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在位於豐臺的園博園舉行。戲曲與園林同樣代表著中國古典美學,兩者審美傾向、創作靈感都擁有諸多共通性。「戲曲文化周」將20多個劇種帶到園林空間,不僅有京劇、越劇、黃梅戲等大劇種,更有儺戲、宛梆、耍孩兒(咳咳腔)等地方戲。7天間的300多場演出,作為一種文化藝術現象,對於我們今天討論傳統戲曲的文化自信,戲劇表演與多元空間的互動,乃至地方戲作為一種文旅資源開發的魅力,都有其獨特的意義。
「稀有劇種」與園林空間的「非遺」展示
本屆戲曲周最大的亮點,在於讓許多被視為「活化石」的「稀有」地方劇種得以集中呈現。戲劇演出與景觀空間的結合,其最實用的意義首先是拓展旅遊的時間和空間。而在這其中,地方戲因其自身蘊含的宗教民俗文化信息,更是增加了遊覽的情感、心理體驗層次,對遊客和觀眾極易形成獨特的吸引力。晉中園有一座從山西遷移而來的明代古戲台,配合從宛梆《打金枝》到調腔《北西廂》等多個傳統劇目,讓我們以最接近原貌的方式了解戲曲在古代演出的形態與氣質。
河南內鄉宛梆《打金枝》
不過地方戲的優勢在不同的空間裡也會碰撞出新的問題。儺戲《祈福》此次演出遵循了其依託宗教儀式發展而成的娛人歌舞的形態,然而除了儀式色彩、絕活兒表演,這一古老劇種對於今天觀眾情感層次的觸動程度實際很有限。
德江儺戲
如果說儺戲與現代觀眾的距離是由於時間,那麼同一園區上演的福安平講戲則是地域問題。「平講戲」如其名,唱念「平白如講話」。此次演出的經典劇目《馬匹卜駁妻》,講述了貧女與書生相愛,而女方父親為求錢財將女兒嫁給花甲老翁,兩個年輕人最終在善良店家嫂幫助下,巧改婚書終成眷屬。
這是一個充滿著濃郁鄉土生活氣息的劇種,演員插科打諢,表演程式不難看出田間勞作原型,表述著其貼近百姓生活的特點。然而置身於園林,從對白到唱詞的方言與地域特點,讓本來屬於這個劇種的優勢,反倒成了一種對於現代觀眾的距離感。
這些「稀有」劇種的演出,在園林中實現的是帶有非遺色彩的文化展示。「活化石」「天下第一團」這些形容詞背後,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劇種所代表的鄉土文化、宗教、歷史等獨特氣息,同時也有發展的危機。如何從非遺展示向面向市場的產業行為轉化,作為一次文旅活動的戲曲周提出了新的問題,展現出了新的可能。
戲曲元素作為一種創新的可能
戲曲與園林空間的互動,經過精心設計,讓觀眾全方位體驗不同劇種的獨特樣貌,理解戲曲傳承的意義和創新的可能。園區內不僅有原生態的戲曲文化展示,也催生了不少傳承與創新的互動形態,比如戲曲與現代舞融合的《丑》,古琴和京劇的跨界演出《琴芳梅蘭》,戲曲與搖滾音樂會等等。在這些作品中,戲曲與傳統或流行的元素結合,不僅將園林當作演出空間,更將其作為創作的靈感和構成要素。
崑曲《鬧龍宮》
在森林劇場上演的河北梆子《美狄亞》,將這部用戲曲演繹古希臘悲劇的作品帶回了露天廣場。如果說30年前這部作品的出現,提供了一種戲曲演繹西方經典的經驗,那麼在今天的園博園中作為一個主要劇目演出,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我們重新體認戲曲跨越東西方的魅力。
河北梆子《美狄亞》
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寫復仇女神,在命運觀念強烈的時代,寫出了一個有自覺意識的女性。河北梆子唱腔高亢嘹亮的特點,天然有助於表現女主的強烈情感。而在改編中,作品調動了戲曲的優勢,將美狄亞與伊阿宋相愛,以及緣何幫助伊阿宋盜取金羊毛的前情因果,向觀眾交待得明明白白,可謂用戲曲將這個古希臘的故事講得熨帖。而對於劇情,也通過情節的填補、調整而更加合理。
傳統戲曲里蘊藏著遠比今天我們所了解的更為豐富的智慧與想像,而改編是否發揮了戲曲的優勢?這樣的改編又能夠為現代觀眾提供怎樣的新思考?「梆子美狄亞」的唱詞直白,伴隨高亢的唱腔,固然有助於現代觀眾理解人物心理。稍稍聯想一下《秦香蓮》《趙貞女》等有關「負心漢」的劇目,劇情和唱詞在修辭的運用與直白抒情之間達到平衡,不僅將故事,也將人物性格、選擇的辯證豐富地呈現給觀眾,而《美狄亞》在這些方面讓人覺得不滿足。
表演與空間:觀眾的流動體驗
打造「印象系列」作品的導演王潮歌在為《體驗經濟》所寫的序言中所說,「體驗是可以令每個人產生反應並形成回憶的事件,而變革則更進一步,它直接改變了消費者。」
浸沒式北京曲劇《茶館》
此次在園林景觀中上演的粵劇、崑曲、越劇折子戲,復原了園林、水景與戲台的內在聯繫,更復現了觀眾隔水看戲的方式,可算是「戲曲文化周」中戲曲與空間融合最具美感的安排。而更具變革色彩的,則是讓戲曲與空間、景觀有創造性地結合。浸沒式曲劇《茶館》取原作第一幕,將一個大殿的空間打造成正在營業的茶館,觀眾圍坐在茶桌前,成為一名茶客,演員穿梭其間推動劇情,而大殿的正門成了角色最主要的上下場門。將曲藝合理地安插進劇情,豐富了演員與演員、演員與觀眾的互動,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其作為一種兼顧藝術與市場行為的可能。
文|今葉
供圖|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
本文刊載於北京青年報2019年10月18日C5版《青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