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22課,講《說文解字》「此」部的三個漢字(「此」部只有這三個字,「些」是新附字,暫時不講):此、啙、㭰(部分設備不能顯示),後兩個字是生僻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此,其餘兩字了解即可。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此。讀cǐ。「此」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部首檢字法取消了此部,部下漢字多移入「止」部檢索。「此」是現代漢語常用字,現代字典檢索歸「止」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此,止也。從止,從匕,匕,相比次也。」我們說過,《說文解字》中有「從某、從某」標誌的,許慎確定的會意字,這裡從止,從匕,匕即人之反文。看字形:
(此字的字形演變)
這個字的字形爭論很多:(1)在甲骨文里,此字都是一隻腳,一個人,《字源》陳英傑稱」會以足踏人之意「。此就是「跐」之初文。你看,字形是不是有點像是一隻腳踢一個人的臀部;(2)林義光《文源》:「匕即人之反文。從人、止。此者,近處之稱。近處,即其人所止之處也。」這兩條從會意字角度解說。
此外:(3)陳邦福(近代研究甲骨、鐘鼎、碑刻的專家,鎮江人)以為此是「祡(前面課程講過:燔燒柴祭天)」的省文;(4)黃約齋(近代語言學家,金華人)以為此是雌性動物之稱,因為字從「匕(女性)」從止。這兩條是從象形字角度解說。
以上說解,似乎都有其根據,僅從字形來說,我們無法準確看出「此」字的本義。其實,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漢字之中,一部分特別簡單的字,後世解說往往爭論很大。我們學習《說文解字》可以多了解,但卻不要糾結於一定要遵從某種解說,畢竟古人不可能復生過來,所有的解說都是猜想。我們的辦法是:都列出來,因為這樣可以更充分地幫助大家理解這個字。
一般來說,此用作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與「彼」相對。《爾雅·釋詁下》:「茲,此也。」邢昺《爾雅疏》:「此者,對彼之稱。言近在是也。」呂叔湘《文言虛字·附錄》:「此,這個。指人,指物,指地,指時,指事。」比如《詩經·周頌·振鷺》:「在彼無惡,在此無斁(yì)「在彼國無人怨,在此國無人厭。《史記·河渠書》:「井渠之生自此始。」在這裡產生了井渠。
(陝西鄭國渠)
又比如《封神演義》第六十三回:「知己知彼,此是兵家要訣。此行是也。」也是這個用法。
此外,此還相當於「如此」、「這般」。比如《詩經·小雅·苕之華》:「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開花凌霄藤,葉子密又青。早知這樣苦,不如不降生。
(苕之華,其葉青青)
明代王世貞《過長平作長平行》:「世間怪事那有此,四十萬人同日死。」世間的怪事那有這般模樣啊(指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俘虜),四十萬人在同一天死掉。
此還用作副詞。乃;則。就。《禮記·大學》:「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有了德行就有了民眾,有了民眾就有了國土,有了國土就有了財富,有了財富就有了國用。
此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此字的小篆寫法)
2、啙。啙字現代漢語部首檢字歸「口」部,檢字時要注意。讀音有兩個:
(一)zǐ。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窳(yǔ)也。闕。」許慎沒有對這個字做六書判斷。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其形則從此,從吅,此亦聲。」他認為是形聲字。本義是窳,就是弱,劣。
《方言》卷十:「啙,短也。」《廣韻·薺韻》:「啙,弱也。」《漢書·地理志下》:「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故啙窳媮生,而亡積聚。」顏師古注稱:「啙,短也。窳,弱也。言短力弱材不能勤作,故朝夕取給而無儲偫(zhì,積蓄)也。」大意是,因為楚地資源豐富,朝夕可以隨時取用,所以楚地人成了力弱不勤的人,因此沒有儲備和積蓄。
後來,「啙窳」一詞,常常用來形容苟且不求上進。《玉篇·此部》:「啙,《史記》云:『啙窳偷生。』謂苟且也。」清代譚嗣同《鸚鵡洲吊禰正平》:「丈夫啙窳偷生,固當伏劍斷劍死。」我們知道,譚嗣同是真正不會苟且偷生的人,所以後世紀念他是真英雄。
(譚嗣同像)
(二)cǐ 。讀音出自《集韻》。有兩個用法,(1)用同「呰(訾)」,《集韻·支韻》:「呰,苛也,或從吅(作啙)」;(2)用同「疵」。《集韻·支韻》:「呰,瑕也。或從吅(作啙)。」《漢書·敘傳下》:「閹尹之啙,穢我明德。」顏師古注稱:「啙,與疵同。」指宦官弘恭、石顯等人譖毀蕭望之、劉向、周堪等,使元帝殺賢傅良臣,連累漢元帝明德。
啙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啙字的小篆寫法)
3、㭰(這個字部分設備不能正常顯示,字形是上面一個「此」,下面一個「朿」)。㭰字現代漢語部首檢字歸「止」部,檢字時要注意。它的讀音有兩個:
(一)zuǐ。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㭰,識也。從此,朿聲。一曰藏也。」形聲字。這個字有兩個意義:(1)識。無應用實例,暫缺詳解。(2)藏。無應用實例,暫缺詳解。
此外,㭰另有一義:口;鳥嘴。《廣雅·釋親》中又有一解:「㭰,口也。」王念孫《廣雅疏證》:「《眾經音義》卷一引《字書》云:『㭰,鳥喙也。』「《玉篇·此部》也有:「㭰,口也;鳥喙也。」《廣韻·支韻》則說:「㭰,同「觜(嘴)」
(鳥喙)
(二)zuī。讀音出自《廣韻》。石針。《廣雅·釋器》:「石針謂之㭰。」王念孫《廣雅疏證》:「㭰者,銳末之名。」《集韻·支韻》:「㭰,《廣雅》云:『石針也。』」
(石針的樣子)
㭰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㭰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22,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