一鍋端,相煎何太急
生煎饅頭和鍋貼的做法其實都是「生煎」——生著放在鐵鍋里煎。油煎過程中會加水,冷水熱油相撞,「颯」地一聲,吊足了一旁排隊者的胃口。
師傅有節奏地轉動大鍋來保證受熱均勻,等的人心裡焦急:怎麼還沒轉好?邊看、邊等、邊聞著從蓋子裡逃出來的香氣,仿佛是取得正果前的卓絕修行。最艱難的一關是,眼看這鍋輪到自己綽綽有餘,前面一「大戶」頓時打包了半鍋,又得再等!
生煎和鍋貼上鍋以後的工序是一致的:旋轉,跳躍,我閉著眼。供圖/soogif
生煎與鍋貼的餡料、麵皮都不相同,造型差別就更明顯:前者像煎包、後者像煎餃。這是四個完全不同的物種,最明顯的區別是:吃煎包、煎餃和吃包子、餃子是一種吃法,拿起來就吃,而生煎、鍋貼和小籠是一個吃法,畢恭畢敬地用嘴在食物上開個小洞,再吸湯汁——一定是小心翼翼的,一不留神用力過猛,汁水就會直接濺到對麵食客的身上,場面相當尷尬。
湯汁飽滿的生煎饅頭。供圖/圖蟲·創意
嚴格來說,生煎並非都有湯汁。上海生煎分兩大派:「大壺春」不放肉皮凍,肉餡緊實,食時無湯,是為「肉心幫」;「蘿春閣」皮薄鹵多,則是「湯心幫」。品相也不一樣,「肉心幫」用全發酵的麵糰,皮厚,所以煎時褶朝上,「湯心幫」是半發酵面,皮容易破,所以厚褶在下。大壺春還在,蘿春閣業已關門,但「湯心幫」卻幾乎統一了上海——小楊生煎以及今天滬上絕大多數生煎都是這一脈。
肉心幫和湯心幫,你會區分了嗎?供圖/圖蟲·創意
在上海,生煎、鍋貼各有粉絲,有時也暗搓搓較勁。一些小鋪兩邊都想討好,一口鍋里生煎、鍋貼各放一半地煎和售賣。說來奇怪,但凡這麼操作就絕少有好吃的,看似製作流程相近的兩道美食,卻在分寸里宣告了自身的獨一無二。
甜甜黏黏鹹鹹,糕糕團團圓圓
城隍廟是上海最負盛名的小吃集散地,上海人對它的感情卻很微妙,一邊勸著周圍朋友千萬別去那裡吃小吃,一邊懷念那裡曾經的上海味道。從前,上海人去逛城隍廟都會選在飯點之前稍早時分,這樣就可以留著肚子邊吃邊逛,東吃吃西吃吃,轉一圈下來也就飽了。
上海人對城隍廟的情感是比較微妙的,老味道消逝,新味道進來。供圖/圖蟲·創意
可以拿在手上吃的,比如奶油五香豆,底子是干蠶豆,有桂皮、茴香、糖、鹽這些傳統香料,也有奶油這種過去比較有腔調的海派風情,甜甜鹹鹹,有滋有味;又如梨膏糖,原來是用作止咳化痰的,味道清甜,也就當了糖果吃,最有特色的是賣糖人的吆喝,三分賣糖,七分賣唱,那種廟會的「鬧猛」感覺就出來了。
奶油五香豆,豆子上的霜是一大特點,滋味的奧妙都在上頭。供圖/圖蟲·創意
城隍廟是原來上海老城廂的位置,最初的「上海味道」就是在這裡形成,近代的南翔饅頭店賣的其實是隔壁嘉定縣的美食,同樣是老字號的寧波湯糰店賣的是浙江特產,解放後南翔併入上海不說,寧波湯糰也早就被看作是上海美食的代表。
城隍廟還是一如既往的熱鬧,老店都開在核心位置,比如圖左的寧波湯糰店。老店之外的小吃店就要慎重了。供圖/圖蟲·創意
說起來,上海小吃的底子是蘇式糕點,本地的青團、酥皮月餅都是耳熟能詳的了,因為什麼內餡都能加,是當之無愧的網紅,還有不少精緻糕點則是從蘇州五芳齋傳入。
較不為外人知的是浙江飲食對上海的影響,比如寧波。
青團和酥皮月餅,清明和中秋時候爭奇鬥豔的網紅。供圖/圖蟲·創意
上海人說起湯糰,首先想到的就是寧波湯糰,水磨粉做的外皮細膩軟糯。內餡分甜咸兩口,有芝麻的和肉的,說是芝麻餡其實更複雜——是用新磨黑芝麻粉與豬油、白糖混拌而成,呼作「黑洋酥」。從湯糰那裡,上海人繼承了寧波人的糯米基因,滬上有名的糕團店喬家柵最初也是做湯糰起家,近兩年各種寧波糕團更是「迴光返照」,成了滬上最紅的小吃。
大個的湯糰,撒著桂花。供圖/圖蟲·創意
在吳語區人們的觀念里,大的叫湯糰,小的叫圓子。後者最出名的是酒釀圓子,一般要麼家裡做,要麼酒店裡吃,路邊小吃攤不賣。因為不常吃,所以成了上海人吃酒席時最期待的點心。
沒有一個上海人會拒絕一碗酒釀圓子。供圖/soogif
酒釀圓子有個變種,就是用年糕丁代替小圓子。上海人吃得較多的是寧波年糕,和蘇州年糕略有不同,糕粉是用寧波特產的上白「晚稻米」加水磨製而成,綿軟又不黏牙。上海人烹調年糕,無論炒年糕、湯年糕、糖年糕,年糕都被切成薄片,這也是寧波人的做法。
過年的時候,家裡的年糕就這樣搭積木一樣地摞起來,這其實也是寧波年糕的擺法。
香甜軟糯的吃食,桂花香氣是點睛之筆。秋天收集的桂花,用糖或鹽腌好,芝麻糖團加一點、酒釀圓子加一點、條頭糕上加一點、糖年糕里加一點、糖粥里再加一點……甚至當你把糯米塞在藕孔里,藕上也要撒一點,名字當然也很江南,叫作桂花糖藕。
撒著釀桂花的條頭糕。供圖/圖蟲·創意
豬排配咖啡,十里洋場的派頭
外地人都知道的小吃街是城隍廟,本地人心裡分量更重的則是雲南路。前面說的大壺春生煎就在這條街上,湯圓有成昌園子(現在併到了沈大成),還有一雞一鴨——「小紹興」的白斬雞、「小金陵」的鹽水鴨,小紹興每天限量供應的雞粥最是不容錯過,雞湯熬制,鮮得掉眉毛。
雲南南路上的大壺春,是老一輩上海人眼中的小楊生煎。供圖/圖蟲·創意
上海最早的西餐館之一——德大西菜社,也搬到了雲南路。上海是近代中國的開放口岸,又有租界,很多西式美食流傳民間,不斷本土化,形成一種「海派風格」。
最典型的是炸豬排,把腌制過的豬排裹上麵粉、蛋液和麵包粉,下油鍋炸,原來是當主菜的,現在多是小吃。炸好的豬排香氣四溢,咬下去吱吱作響,再配上上海特色的「辣醬油」——本土化的英國黑醋、源自印度,是打耳光都不肯放的。
上海炸豬排的靈魂就在最後一下的辣醬油。圖/網絡
上海人的腔調在於小吃也得配湯,小籠、生煎配咖喱牛肉湯、油麵筋百頁湯(地道叫法:「雙檔」),炸豬排就得配西式的羅宋湯。羅宋者,Russia也,但上海的羅宋湯比較實惠,用本土化的紅腸代替了牛肉,味道好,成本低。上海人本來就有吃「大排」(帶骨豬裡脊)的傳統,小吃里有紅燒的排骨年糕,後來也有了炸豬排的版本,中西結合了。
上海羅宋湯,簡易版的平民西餐,和炸豬排是絕配。圖/網絡
排骨年糕,中西合璧。供圖/soogif
上世紀九十年代,是中小學門口小攤上炸豬排最風光的時候,搶了原來蘿蔔絲餅(油墩子)的風頭。那種豬排特別薄,基本上就是吃麵粉,西式情調就這樣消解在孩子們的打鬧聲中。過了幾年,台灣炸雞排興起,堪稱無縫銜接,上海原來不怎麼有炸雞排的傳統,可能是方言里不太好聽吧。
小攤上的「油墩子」,真香。供圖/圖蟲·創意
上海小吃往往重油,怎麼不養生怎麼來。比如西點裡最叫人念念不忘的蝴蝶酥,源自法國的Palmier,就得吃國際飯店的,老字號大酒店捨得放黃油——蝴蝶酥層層起酥,黃油不夠,內里的幾層口感會很硬,沒有「酥」的感覺。
蝴蝶酥,不像蝴蝶嘛,為什麼不叫愛心酥?供圖/視覺中國
這些海派西點也不儘是國外傳來的,有不少是上海西點師傅的再創作,比如「凱司令」的栗子蛋糕。凱司令和栗子蛋糕分別上過張愛玲的《色·戒》和《半生緣》,是當時上海人「腔調」的象徵。栗子蛋糕的蛋糕很少,主體是由蛋白球、栗子醬、鮮奶油膏三種乳製品做成,口感比較肥潤。還有上海人喜歡吃「摜奶油」,可以理解為膨脹版的鮮奶油,同樣是凱司令的招牌。現代人沒有以前那麼嗜甜嗜奶油,建議搭配黑咖啡食用。
凱司令摜奶油杯,嘗一口嗎?圖/網絡
魔都的本相
遠處是高樓大廈,近處是城隍廟,什麼才是上海?供圖/圖蟲·創意
小吃里隱現著上海人的生活態度。上海的小吃都不貴,也就是比大餅油條等「四大金剛」稍微進階一點的日常獎勵,唾手可得。
周末時候,等一屜小籠出鍋、慢慢地吹涼、吸汁、喝一口「雙檔」,怎麼慢、怎麼愜意怎麼來;糕團店、湯糰店少了,店裡的客人常常是專程來的,人們珍惜老味道,一些不值錢的小吃也當喜茶一樣大排長龍;上海人不那麼愛吃甜了,但也會偶爾買些栗子蛋糕、奶油小方,一家人合吃一個,甜甜蜜蜜是生活里的小情調……
在光明邨排隊買鮮肉月餅的上海人,中秋時候的氣勢完爆喜茶。供圖/圖蟲·創意
高樓大廈里的魔都,可能有一千種面向,但當你吃著上海小吃,體驗著那種小市民的小樂惠、小幸福,這座城市的本相就顯露出來了。
為了方便外地/外國人士理解,上海人也跟著說「小籠包」了。其實叫什麼不重要,滋味好才是生活的意義。
- END -
文圖丨Face
封圖 | 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指尖沙《舌尖上的上海:上海LOCAL美食精華》,2012
林蘇欽《上海名小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