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食企業該如何消除食品安全問題?

2019-12-19   EBH母嬰時代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二胎政策的放開,消費觀念的轉變,新一代父母與以往不同,更加重視寶寶的營養均衡和健康,「輔食」漸漸的成為寶寶成長道路上的「得力助手」,知名度和影響力迅速傳播開來,不斷刺激著輔食市場的發展。

01

市場前景廣闊

據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嬰幼兒輔食市場規模僅為35億元,2017年已達158億元,年均增速20%,2018年的市場規模接近200億元。預計未來5年,我國嬰幼兒輔食行業仍將保持15%—20%的增速增長。

而在近兩年來輔食品類在線上開始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情報通數據顯示,作為在嬰兒食品中規模僅次於嬰兒奶粉的嬰兒輔食,2018年線上銷售額約21.2億,且增長率達47%。

正是由於輔食市場未來前景巨大,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攻這個市場,導致市場混亂,食品安全問題是人們關注的重大問題。

根據調查數據表明,58.6%的受訪者表示,家中的嬰幼兒輔食以自己做為主,少量買成品。選擇自製輔食的受訪者多是擔心安全問題。

調查顯示,對於安全性,100%的受訪者表示關注,有41.4%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嬰幼兒輔食存在安全性差的問題。此外,82.8%的受訪者還關注營養,62.1%的受訪者關心輔食的新鮮度,有31%的受訪者認為行業還存在價格太貴問題。

與此同時,消費者對於品牌也有自己的考慮,44.8%的受訪者表示傾向購買進口品牌,55.2%對進口品牌及國產品牌的態度持中立態度,而對於傾向購買國產品牌的受訪者占比為0。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嬰幼兒輔食市場以外資品牌為主,國產輔食總體而言缺乏品牌知名度及消費信心信賴度的問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召開嬰幼兒穀類輔助食品監管工作研討會裡,進一步加強嬰幼兒穀類輔助食品監管的工作措施,開展嬰幼兒穀類輔助食品生產企業重點監督檢查工作。

而在近兩年來,政府部門頻頻出台嬰幼兒輔食相關法規政策,尤其是2018年,先後出台三個跟嬰幼兒輔食相關的規定。國家關於嬰幼兒輔食相關標準的不斷細化,對於嬰幼兒輔品監督管理的全面加強,嬰幼兒輔食或進入「最嚴監管期」。

02

「個別」OR「現狀」

《EBH母嬰時代》記者發現,儘管有關部門安全監管在加嚴,可是,還是有品牌被檢出問題。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輔食抽檢結果公布,2018年有9款產品被檢查出問題,19年有14款輔食被檢出問題。可以看出,儘管在最嚴輔食監管政策背景下,今年被檢出問題的量卻超過去年被檢查出問題的量。

被檢出問題的進口品牌有MELLIN(譯作「美林」)、艾拉廚房等。美林這兩年不合格原因均是總鈉檢出值低於產品包裝標籤明示值的80%,美林延續去年「風格」,仍是市場局黑榜冠軍。

其實上榜的進口輔食品牌不合格均是因為標籤明示值問題,也有負責人表示,食材在生長過程中,受到氣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影響,營養素會出現客觀上的輕微波動。

一位輔食行業協會負責人也表示,有機嬰幼兒輔食的原材料營養素含量和質量控制對行業來說確實挑戰不小。

據海關總署發布的信息顯示,共有30多批次嬰幼兒輔食品牌因查出問題而被拒絕入境,其中,某進口品牌以高達9款「問題產品」占據黑榜首,童之味、艾拉廚房同被查出5次,亨氏旗下派樂萌品牌也有三批次產品發現問題。

某進口品牌的拒絕入境原因有貨證不符、營養素指標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等,其中,南瓜雜糧穀物粉在今年三個季度9個月抽檢分別在3月、5月、6月被檢查出問題,分別是維生素A、維生素D2、維生素D3、鐵、鈣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脂肪、維生素A、維生素D、鈣、鐵、鋅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維生素E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5年和2017年,該品牌米粉都曾因為是鈣、鐵、鋅、維生素D、維生素A等含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要求拒絕入境。

可以發現,儘管當代消費者信賴進口品牌,但是並不意味著進口品牌就是安全無誤,沒有一丁點問題的,所以在這個市場風口下,國產品牌要多多努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價值,提升在國人心中的信任和價值,方為正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