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藍弧,10年專注營養領域,專注寶寶喂養和疾病的營養輔助調理(V+lanhuyys)
一定要養成看食品標籤的習慣,不是要把裡面的每個成分都弄的很明白,而是讓標籤上各種化學名字刺激下眼球,增加自己的心理壓力,有的放矢選擇吃或者不吃,吃了能想著如何去平衡損失的健康。
比如說去逛超市,想給孩子買些零食,不要只是看誰名氣大,看誰包裝好看而無所忌憚放進購物車,而是每拿起一個都認真看看它的食品標籤,然後就會發現每一個配料表里都是一長串名字,這些名字除了米麵糖油,大多都是化學添加劑,這時候心裡就得打個鼓:孩子吃下這麼多添加劑,這麼多油和糖,這麼多沒有營養的高熱量,會不會增加消化壓力,會不會不好代謝,會不會增加肝腎負擔,吃了這些孩子就不吃飯了生長發育的營養從哪裡來……
看著配料表,心裡打著鼓,然後改變隨心所欲給孩子吃零食的態度,心生敬畏,減少吃或者儘量不吃,這就是看食品標籤最大的意義。
當然我說的是食品,不是食物,不是營養素,不是保健品…這些又另當別論了,食品簡單說就是食物加工後的一種方便食品,食物是天然食材,食品是食物的再加工。
學會看懂食品標籤,是為了選出更健康的食品給孩子吃嗎?
我認為不是這樣,如果要從健康角度,應該討論的是食品吃還是不吃,而不是看食品標籤後選出更健康的,因為市售方便食品極少有達到健康要求的,選擇餅乾還是糖果,選擇糖多點的餅乾還是糖少點的餅乾,意義都不大,本質上依然是有各種添加劑的再加工食品,半斤八兩,誰也不比誰強多少(除非配料表確實很乾凈烹飪方式也健康的,這種也許有,但很難遇到)。
既然如此,是不是營養標籤就不用學了,反正都是不好的,儘量不吃就對了,按我的想法確實是這樣。
不過生活中,總會免不了會接觸它,學習可讓自己心裡有數,比如這一包吃下去,攝入多少熱量,攝入多少脂肪,多少碳水化合物心裡有個數,然後控制整天的攝入量,這也很有意義。
食品包裝上的信息很多,作為消費者,主要看這三方面:
生產日期雖然很重要,但一般能放在貨架上銷售,日期都沒有問題,順便看一眼很簡單也更安心,食品類自然是日期越近越好。
而營養成分表按照國家要求都是「4+1」的方式標註,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鈉,這些數據單看意義不大,結合配料表看可輔助判斷配料表里各種成分的添加量,所以,看食品標籤,重點就是看配料表,配料表決定了它是什麼,它好不好。
配料表有兩大特點:
1、配料表中的所有成分,是按照添加量的多少來排列的,排的位置越靠前,含量越高,越是排在後面的,含量就會越少;
2、配料表里標註的是產品里的所有成分,不論量多少,只要往裡添加就得寫在配料表里,所以看配料表,能完整看到我們到底吃下去的是什麼。
那會不會有廠家不寫進去呢,比如有的寶寶霜為了讓效果更好偷偷加激素,比如有的中成藥為了讓效果更好偷偷加西藥。。。
確實會,真要「偷偷加」,我們肯定沒辦法看出來,不過一般食品不會偷偷加東西,因為沒有意義,畢竟違反食品法規的事情很少有人去做。
我自己也有做產品和包裝設計,包裝上每一個信息都是在法規監控下寫的,配料表里標註的一定是所有成分(除非有的產品標註的不是配料表,而是主要成分或者部分,那有可能沒有全部寫進去)。
看配料表,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排在前面的量越多,排在後面的量越少,且薯片里所有的成分都在配料表里,配料表里有什麼,我們吃進去的就是什麼。
然後,再分析裡面的成分,馬鈴薯和植物油排最前面,後面的全部是調味劑和添加劑,可以看出它是油炸土豆再調味而成,配料里後面那此長串的是什麼呢,有的認識有的不認識,不需要個個都弄明白是什麼,只需要知道它們都是調味和保鮮用的,裡面吸濕劑、鮮味劑、甜味劑、防腐劑、鹽糖香精味精.....都有,說明這款薯片是先油炸再加各種調味劑化學添加化而成的,也不用糾結這些成分好不好,肯定不吃是最好。
這樣的配料表,能看到的是各種化學添加劑,看不見的還有土豆經過油炸後本身營養價值的損失,以及重口味刺激人味蕾後味覺神經的破壞......
配料表第一位是馬鈴薯澱粉,可見它跟我們理解的「饅頭」完全不是一回事,澱粉+白砂糖的量是最多的,澱粉是一種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多糖),白砂糖是蔗糖(雙糖),這樣的組合,基本是純能量的糖類,高能量低營養,會快速升高人的血糖,危害健康,吃多抑制食慾(只舉例部分危害)。
再看後面的成分,有雞蛋、小麥粉、乳粉,它們的營養價值比澱粉和糖要高,但可惜含量少,少量存在無法拉高整體營養價值;再後面是糖漿、香精、添加劑(乳化劑和膨鬆劑)和鹽,這些起調味和讓產品蓬鬆以及更好溶化的作用。
看配料表,就能看出這個產品的營養價值、健康與否、加工工藝、味道如何了;看配料表,不需要研究每個成分的作用,而是看整體,即使裡面有某些亮點成分也改變不了它「垃圾食品」的本性。
就像這個「小饅頭」,雖然配料裡面有雞蛋,但它主料是澱粉和糖,肯定會快速升高血糖,常吃導致機體代謝紊亂,即使加點雞蛋也是杯水車薪。
那如果想要知道雞蛋的添加量到底有多少,就可以通過營養成分表輔助判斷了,因為看整體配方是以糖為主,含蛋白質的主要就是雞蛋,通過查看蛋白質含量就能大概判斷出雞蛋的添加量。
每款食品都一定會有營養成分表,而且是標準化標註,根據國家的要求,都是按照「4+1」原則,也就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這四項必須標明含量,其他的比如鈣、鋅、鐵、維生素等營養素,廠家可選擇性標註,自願原則,所以不標註不表示人家沒有。
比如牛奶,很多純牛奶包裝上沒有標註鈣含量,很多媽媽就問怎麼不含鈣?其實不是不含,只是沒標註。
營養成分表最右側的「營養素參考值%或NRV%」,代表每100g/100毫升或每份,該項(共4+1項)含量占我們每天需要量的百分比。
比如第一項能量後面如果標註了50%,表示每100g/100毫升或每份,就能滿足全天需要量的50%,這個全天需要量是根據成人的需求量來計算的,如果對應在孩子身上占比更高,比如這個量成人吃可以滿足全天的50%,孩子吃同樣的量就能滿足全天的80%(吃一份零食就能滿足近全天的能量,就別怪孩子不吃飯了)。
首先它是以每份30克的量去計算的,吃的時候要看一整包重量多少,估計下30克的量是多少,一次吃下去的又是多少。
這是薯片營養成分表,也就油炸土豆片,不看成分表也能猜到肯定脂肪含量很高,再看數據,每30克薯片就含有10克脂肪,可見一小半都是油脂,印證了猜測,看脂肪後面的百分比是17%,表示吃30克薯片能滿足成人一天17%的脂肪需求。
再看最後一項鈉含量,由於配料表里有添加鹽,也能猜到鈉含量是不低了,具體添加了多少,就可通過鈉含量得出,每30克含有234毫克鈉,這個量占成人全天12%。
如果是孩子呢,7~24個月的孩子每天推薦攝入量是350-700毫克左右,2-6歲推薦量是700-900毫克,我們可通過看食品標籤上的鈉含量,有意識去控制孩子全天的鈉攝入量。
其它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量是以土豆本身的含量計的,不過薯片跟土豆絕不能等同,薯片是油炸且各種調味加工後的土豆,營養價值跟新鮮土豆完全不能比。
可以看到,它是以每100克去計算的量,看看每包的凈重是多少,就可得出每包每項營養成分的量是多少了。
前面從它的配料表看到它的主料是澱粉和糖,那麼它碳水化合物肯定是很高的,再看成分表,第100克裡面碳水化合物就有87.3克,這結果完全在意料之內,所以看成分表意義,主要就是配料表的佐證。
由於配料表里有雞蛋,再看成分表里每100克含蛋白質2.8克,可判斷出雞蛋增加了產品蛋白質含量,但是量並不多(用一個參考數據大家就知道了,即使是普通麵粉里,每100克也有8-12克蛋白質,而這個小饅頭裡面每100克才2.8克,因為澱粉和低筋粉里蛋白質量是極少的,靠加了雞蛋才增加了一點蛋白質含量,但總體還是非常低)。
再看最後一項鈉含量,由於配料表里有鹽,我們也需要了解鈉到底有多少,每100克含60毫克鈉,不高,說明鹽只是極少量添加。
但少量加不表示它是健康食品,只能說在鈉含量這一項上面,它比其它含量太高的要好一些。這就是我前面說的,這些再加工食品,看單項沒意義,某些成分量多點少點的區別不大,都是半斤八兩,誰也不比誰強。
看食品標籤,重點就是看配料表,營養成分表輔助看。
配料里排在最前面的是小麥粉、精鍊植物油、葡萄糖漿,可見它主要就是將麵粉油炸後加糖漿調味,是一種高油高糖的零食,再後面的成分也是一些調味劑添加劑鹽和香精等等,我們也不需要一個個知道它們的作用,反正都是對健康無益的添加;
再看成分表,每100克里,碳水化合物54.6克、脂肪有28.6克,這麼高含量也印證它高油高糖的性質,再看它的能量每100克有2100千焦,占大人全天能量的25%了,看這些數據是讓自己心裡有個數,能不吃就不吃,吃了這些食品,相應的控制其它的攝入,尤其是給孩子吃要控制量,孩子長身體階段,更需要的是新鮮的營養價值更高的食物。
配料表就只有一種:生牛乳,沒有任何再加工和添加,營養成分表里有的也是牛奶本身的營養,每100毫升含有3.1克蛋白質、100毫克鈣。
比如簡愛的裸酸奶(沒找到實物圖):
配料表里只有:生牛乳和發酵菌,沒了,說明它就是單純牛奶發酵而成的酸奶,沒有任何再加工和添加,營養成分表里也是純奶該有的鈣量即每100克含蛋白質3.8克,鈣115克。
其他的加工食品很難看到健康清爽的配料,超市裡基本沒有,所以說看懂食品標籤,不是為挑選出更健康的,而是給自己施加壓力,給孩子買的時候多糾結一下,不要肆無忌憚去吃,它們光鮮亮麗的外表下,藏著的是荼毒孩子健康的心。
前段時間陪宸寶參加他班裡的秋遊,看到每個家長的行李包至少一半都是零食,並且一路上時不時塞給孩子吃,似乎很樂於看到孩子零食吃的歡快的樣子,我也意識到大家可能真的太沒壓力了才會如此。這也是促成本文的原因。
孩子們吃的歡快,家長們交流愉快場面很和諧,但我卻始終優心憂慮著孩子們的健康問題,這些零食一個個都包裝很可愛很精美,可實物一點都不美,它們是導致孩子不吃飯、發育慢、齟齒、營養不良的罪魁禍首,是讓孩子體質差、反覆生病吃藥不好元兇,希望所有家長們都重視起來,撕開它美麗的外面,看到它醜惡的本質。
作者:藍弧,10年專注營養領域,專注寶寶喂養和疾病的營養輔助調理(V+lanhuy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