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茱莉
有位年輕朋友,近兩年總被耳鳴困擾。去看耳鼻喉科,查不出任何器質性病變。
在醫生建議下,開始接受心理諮詢。在諮詢師的引導下,她開始回顧自己的童年。
講著講著,就淚流滿面。
原來,她有過一個充滿了動盪與不安的童年。
她說,用一句話形容她父母的婚姻,就是:「日子過又過不好,離又離不了。」哪怕父母之間並沒有衝突,日常對話也都像是在吵架。
長大一些後,她似乎練就了一顆大心臟。哪怕下一秒父母就要撕打在一起,她心中也不會有太多波瀾。但問題也出現了:
她發現自己在跟別人交流的時候,經常會跑神。
上課時,注意力很難集中。
再到後來,揮之不去的耳鳴令她備受困擾。
也是在心理諮詢室,她才知道,原來像她這樣的人不少。
臨床心理學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生活的環境有太多不和諧,大人說話語氣總是很難聽,那這個孩子的潛意識,就會自動關閉掉一部分的聽力能力。他專注聽課和學習的能力,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受損。
表現在成年人身上呢?如果一個人小時候聽過太多指責、難聽的話,他長大後更可能出現耳鳴的情況。
顯然,不好好說話,不僅會破壞我們當下的幸福感,嚴重的還會影響到下一代獲得幸福的能力。
難怪一位心理學前輩這樣說:好好說話,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風水。
好好說話的家庭,有多讓人羨慕?
身邊一位男性親戚,說話從來都是慢條斯理,而且跟愛人有商有量。
大到家裡購置房產、買車子之類,小到今天吃什麼、家裡買什麼牌子的洗護產品等,他都會和妻子溝通,夫妻協商一致後,才會再去做最後的決定。
有人笑他「妻管嚴」,認為他「不夠男人」,缺少大丈夫的權威感。
類似的話傳到他耳朵里後,他都只是笑笑,再淡淡地回應:「家庭又不是一言堂,只能一個人說了算。這個家,是我和我愛人共同的家。」
好些年過去。
當初笑話他的那些人,家庭各有各的難處。他們的小家庭卻一直和和睦睦,日子越過越紅火。
我還認識很多把孩子養得很好的父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是堅持好好說話的人。
舉個例子。是我們小區里的一個女孩,今年14歲了,從小到大一路優秀,典型的「別人家孩子」。
女孩的爸爸媽媽日常對話,都是慢慢地、和和氣氣說出來的。兩夫妻面對孩子同樣有足夠的耐心。
跟孩子說話,會使用「請」「謝謝」這樣的禮貌用語。
如果孩子某個行為欠妥當,他們更不會劈頭蓋臉地批評,而是溫和地說:
「想一想,我們之前怎麼約定的來著?」
或者「我不建議你……,因為……」
很認真地去跟孩子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規矩,把自己的觀點客觀呈現給孩子,然後給孩子留下獨立思索和權衡的空間。
打從女孩很小的時候起,父母就這樣跟她溝通。
如今,這個女孩成長得落落大方,心理素質也特別高,在學校內外參加比賽什麼的,從沒因「情緒不穩定」掉過鏈子。
這背後的心理學邏輯是:
當一個孩子從小就不必擔心被責罵,確信自己會被父母公平合理地對待,篤定自己能從父母那裡得到關心和支持,那麼這個孩子的大腦就不用被恐懼、以及被其他干擾的念頭占據,這樣她就能把全部的心力,都放在自我發展上頭。
有時候,育兒真的就是這麼簡單。
好好說話,真的太重要了;而不好好說話的殺傷力,又太過於沉重。
正如《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所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一位好友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家庭接連生了4個女兒。生到第四個時,做父親的連看都懶得看孩子,名字也沒給取。平日裡,就直接喚「老四」。
老四從能夠說話和走路開始,就表現得格外乖巧,尤其懂得看父親的臉色。
兩三歲的小孩兒,看到父親幹完活兒回到家,就會跑去給爸爸拿這個、遞那個,小心翼翼地討好著。但是做父親的從沒停止過對這個孩子的嫌棄和吼罵。
「老四」4歲那年,忽然生了一場重病,還沒來得及看醫生就死了。死之前,小小的肚皮鼓得老高。
家裡的其他三個孩子一致認為,老四是被「氣死」的。
這是個真實故事。講述人,就是「老四」的一個姐姐。
這位老姐姐如今都兒孫滿堂了,但她依然忘不了夭折的那個妹妹,以及來自原生家庭的嚴重創傷。
好好說話,可能只需我們轉個念,放下執著;只需要我們壓低聲調、放慢語速……不好好說話,卻能輕易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
所以,為了我們自己的幸福,尤其為了下一代的命運,我們也應該把「好好說話」這件事,當作我們此生的必修課。
比如:
每次當你情緒失控、口無遮攔的時候,記得深呼吸。如果依然很難控制,那麼暫時離開,等自己情緒調整好了再去面對愛人和孩子;
儘量就事論事,不要隨意貼標籤、翻舊帳;
說話的時候聲音放低一些,不要扯著嗓門;
放慢語速;
非原則的事情,不要和家人爭辯;
……
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中,周星馳扮演的零零發,自己懷才不遇,心裡窩火,回家就朝妻子大呼小叫。
妻子說:「我又沒得罪你,你幹嗎拿我當出氣筒?」
零零發答:「因為我跟你熟啊!」
這句話,真的太戳心了。
太多人都會掉進這個認知的誤區里,總是在自己最在意的、也最愛自己的人面前肆無忌憚,言語粗暴,甚至讓人傷透了心。
邏輯難道不應該是:正因為你是我的家人和親人,所以才更要好好說話、且行且珍惜嗎?
還是這句中國老話說得好:「家凈人安,福氣自來。」
共勉。
—— End ——
作者:茱莉,凱叔講故事資深主筆。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55804f67202db959d0932f8374993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