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廣東省東莞市以網上交易方式成功掛牌出讓松山湖一宗約12萬平方米的商住用地,東莞綠苑實業投資有限公司(簡稱「綠苑實業」)以底價84490萬元摘得。
根據相關規劃,這塊地將用作松山湖園區重點及高端企業的人才房,精裝修售價不高於10050元/平方米,同時只能在園區內流轉。
別人家的公司
華為子公司底價拍得12萬平商住地做人才房
資料顯示,該地塊編號為2019WG045,位於東莞松山湖富通路南、基隆路東。
地塊出讓面積為125336.09平米,起始價84490萬元,建築密度≤30%,競買保證金為42200萬元。
此前的出讓條件顯示,該地塊只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企業法人單獨申請;
競買申請人(或其母公司、關聯公司)為在松山湖園區投資建設的、年納稅5億元以上、年R&D投入1億元以上、本科以上學歷人才數量1000人以上,且當年及土地使用權有效期內土地單位面積年納工商稅收入庫稅額不少於人民幣150萬元/畝的企業或其成立的全資項目開發公司。
東莞政府規定,該項目用於松山湖園區重點及高端企業總部人才房配套項目,住宅要求帶裝修銷售,且限定最高銷售房價不高於10500元/平方米,銷售對象由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統籌安排。
東莞松山湖周邊房價在2.6萬元左右(具體價格以實際情況為準),而目前華為拍下該地最高銷售房價不高於10500元/㎡,這顯然是遠遠低於市場價格,基本上與二三線城市房價一致。
而據啟信寶信息顯示,拍下地塊的綠苑實業是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自2015年以來,華為已在東莞松山湖拿下24宗地塊。據東莞政策官方信息披露,華為終端總部項目在東莞總占地面積達到了1900畝(126.6萬㎡),已與華為在深圳的土地總面積為2460畝(約164萬㎡)相差不大。預計完工後,將有數萬研發人員在終端基地項目辦公。
事實上,華為在東莞深耕布局已有多年。2018年7月2日,就有2700人從深圳到東莞松山湖溪流背坡村上班,約有1500輛車(其中大巴70輛)。
儘管華為方面回應,此次媒體報道搬遷一事,屬於正常業務布局,並非華為「外遷」。但從近幾年來華為大手筆拿地情況來看,其在松山湖「造城野心」昭然若見。
早在2012年,華為就在東莞松山湖註冊了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並且把終端業務放在東莞,開始大規模在松山湖拿地建設其終端總部項目。
據東莞政策官方信息披露,作為東莞市重大項目之一的華為終端總部項目,其總占地面積達到了1900畝(126.6萬㎡),而且這個數字還在追加。
而華為在深圳的土地總面積為2460畝(約164萬㎡),二者已經旗鼓相當。
2018年1月,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華為曾傳出給員工分福利房的消息。來自網友的內網截圖顯示,華為為在東莞松山湖基地辦公和即將搬遷至此的員工提供3萬套員工住房。
不過按照規定,這些住房前5年是租賃,期滿後由員工購買(員工擁有產權),購買5年後方可轉讓。但華為公司並沒有對此做出回應。
硬氣!
任正非署名文章:我們處在爆炸式創新的前夜
11月21日,英國《經濟學人》發行年度特刊「The World in 2020」,前瞻下一年度及未來趨勢。任正非在年刊發表署名文章《我們處在爆炸式創新的前夜》。
華為創始人、CEO任正非表示,開放合作是打開未來大門的鑰匙。
一花獨放不是春,這麼五彩繽紛的信息社會,沒有百花齊放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堅持開放合作共贏,堅持與全世界公司共建生態,共享生態,堅定不移擁抱全球化。
我們堅信,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必然走進智能社會。
今天,人類社會正處於新理論、新技術再一次爆發的前夜。發展潛力巨大,但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很多問題依然存在,但開放創新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電子技術到了3納米、1納米後,不會因摩爾定律的失效而停下發展的腳步,還會繼續前進,只是前進的實現形式還不知道罷了。
我們曾經期望通過石墨烯來實現,但直到今天還不是很清楚;基因技術在這二、三十年一定有大的突破,它將促使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納米醫療……的巨大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變化還不可知;
分子科技可以用來合成前所未有的材料,新材料、新技術不斷出現,我們現在完全看不清楚;人工智慧在此期間必將得到充分應用,對社會進步的促進和改進,財富的增加形式,還無法構想;
量子計算在這個時期的突破普及,帶來信息流量的爆炸,產生的影響,雖然想像得到,但絕對不會是我們想像的樣子;光技術在各領域的深入應用……
單學科技術的進步,給我們帶來新的機會,已經讓人目不暇接了,而跨學科領域的突破產生的巨大衝擊波更令人震撼;
任何創新都伴隨信息流量的爆炸增長,這些超大容量的數據的存儲、傳送、處理會是什麼需求,不能預測。但可以確定的是,越來越多的數據將存儲在雲上,並在雲上進行處理。
洪水般的數據如何疏導?
總之,我們不知道未來的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的,如何去適應它,駕馭它。各種新思想、新技術都方興未艾。
跨學科的「鏈式反應」是這一波科技創新的新特徵,比如,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所有領域科學研究創新的基礎,如同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各個產業的基礎一樣。
要擁抱新時代
世界必須鼓勵思想自由
已經明確的是,我們要加強信息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基礎有兩部分:硬基礎(技術本身)、軟基礎(應用技術所需的規則、技能……)。
硬基礎,特別是光網與5G的建設,以及未來6G的應用。
AI依賴一系列的信息技術,沒有基礎設施能力的持續突破,就難以進步,這就如同汽車沒有高速公路就跑不快一樣。
軟基礎涉及人才、監管等,但關鍵在於人才,全世界要迎接這個新時代,必須發展教育,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的基礎上,在充分的學術自由、思想自由下,培養百花齊放的人才。
緊隨數據
站在智能社會的門口,我們要展望二、三十年後在這個新的社會結構中扮演什麼角色。
我們想像得到信息洪水的巨大,疏導巨大信息洪流就是我們公司未來二、三十年的戰略定位。
疏導分發、存儲與處理數據流量,就是我們的戰略方向,也是我們長期的奮鬥方向,奮鬥必須在大方向上要有連續性,在不同階段應有適應性。
一花獨放不是春,這麼五彩繽紛的信息社會,沒有百花齊放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堅持開放合作共贏,堅持與全世界公司共建生態,共享生態,堅定不移擁抱全球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B-KuG4BMH2_cNUgWS5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