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紐幾內亞,日軍步履維艱。多山的地形、茂密的叢林和經常傾下的大雨,使得行動異常困難。由於日軍士兵和當地的苦力們必須沿著狹窄、泥濘、陡峭的小路行進,他們的補給品變得越來越少。對於日軍而言,飢餓很快成為一個主要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死於營養不良的日軍士兵人數比死於任何其他原因的人數還要多。對於在紐幾內亞的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盟軍來說糧食、飲用水、醫療用品和彈藥的嚴重短缺,使得漫長的紐幾內亞戰役成為一場幾乎無法完成的實驗。
1943年7月29日,澳大利亞突擊隊員沿山丘突擊日軍
戰爭是在極度艱難的條件下進行的。無論進攻還是防守,日軍總是非常頑強,他們充分利用地形發動伏擊和突襲。對於盟軍來說,澳大利亞步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任何戰線上部署最好的步兵之一。澳大利亞人思想獨立,適應力強,作戰勇敢,他們用戰術和決心與日本人戰鬥,緩慢地逼迫著將日本人趕出紐幾內亞。1943年春夏發生的波杜比嶺戰役是這場戰爭的典型代表。
波杜比嶺位於現在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島的北海岸,1943年春天,日軍向內陸進發,占領了澳大利亞占領的瓦烏村。然而,在4月和5月,在密林中獨立作戰的澳大利亞人成功地包抄了日軍,滲透並占領了波杜比嶺。澳大利亞精銳的輕型武裝突擊隊員隨後占領了山脊,但在5月,日本步兵在炮火和飛機的掩護下重新奪回了波杜比嶺。
1943年7月29日,澳大利亞突擊隊員攻占日軍陣地
當日軍進攻時,澳大利亞的哨兵最先看到日軍先遣部隊,哨兵鳴槍示警,那顆子彈就像火柴被扔進火藥里。日軍幾乎打開了所有的武器,空氣中充滿了子彈,澳大利亞的哨兵被困住了,唯一要做的是跑,當然他們最好就是快速逃離那裡,消失在保護他們的叢林中,他們逃過日軍機槍的致命火力,日軍動用了迫擊炮。澳大利亞陣地上的軍官聽到迫擊炮的發射聲,為哨兵捏了一把汗。
伴隨著交火,日本人和澳大利亞人開始了爭奪山脊的殘酷戰役,各自爭奪有利地形。6月底,澳大利亞第3師的部分士兵襲擊了波杜比嶺,希望分散敵人的注意力,使其不影響美軍在附近那索灣登陸。面對面的戰鬥發生了,部分澳大利亞連隊與頑強的日本守軍進行了肉搏。
7月初,戰鬥集中在埋伏的小山丘周圍,這些小山丘控制著日軍通往山脊北側的補給線。戰鬥反覆拉鋸,雙方開始派遣突擊小分隊,手持手榴彈、手槍和刺刀。雙方的傷亡都很慘重,要想把傷員救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輕微或中度的傷口,如果一兩天不治療,很快就會潰爛,導致發炎最後只能痛苦的死去。
1943年7月29日,澳大利亞突擊隊員沿山丘突擊日軍
隨著澳大利亞人逐漸占領周邊小山丘,日軍被迫開始部分撤退。戰場開始轉移,椰子嶺和老威克斯等地成為新的戰場。美國炮兵的支援在陣地爭奪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決定戰爭勝負最後還是要靠步兵來完成,近距離搏鬥持續著,雙方在叢林裡互相辱罵著、戰鬥著。從1943年7月到8月,戰鬥持續了一周又一周,直到1943年8月19日,波杜比嶺及其附屬地區完全落入澳大利亞人的控制。但這只是解救紐幾內亞漫長道路上痛苦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