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倬琰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士重來未可知。"兩首詩代表了對項羽的兩種不同的感受,但無論是讚嘆還是惋惜,都表達了對項羽這個失敗了的英雄的追捧。作為一個失敗者,項羽卻堪稱歷史上最受青睞的失敗者,他的死是無奈還是選擇,究竟代表了什麼。
┃是否還有選擇
項羽是否還有選擇,還是要回顧一下最後時刻項羽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境況。垓下之戰敗後,楚軍被包圍在垓下城,"四面楚歌"這招"陰險"的計謀,徹底摧毀了楚軍的心理防線。當然項羽其實也已動搖,於是一曲《垓下歌》唱罷,項羽作別虞姬,率八百餘人突圍。
【項羽】
渡過淮水以後,項羽的騎兵只剩下百人。走到陰陵迷路,向路邊的農夫問路,農夫謊報路徑,項羽軍迷失在了大澤當中,身後的漢軍追上,不得已引兵往東。
到達東城時,只剩二十八騎,漢軍騎兵追擊的則有數千人。項羽自度不得脫身,跟部將說了那段著名的話:"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話音落下,項羽把二十八騎分為四隊四向,命令部將從四面分頭下山,約定在山東面三處會合。項羽大吼著從山上殺下,漢軍望風披靡,如入無人之境,當場斬殺漢軍一將。下山後,項羽與其騎會為三處,最終退到了項羽的人生終點,烏江邊。
項羽原準備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準備船給項羽:"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很難說項羽最終為何改變了心意,只對烏江亭長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將愛馬烏騅託付給亭長後,項羽與騎兵下馬步行,持短兵與追上的漢軍接戰。獨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數百人。項羽亦身受十餘處傷。此時項羽看見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呂馬童也在漢軍中,說:"若非吾故人乎?"呂馬童不敢直視,轉頭背對項羽,跟另外一位軍官王翳說:"此項王也。"項羽說:"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於是自刎而死。
【垓下之戰】
對於項羽最後人生的刻畫,是太史公在《史記》里最精彩的地方之一。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悲壯、英武,讓這個曾經分封天下的人,即使失敗了還讓後人覺得其英雄蓋世。項羽會成為失敗的英雄,與他最後的選擇很有關係,悲壯地自刎烏江,讓人們把他定格在了一個不得不死的英雄形象上。
但項羽真的沒有選擇嗎,自殺而死或者再往前一些,在垓下失敗後,率軍突圍,寧死不屈,是否是項羽唯一的選擇,他是否可以不死。
┃不死只是願望
事實上項羽確實沒有什麼選擇,沒有選擇的原因與項羽自己的性格有關,也與當時的客觀外部條件有關。
項羽從年輕的時候就顯露出所謂"英雄氣",叔父項梁讓他讀書、學劍全都不願意,而要學兵法萬人敵。事實證明他確實是個軍事天才,因為所有的"英雄"特質都是打仗的重要能力,但也因此,他會統兵卻不會馭人。"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好施小惠卻不能賞罰分明,項羽確實不算好的領導者。
項羽臨死前最著名的話之一莫過於"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可以說這句話最為充分地表現了項羽的性格,孤高、驕傲、自負,這是項羽成功的原因,卻也是導致他失敗的因素。確實,項羽如其所說,"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但沒有輸過不代表將來不會輸、不代表永遠不會輸,而項羽偏偏又是一個不善於自省的人,事實上最後最重要的該下敗北就是軍事失敗,他除了不把這場仗算進自己的戰績以外,還認為這是上天即客觀原因不好而讓自己失敗。
除了自己性格的原因外,客觀原因也是不給項羽留選擇的。首先是因為他的性格原因而導致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人"暴力傾向"嚴重。《項羽本紀》對項羽很有讚譽,但也沒有忽略項羽的殘暴屠殺:第一次襄城屠殺,坑殺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陽大屠殺,處決幫助齊郡防禦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殺,坑殺秦軍降卒二十萬;第四次咸陽大屠殺,殺戮關中平民無計;第五次破齊大屠殺,坑殺田榮降卒數目不詳。因為這些屠殺,項羽其實很早就已經開始失去民心。
如上面所說,韓信也對項羽表達了相似的批評:"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只看眼前而不識大體,好行小惠而不願大封大賞,用人但憑個人好惡而非才學,只記過不記功且心胸狹隘,事實上項羽身邊原本就沒有多少幫手,所擁有的人也因為項羽的這些行為而紛紛離去。如果說民眾是項羽的四肢,謀士就是他的大腦,手腳和大腦都沒有了,項羽早就沒有失敗的空間。
最後就是他碰到的是一個偏偏各方面都克他的敵人,劉邦。劉邦千缺陷萬弱點,唯一擅長的就是擁有讓別人願意跟隨的能力。不用說最後烏江邊,之前讓項羽敗逃烏江邊的原因就是天下諸侯紛紛選擇站到劉邦的那一邊,加上項羽誅殺義帝自己了斷了自己的合法性,漢軍追得項羽到烏江邊才讓他走投無路,已經是項羽的能力極致了。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就連最欣賞項羽的太史公,對項羽驕傲自負、不善用人以及不省其過都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韓信】
說項羽原本可以不死,或者不必死在烏江邊,在我看來實在有些一廂情願。從旁觀者來看,項羽的性格在擁有天下的力量時都沒有做到想要達成的天下太平,即使回到江東同樣很難改掉那些缺點而真正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即使捲土重來也很難說不會重蹈覆轍。而客觀條件上,即使沒有自刎回到江東他已很難像起兵時那樣有號召力一呼百應,種種行為讓天下除了幾個確實終於他的地方以外,都更願意聽從劉邦。
項羽之死,可以說是一個必然,可也是因為他"必死",讓他成為了被稱頌的英雄,成為被同情的失敗者。
┃失敗反而英雄
好像中國自古就有崇拜悲情英雄的傳統,歷來被讚頌的,無不是一時豪傑但最終沒有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無論這個失敗是自己造成的還是外在的悲劇。比如岳飛,對於他來說只有收復中原才叫成功,所以官位做得再大依然還是失敗。項羽也是如此,執掌寰宇,擁有分封天下的權力,但一敗塗地,自刎而死,如果他不算悲情英雄,也就沒人是了。
失敗了反而更加被認為是英雄,並受到讚頌,這其中有項羽本身自己的原因,同時也有整體的文化原因。
【劉邦】
上面說項羽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比如自負、比如偏激、比如殘暴,但唯一的優點但也卻成了最能讓人記住並喜歡的優點,就是不夠陰險。雖然《史記》里說"項羽為人僄悍滑賊",但有兩件事讓項羽永遠被認為人品至少沒有那麼壞。
其中之一不是一件具體的事,而是韓信的評價"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雖然被批評為"婦人之仁"但卻給後人留下了好感;另一件就是鴻門宴,這件事既可以從戰略和政治的角度說項羽愚蠢,但同樣可以解讀為項羽的有心胸、有底線。因為這所謂的"有底線",項羽最終失敗了,沒有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這讓後人很容易就對他產生好感。
不要忘了,項羽可是屠殺過的,當然這還是要多虧"同行"的襯托,由於劉邦一直以來都沒給人留下好的道德印象,導致項羽的屠殺反而沒有那麼為人記住。而讓項羽會被人同情最後變成了稱頌的,就是他沒成功。
所以,除了說項羽本身因為和"成功者"劉邦對比更有"道德"、有"底線"以外,因為他的這些優點而導致他最後失敗,讓人們不自主地萌發起了同情"弱者"的心態,當然這樣一個執掌過天下的人並不能算是弱者,但人們自然而然地會認為成功的那一個就是"強者",而強者一定除了"強"還會用不好的方式,這讓"弱者"在我們的文化里更加容易得到同情。
其實人們都願意做英雄,更希望自己成功,但在自己不成功的時候,而且絕大多數的人都並不怎麼成功,這會使得失敗的人,尤其是有"底線"、不幹什麼"壞事"而因此失敗的人尤為能夠得到人們的認同。畢竟絕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的失敗不只是自己做的不好,還因為勝利者使了什麼"手段",對勝利者的"鄙視"同樣是文化里一個很有意思的方面。
還有一點就是上面所說,"悲情英雄"從來都是被稱頌的群體。在"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觀念下,儘管這是一個很矛盾的事,因為人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一個人如果被"認證"為英雄,當他失敗了、帶著自己未竟的事業離開了,即使不是像項羽一樣有一個作對照的對手劉邦,這個失敗的被認作"悲情英雄"的人天然地就會得到人們的崇敬。
最後當然也還是因為一個人的影響,那就是司馬遷以及他的《史記》,把失敗者並且沒做過皇帝的項羽寫進"本紀"的行列,確實引導了人們對項羽的評價。雖然作為一個秉筆直書的史家,太史公並沒有隱瞞項羽的缺點,也對他有很強烈的批評,但他依然把項羽和眾帝王平級,對照被描寫為"小人"的對手劉邦,項羽自然會被當做更加"好"的那個人。
"力拔山兮氣蓋世",英雄蓋世的楚霸王會被人追捧確實也是很能夠理解與想像。而對失敗者和悲情英雄的青睞同樣很能表現很多人的心態,畢竟成功者已經成功,既然什麼都有了,還不允許人們"討厭"一下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