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河:不結婚成了一種社會現象,未來催婚或許不再發生

2019-07-16     喜馬拉雅

來源丨喜馬拉雅APP李銀河的精品課《李銀河說愛情》

編輯丨田瀟湘

從全國的統計看,我們發現結婚率在走低,2018年一季度,民政部公布的數據是全國結婚301.7萬對,同比下降了5.7%,有好多人都不想結婚了。有一個對應的數據,我在這裡也告訴大家一下,就是離婚率在走高。

同樣是2018年的一季度,離婚是170萬對。那我們這個離結率,就是拿一季度離婚的這170萬對除以一季度結婚的301.7萬對,得出來的離結率是56.3%。

這個數字是相當的驚人。我覺得,這個趨勢真的值得大家關注。在美國,這個離結率很多年保持50%,就是在美國所有的婚姻裡面,有50%是會以離婚告終的。中國的離結率一直本來還是比較低的,前幾年我看到過37%,然後40%,到現在到了56.3%了,這個相當高。

相愛不結婚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這個東西怎麼說呢?有兩類原因。一類是主動選擇的,另外一類是被動接受的。那第一種就是主動選擇的,很有一些很相愛的人也不結婚,他們就同居,或者很快不斷的分手,採取這樣一種生活方式。

結婚率低的第二種原因是經濟,就是說結不起婚。結婚現在在大城市,要有車有房,要不然的話你就結不成。在中小城市農村有一個彩禮的問題,小城市一般都有一個差不多到了明碼標價的程度,比如山東是15萬,你15萬要給到女方家長,然後你才能結婚,有好多人就沒有這個經濟能力了,他找不到一個女的願意跟他結婚。

這兩種原因裡頭,我主要來講一下主動選擇的,又相愛又不結婚的狀況。我把它概括為薩特-波伏娃式的原因。薩特和波伏娃這兩個人是沒有經濟原因的,是在全世界非常有名的一對伴侶。

因為他們有這樣一個理念,就是他們的親密關係,絕對不摻雜責任、約束、強制,而讓情感可以自由的流動。他們倆在這個保持了終身的親密關係當中,都有過另外的短期伴侶。

現在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的人都開始這麼選擇了。從西歐、北美,同居的人都在慢慢的超過了人口的50%,像匈牙利結婚的只占12%,那當然是最極端的例子了。

那麼多數人都這麼選,它這裡面肯定是就有道理的。包括中國人在內,已經可以把薩特-波伏娃式的選擇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了。就是說,我們慢慢的也已經進入了這樣的時代。

隨時代變化,觀念發生轉變

以前,我聽到過一個由於東西方的觀念差異引起的事故,特別的有趣。有一個西方人,他跑到東方,就是中國,來找了一個姑娘談戀愛。這個姑娘偏巧是一個處女,然後兩個人發生了性關係,過了一段時間,他們不再相愛了,男生就提出分手,女生就氣的要命。然後就說你得給我個說法,你拿了我的處女之身,怎麼能不跟我結婚呢?

中國有很多人都會這麼想,這種輿論傳出去以後把西方人嚇得夠嗆,這個男生就在網上對那些想找中國女孩的男人發出了忠告,說以後千萬不能跟中國的處女談戀愛,你要是非這麼做就得先想好了,因為到時候她會跟你要說法。

這個事其實是不同的社會當中,不同的習俗和心理造成的差異。中國人覺得兩個人在一起了,就應該進入婚姻,從一而終,夫妻倆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古訓說只有這樣,你才是一個好男人,你才是一個好女人。

西方人大概早就不這麼想了,你比如說像匈牙利,它只有12%的人結婚,那就是說你不結婚也不是一個壞男人,不結婚你也不是一個壞女人了,大家自由的交朋友、相愛,有性有愛什麼都無所謂。

那麼這種觀點在中國來說確實還是比較前衛的,畢竟社會習俗要想改變是非常艱難的,大家還很難接受這樣的生活方式。我覺得這種觀念,隨著中國現在的單身潮,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的種種現象,慢慢的評價會越來越中性,也就不那麼負面了。

大家會越來越覺得,不管他們是主動選擇的,還是說他們被動地陷入這種單身的生活方式,大家的寬容度會越來越高,會把它當作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一種正常的選擇接受下來。

關於主播:

李銀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性學家,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師從於中國社會學奠基人費孝通。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博士。在《李銀河說愛情》中,她將用淬鍊數十年的學術積累,最有趣味的講述方式,為你帶來一門關於愛與性的社會學課。

關於喜馬拉雅:

有聲圖書館,中國知名音頻平台,5.3億用戶的共同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lkHiGwBvvf6VcSZLwN5.html


我算是看透了

20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