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教育=毒雞湯?快樂教育不是享樂教育 你的誤解可能在傷害孩子

2019-09-22     優米MaMa

周末閒來無事坐在家裡刷朋友圈,發現好友轉發了一篇名為《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進行快樂教育》,恰好最近在讀《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就點進去看了一下,發現作者對「快樂教育」的誤解還不是一星半點,甚至可以說作者根本就沒搞明白「快樂教育」的本質。

文中說「有遠見的父母,都該狠心讓孩子吃跟多的哭」、「學習本來就是痛苦的事」,還列舉了劉歡很後悔對女兒進行了「快樂教育」,由於劉歡夫妻不強迫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女兒不願練琴他們就妥協了,導致女兒的音樂天賦白白浪費。

這就是作者認為的快樂教育,很明顯作者是把「快樂」和「快樂教育」畫上了等號,才會詬病「快樂教育」。生活中也有不上家長,想當然的認為「快樂教育」就是給孩子減負,降低課業難度,不要約束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快樂。所以他們很反感「快樂教育」,因為如果按照他們的理解,快樂教育確實只會讓孩子懶散,沒自律。但事實上,真正的快樂教育並非如此。

什麼是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最早是由英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斯賓塞博士提出的。在他所著的《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中這樣定義: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

看懂了嗎?斯賓塞說「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應該是快樂的」,但他並沒有說,放任自流、對孩子聽之任之,什麼都不學就是快樂。

其次,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是在自己侄子身上實踐後提出的,在他堅持「快樂教育」的理念下,侄子「小斯賓塞」14歲就被劍橋大學破格錄取,而且他也不是書呆子,長大後在個人生活與學術成就方面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了非常著名的生物學家。而侄子能上劍橋這種高等學府,沒有足夠辛苦努力的學習,可能嗎?所以「快樂教育」不是懶散教育、更不是享樂教育。

那真正的快樂教育是什麼樣的?

斯賓斯在書中講了一個例子:他曾為了讓侄子接受音樂薰陶,給小侄子買了一架腳踏風琴。開始的幾天侄子很興奮,一頓亂按也能很開心。但慢慢地隨著興趣減弱,由於小斯賓塞彈琴不協調,老師經常氣的尖叫,小斯賓塞和老師的關係就水火不容了。

過了一個月,老師直接找斯賓斯攤牌「這個孩子一點音樂天賦都沒有,最簡單的曲子教了100遍都學不會」。但斯賓斯卻不認為侄子沒有天賦,而是跟老師說「當彈琴變成了一件痛苦、有壓力的事情,學不好音樂是必然的。不恰當的教育方法,很可能會扼殺孩子在某方面的天賦。」

於是老師撂挑子,斯賓斯不得不親自上陣。晚飯後,他對侄子說「親愛的,我特別喜歡聽你彈的那首曲子,叫什麼來著?」

小侄子急忙說:「是《林中仙子》嗎?」

「沒錯,就是這首,你現在能彈給我聽聽嗎?」小侄子搖了搖頭。

斯賓塞嘆氣說:「真是太遺憾了,可惜我不會彈風琴,要是我會彈就好了,哪怕只是一小段也行啊。」

小侄子聽叔叔這麼說,就答應試一試,結果真的就彈的流暢起來了。之後每天下班,斯賓塞都會邀請侄子給自己彈一曲,在這種歡樂的氣氛下,侄子不僅琴越彈越好,甚至學會了自己譜曲。

所以,斯賓塞說「快樂教育」的前提,是你必須是一個快樂的教育者。你看真正的「快樂教育」的主角是教育者而不是孩子,教育者不應該在孩子放棄的時候聽之任之,而是用一種快樂的方式讓孩子重拾自信,愛上學習。

家長們對「快樂教育」都有哪些誤解?

「快樂教育」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聽之任之

很多父母一聽「快樂教育」要快樂嘛,所以孩子不愛學習,不好好聽講,沒關係,快樂就好;孩子學鋼琴,剛學兩天不想去了,沒關係,快樂就好;孩子發脾氣,大喊大叫,沒關係,快樂就好。我們經常會誤以為既然提倡快樂,那就不應該對孩子進行管束和懲罰。但實際上,斯賓塞博士完全不認同對孩子放任自流

相對於放任自流、聽之任之,斯賓塞博士更提倡讓孩子接受「自然懲罰」。什麼是「自然懲罰」?其實就是指:讓孩子能夠認識自己錯誤行為產生的自然後果,通過承擔後果吸取經驗教訓,並從心底里認識到危害,從而下決心不會再犯。

比如:孩子把文具丟了,自然懲罰就是讓他感受丟失文具後帶來的不便,或者從他的零花錢中扣除丟失文具的部分。或是,當孩子不愛惜玩具,導致玩具丟失、損壞時,就賣掉幾個他心愛的玩具,讓他知道不愛惜的後果是,所有玩具都可能丟失。類似這樣,讓孩子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中去感受,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它會比打罵會更有效。

學習是件反人類的事,所以一定會痛苦?NO,學習只是反本能,未必會痛苦。

很多家長都會認為,學習本身就是反人類的,是件辛苦事,怎麼可能會快樂。需要澄清的是,學習並非反人類,只是反本能。

經過上萬年的進化,人類的本能是活下去。所以能夠對危險做出應激反應的動物腦就很發達,而動物腦又經常指揮人們做一些及時享樂的事情,比如:學習新知識好難,那就去刷手機吧;學游泳好難,那就去逛街吧;不想寫作業,那先看會小說在寫吧。控制理性的大腦皮層雖然功能最高階,但在整個神經系統進化史上卻出現的最晚,這就導致人們絕大多數情況會先使用動物腦而非大腦皮層,畢竟要活下去嘛。而學習,又是一件非常需要毅力的事情,所以它只是比較「反本能」。

了解了學習只是反本能,那就可以利用大腦特性,讓學習產生更多的快樂因子。比如,莫言就曾說「我之所以熱愛寫作,不是因為我多厲害,而是我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總把我的作文當作範文,在全班朗讀。」這其實就是一種對大腦的刺激,這種來自外界的誇獎、讚揚能夠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的內心得到滿足,從而讓大腦皮層記住這種感覺。下次遇到類似事情時,大腦皮層會調用這次的記憶,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所以,如果想讓孩子愛上學習,最快的辦法就是讓他體驗一下當好學生的感覺。

日常生活,如何進行快樂教育?

首先,年齡較小的孩子自由探索,在玩中學。

年齡較小的孩子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所以通過孩子喜歡的玩具、遊戲,讓他自己主動探索,學習會非常高效。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曾在她的書《園丁與木匠》中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兒童行為研究學者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選了兩組6歲以下的小朋友,讓他們探索一個聲樂玩具的具體功能。

  • 第一組,研究人員拿給孩子們玩具時假裝不會,告訴孩子們,自己也不知道這個玩具要怎麼玩。並刻意碰到玩具發出滴的一聲,再把玩具給了孩子們。結果這一組孩子,沒一會就自己找全了該玩具的所有功能。
  • 而第二組,研究人員拿給孩子玩具時,鄭重其事地告訴孩子們這個玩具可以發出滴的一聲,並演示給他們看。當工作人員離開後,孩子們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模仿發出滴的聲音,沒有發現新的功能。

兩組實驗說明,教育者刻意教孩子,孩子就會更大機率的模仿而不是主動探索。而如果讓孩子自由探索,在獲得一個肯定後就會更加努力去尋求肯定,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其次,巧用偵探遊戲。

「偵探遊戲」也來自心理學家的一次實驗。心理學家想研究,環境對孩子認知的影響,從而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選了3組小學二年級的孩子認識各種幾何形狀,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等。

  • 第一組,研究人員就像平時課堂上老師做的那樣,嚴肅認真地告訴孩子們什麼是三角形、什麼是長方形、什麼是梯形。
  • 第二組,不做任何引導,讓孩子們自己去玩、自己去探索。
  • 第三組,研究人員帶了一頂偵探帽出現在孩子中間,並神秘地告訴孩子們「我們要一起去發現形狀的秘密」。隨後拿出各種道具,引導孩子們自己發現道具的不同。一旦孩子們說對了,比如,孩子說某個東西有四個邊,研究人員就會重點重複孩子的話,並提出問題讓孩子們思考。

實驗結束一周後,研究人員再測孩子們記住的圖形。第三組孩子的效果最好,第二組次之。而這幾組的差距,就是第三組引入了「有趣」這一元素,同時教育者想法設法的讓孩子們自己思考。所以,平時我們也可借鑑這樣的教育方法。

比如,孩子不愛算術,就加入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讓孩子主動思考。藍皮鼠想偷吃大臉貓的奶酪,但冰箱有3層,一層放了2塊,二層放了4塊,三層沒有。藍皮鼠一次能拿兩塊,他要拿幾次等等。

好了,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快樂教育」實際上是對教育者更高要求的一種教育,並不是簡單的「快樂」+「教育」。也不是粗暴的放任自流,我們也可以批評和管教。事實上「快樂教育」需要家長有更大的耐心,更強的信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f67YG0BJleJMoPMrAH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