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出了新譯本,譯者如是說:《在路上》一直溫暖著在路上的人們

2020-07-15     北青藝評

原標題:《在路上》出了新譯本,譯者如是說:《在路上》一直溫暖著在路上的人們

師弟陶躍慶和我合譯的美國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終於由世紀文景出版了。據說美團剛一上市就賣出500本。文景的銷售策略真是別出心裁。謝謝中央電視台資深製片人我的師弟陶躍慶先生。沒有他的搖旗吶喊,勞心勞力,這本書也不可能重見天日。

回頭望去,從第一次翻譯《在路上》(1990年灕江版)到現在,我們已經在路上走過了三十個春夏秋冬,滄海桑田,然而一直不變的是《在路上》那洋溢的激情,歡暢的靈魂和永遠渴望上路的自由精神。

巧合的是這次重譯結束後,我正好也橫穿美洲大陸,從美東南去了西海岸的南加州,走在充滿野性的好萊塢大道上,我嗅到了凱魯亞克書中描寫的「『茶』或者說『草』——我指的是大麻——的氣味」。看著來來往往打扮得千奇百怪的行人,我想起來薩爾,想起了他書中描述的那個「破爛不堪又充滿希望的樂土」的好萊塢。有多少人和他一樣是來尋夢的,又有多少人的夢想如他一樣跌碎在這個畸形而又有點怪異的大街上。此時書中的那個畫面如電影般浮現在我的眼前:薩爾從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取回被拒絕的劇本,然後用僅剩的幾美元買了一點麵包和香腸,坐在好萊塢停車場的後面,腿上放著麵包,往上面抹著芥末醬。但那又怎樣呢!青春就是用來探索的,就是用來追尋夢想的,也包括迷惘,失落和絕望……

我這次西行的最後一站是洛杉磯附近的聖塔莫尼卡海濱。那裡連接著太平洋,是美洲大陸的最西端。也是橫穿美國的母親之路66號公路的終點。凱魯亞克在書中提到當年很多窮困潦倒的嬉皮士就是沿著這條路從紐約徑直來到加州的。在定居美國22年後的今天我來到了這裡,站在66號公路終點的標誌牌下,我不禁感慨萬分。不遠處突然傳來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循聲而去,是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大漢,帶著牛仔帽,穿著中式的漢服,用低沉的男中音在吟唱著,旁邊放著音響和收錢的盒子。

在異國他鄉突然聽到這首曾經撩撥著我們青春,陪伴我們長大的老歌,那聲音既親切低沉又滄桑而傷感,完全沒有鄧麗君歌聲的甜美,但卻一下子撥動了我們生命中的某一根琴弦,我和我身邊的另一半突然不能自已,潸然淚下。當時他要把錢放進那位流浪歌手的琴盒,被我制止了。在那一刻的我的眼裡仿佛那是對一個藝術家的褻瀆。這時太陽正緩緩地落在太平洋里,把海水染得一片金黃,暖暖的,柔柔的。而這片海水的盡頭正是22年前我出發來美國的地方——上海,在那裡,這時太陽正在升起,在那裡,30年前我的青春與《在路上》相遇。

凱魯亞克和迪安們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把這本書介紹給中國讀者的我們也正在老去。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路上》仍然年輕,它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路上不斷探索,不斷追尋生命的意義,即使遍體鱗傷,即使一無所有。

作者|何小麗

編輯| 羅皓菱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BUTUXMBnkjnB-0z4nu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