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與模仿是職場成長最快的捷徑

2019-11-19     職場教練李麟

記得大學剛畢業在的第一家公司,我們一起同期進入公司有一個很厲害的牛人,復旦畢業學歷背景優秀,職業素養也超級高,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溝通表達能力也很優秀。重要的是在一個雖然算是著名的民企中,內部管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管理混亂,業務推動對個人的協調能力、心理素質、面對阻力的韌性等有很高的要求,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之下這個職場新人同事,在短短的兩年多就晉級三級,成為我們同期入職同事們的上司級別。

期間我們也聊到一些個人成長的問題,有的人靠著讀書,自己大量的閱讀,有的人爭取參加公司各類管理培訓。這些都對,但是他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是,在面對問題時他首先是去學習、思考、模仿、借鑑強者、上級、高層的解決方法。

比如公司高層在處理一個有關係背景的老員工,屢次違規被投訴到董辦郵箱的問題,其他人都在看熱鬧,只有他在看在思考高管是怎麼解決的;比如在公司的會議上經理被要求即興對大家培訓一個技術知識,這個過程他會私下去問經理怎麼做到即興演說、怎麼快速組織內容,這些他都一一記錄下來,在下一次遇到同樣情形是他直接複製方法來實踐,然後在實踐中找到核心方法論,構建成為自己的能力。

我想這就是他比別人成長最快的方法,借鑑、模仿是職場成長的捷徑。

借鑑之所以比上級指導、參加培訓、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更快速在於:

1、 借鑑更貼合於當下工作場景,是可複製黏貼的定製化方法技能

周圍的同事、上級其值得借鑑的方法論、操作思路等等都是發生在共同的職場場景中的,甚至遇到的問題都是自己很容易遇到的。那麼其解決辦法、解決思路則對自己很具有遷移性,可以直接拿過來就用。

這一點對於培訓、看書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參加過管理培訓的人都知道,老師講課大多數都是講他的故事、講一些公眾所知道的案例、甚至講一些虛構的案例,這種案例帶來的方法技巧是在案例中的特定場景發生,放到自己所在的企業不一定能用,需要再度思考和重新定製化調整才能使用。

相比起來,職場中借鑑他人的方法、技能更快捷、便捷,無異於複製黏貼。比如遇到一個不好溝通的同時,善於打交道的人是怎麼去和他溝通打破心牆的,徹底的研究透他是怎麼做的,面對同樣的人用相似的甚至一樣的方法也能攻克,這樣的經驗方法對於解決企業內的長期文化氛圍所影響的人,會更適合解決、更能夠解決應對,從而對自己更容易輸出企業要的結果。

2、 借鑑直接給方法論,直接實踐,發生場景就是案例

在培訓中要接受一項技能需要系統的從概念、到目的、再到操作方法,最後應用場景等方面來實踐獲取知識,一個簡單的小知識講透也要兩三個小時,並且要讓培訓、自學發生效用,最佳的轉化就是實踐。

而觀察、模仿、借鑑則是直接在問題場景中,把問題當案例,直接觀摩他人的操作方法論,整個過程快速便捷直擊主題,整個過程只有乾貨,把看到的方法直接實踐,快速掌握方法。

3、 三人行必有我師,借鑑隨處都有

學習、培訓需要專門的場合場景,而借鑑模仿只需要自己在工作中發現他人流暢的處理一個自己不擅長的問題時,都是可以借鑑的對象很容易得到,這在職場上是一種豐富的資源,更深層來看,則是隨時隨地向他人學習。

所以,職場人的培訓、學習、得到上級的指導一定是優質的資源,但這樣的資源是有限的,更多的時候學會自己去發現他人的技能、善於去借鑑、思考、總結別人處理問題的方法論才是日常快速成長的方法。

借鑑就像一個速成的武功秘籍一樣,能快速得到技能,但是仍然有一些缺陷,所以職場的借鑑方法不是單純的拿來即用,需要有所補充:

1、 要注重系統方法論的補充

借鑑是單個知識技能獲取,在相同或者相似場景中應用解決問題很有針對性,但是脫離了系統性的方法論、知識架構構建,而獨立存在的話,在解決問題上則會很局限。

小L在工作中在業務溝通中總是出問題,要麼是他理解錯他人意思、要麼是他人理解錯他的意思。在看到同部門小A表達很流暢他就學著模仿他表達的一些用詞、表達節奏、語氣、結構等,在表達上確實有一定提升,但是對於讓他人明白方面卻少有見長。

因為在溝通表達中要讓他人聽到要回說,還要理解信息衰減的概念,需要會說、會問、會獲取反饋,而單純的借鑑他人溝通表達中讓人更容易聽懂和接受的表達方法,則容易忽略獲取他人反饋、會聽的過程,整體上方法論就有所缺失。

所以在借鑑中或者借鑑後需要進行系統方法論的學習補充,舉一反三式的思考在不同場景下如何解決、用借鑑的解決方案落實到方法論中是怎麼樣的原理在發生效果,用這樣的方式不斷的強化自己對於系統性知識的認識和構建。

2、 淺層次的借鑑是模仿甚至抄襲,深層次的借鑑是用思路和方法進行再創造

很多人的借鑑是在淺層次的模仿或者直接抄襲、移用、複製方法過來,不少情況這樣做是直接有效的,但是這樣的借鑑缺乏對方法的等邏輯思考,只是淺層次的模仿,那麼同樣的問題有所變化則無法面對。

因為面對一個問題其解決的方案可能只是同類問題中的一個片段的截取就能夠搞定,但是對於其他相似問題卻是另一個知識片段所處理的或者是整個系統知識的應用,那麼脫離了對系統方法的認知單純的模仿,就會面對對其他問題的束手無策。

比如在面對一個會議組織的工作時自己不知道如何著手,而參考有經驗人的做法後從會議通知、會議籌備到會議過程管控,都能夠得心應手,但是當面對更大型的上千人公司年度總結會議時,各個細節都被放大,各種原來不需要關注的問題這個時候都變得異常重要,原來的一套方法論則不奏效了。而系統的掌握會議籌備、會議管理、活動策劃的方法技能後則在面對不同的會議都有一個系統方法論,只是執行的策略有所不同。

3、 借鑑的最終終點是要構建自己最底層的習慣素養

借鑑的表層是模仿他人的方法技能,而更深層一些則是找到思考的路徑,但到了最深層來剖析,其實是要形成自己應對問題的習慣和素養。

比如看別人如何面對難溝通的人,方法就是溝通表達的技巧,但深層次確是這樣的人面對難溝通的人時不懼怕的心理、個人面對阻力和壓力的狀態等,單純學會的方法技能在面對一些強勢、刁難的人方法和技能甚至發揮不出來,底層的習慣素養才重要。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額掌握技能、知識,在長期的問題中去揣摩他人對待問題底層的一種習慣、心態、以及背後所具備的素養,這些才是自己最應當打磨的。

借鑑隨手可得,借鑑是個讓人成長很快的途徑, 但借鑑的背後需要長期不斷的打磨底層的方法和個人習慣素養,才能在職場走得更久更遠。


以上觀點,供參考。如有用請點贊關注,給你更多職場方法論。

@職場教練李麟,十四年人力資源從業者,生涯諮詢師、管理諮詢師、職業伴侶,用過都說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e1jlG4BMH2_cNUgs_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