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觀眾視野中出現了《廬山戀》這樣標準的大眾化視覺電影,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國人爭先恐後一睹為快,一時之間竟萬人空巷。
在當時,《廬山戀》得到了大多數的普通大眾的認可。視覺之美,回味經典,這部影片中所包含的視覺元素更具有大眾視覺文化研究的典型意義。
第一、風光。視覺電影有時亦被稱作「景觀電影」,《廬山戀》直觀上就是一部反映廬山風光的景觀電影。
在《廬山戀》上映時,國內大眾大都暫時離開曾經留下苦難經歷的舊環境,領略一下祖國山川之秀麗,無疑是許多人藉以撫慰「時代傷痕」的願望,影片《廬山戀》也就成了大眾的旅行指南。
《廬山戀》的片頭便是一組廬山風光寫真,煙霧繚繞、峰巒疊嶂著實動人。故事講述的過程中,還穿插著景點介紹,再加上俊男靚女流連其中談情說愛。這些確實足夠引起觀眾去親自體驗的衝動:走進影院觀看《廬山戀》和去廬山旅遊。
影片上映之後持續火爆的上座率,以及廬山風景區遊客激增數倍,都證明了這一點。甚至當年舉行《廬山戀》首映式的廬山東谷電影院,後來改為「廬山戀電影院」專門放映該影片,至今已連續放映近萬場觀眾累計過百萬。
電影《廬山戀》創造了「放映場次最多」、「用壞拷貝最多」、「單片放映時間最長」等多項世界紀錄。廬山美景成就了電影《廬山戀》,而《廬山戀》也成了廬山風景區的「風光宣傳片」。
第二,愛情。《廬山戀》不是第一部描寫愛情的國產影片,但該影片是第一部出現接吻鏡頭的國產影片。
國產影片對情愛早有涉及,以愛情為主線的影片也不少,但之前的影片每到展現兩情相悅的「關鍵時刻」,鏡頭便多轉向花前月下,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當時的背景下,涉及愛情描寫就足以讓許多人「擔憂」了,該影片卻「冒天下之大不韙」毅然公映了這一接吻鏡頭。
作為當時的第一部愛情主題的影片,《廬山戀》引領國產電影轉向反映「人間真愛」。這標誌著我國文藝界的人文主義轉向,也是全體社會大眾人性的回歸。瞿宇輝。
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觀眾都是衝著這國產電影「第一吻」走進影院的。雖然僅僅是女主角在男主角臉頰上蜻蜓點水般的輕輕一啄,但足以讓20世紀80年代初的大眾臉紅心跳。
顯然大眾也很享受這臉紅心跳的體驗,不少觀眾都不止一次地觀看這部影片。《廬山戀》滿足了大眾對愛情的「觀看」,並在心理和思想上完成了對大眾的啟蒙。
這部影片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美好而夢幻的愛情展現,足以讓男女觀眾迷戀和憧憬。影片中的一些橋段成了當時男女青年戀愛的「教學示範」。
第三,時裝。《廬山戀》還保持著一個至今尚未被打破的紀錄:女主角服裝套數最多的電影。
根據統計,在這部時長僅有80分鐘的影片中,演員張瑜一共更換了43套服裝,幾乎每次場景轉換之後她都更換一套服裝。
20世紀80年代的普通大眾對「時尚」並沒有明確的概念,他們常用的詞語也僅僅是現在幾乎被淘汰的「時髦」而已。
女主角的墨鏡、貝雷帽、高腰喇叭褲已經讓大眾連呼時髦了,而行雲流水般變換的幾十套時裝無疑讓大眾如同「劉姥姥進了大觀園」。
短暫的震驚之後,大眾紛紛開始模仿張瑜的穿著打扮甚至髮型。大眾從「觀看」到「行動」絕對是一個不小的突破,顯而易見,《廬山戀》這部影片引領了大眾審美觀和價值觀的巨大轉變。
這意味著大眾拋棄了「不愛紅裝愛武裝」的舊審美標準,也預示著大眾獨立意識的覺醒。這一風潮在改變了大眾的服裝樣式和顏色後,進而擴展到日常生活的每一角落。
可以說《廬山戀》這部電影不是一部膚淺的「時裝片」,而是一部深刻到足以改變一代人審美標準和價值觀的「時尚片」。
《廬山戀》的文化意義遠遠超過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這部電影獲得了1981年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女主角的扮演者張瑜也獲得該年「金雞」、「百花」雙料影后,足見其在大眾中的受歡迎程度。
這部影片反映了當時大眾的最廣泛的意願和心聲,這映射在社會文化層面上,就是大眾文化特別是視覺文化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