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個短視頻。
看完的時候,十點君發現臉上掛滿了淚。
視頻里的孩子,年僅2歲,卻患上了一種罕見疾病「門克斯綜合症」:
身體綿軟無力,無法趴著、站著,只能攤躺著。
「沒法治療,只能依靠一種叫組氨酸銅的藥物延緩症狀。」醫生說。
但介於疫情,當時這種國外的藥物很難購買。
然而,這位父親並沒有放棄,他先是遍尋名醫,之後又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
翻閱醫書、自行學醫、自己研發藥物。
僅有高中學歷的他,在家人和親戚的反對下,靠著一身孤勇,獨自學習複雜的醫理、翻譯陌生的英文文獻。
熬過了無數個夜晚,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的實驗,甚至把自己當作「小白鼠」試藥。
終於,他成功研發出了這種藥物。
並且延緩了兒子的症狀。
為了徹底治癒兒子,他還在社會的幫助下,繼續讓兒子嘗試「基因治療法」。
如今,在他的努力下,兒子的情況正在一點點好轉。
整個故事,讓人心生震撼:
原來愛真的能讓一個平凡人,化身無所不能的「超人」。
(當然,十點君是不建議大家去「以身試藥」的,這很危險。)
今天,十點君收集整理了6個「愛的故事」,希望看完的你,也能從心裡生出力量,支撐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父母存在的意義,從不只是給予孩子舒適富裕的生活。
更是在陪伴中,能夠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注,讓孩子們可以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每一個被父母好好愛著的人,在內心都有個不倒的「靠山」。
父母存在的意義,從不只是給予孩子舒適富裕的生活。
更是在陪伴中,能夠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注,讓孩子們可以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每一個被父母好好愛著的人,在內心都有個不倒的「靠山」。
@肉包打狗狗不理:
我今年22歲,剛剛畢業,加班很多。
前陣子端午只放假了一天,和媽媽視頻,我完全笑不出來,語氣也不受控的低沉。
媽媽察覺到了我的不對勁,但是當下沒有點破。
掛了電話後,媽媽給我發來了一大段微信文字,看後我眼淚立馬就掉下來了。
媽媽說:
「妹妹,你工作上是不順心嗎?是做起來很有壓力嗎?
如果壓力太大,就重新找,反正我們家還是做得起飯的,爸爸媽媽都還在做工。」
「雖然媽媽不希望你輕易放棄,因為之後肯定還有很多困難。
我們能應對就努力應對,實在不行,大不了重新再找。」
「爸爸媽媽永遠是你的後盾,我們對你的愛是毋庸置疑的。
不管你做什麼決定,我們都支持你。」
那一刻,我真實地感受到:
我像一隻風箏,而家像一根細繩,也像一陣風。
無論我飛到哪,每當我搖搖欲墜時,他們總會牢牢牽住我,托起我。
@不擼肚
30歲那天,和談了快500天的男朋友分手了。
剛分手時,我覺得全世界就剩下我一個人,孤零零的:
冰淇淋要第二份半價,團購都是雙人餐,連打羽毛球都找不到人……
昨晚沒忍住,我和爸媽坦白了。
原以為他們會說服我去找「前男友」復合,畢竟我的年齡擺在這,在婚戀市場沒有「議價權」。
但出乎意料的是:
爸爸一個勁地誇我勇敢,還給我零花錢,要我報興趣班,勸我多多體驗一個人的快樂。
聽了爸爸的話,我立馬去報了游泳課,認識了運動搭子,還找到了有出單人套餐的火鍋,點了最愛的番茄鍋(以前都要遷就前任點辣鍋)。
最近還報名了青島的單人友好運動,打算和爸媽一起參加!
在網上,總是能刷到這樣的問題:
「什麼樣的愛情,才是好的愛情?」
有一個答案我很喜歡:
「其實每一段好的關係都是這樣,你相信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緊張地懷疑自己是否很糟糕。」
當然,就算暫時沒有找到這樣的愛情,也請不要忘記:
愛從來不是天外來物,你永遠可以先愛自己。
在網上,總是能刷到這樣的問題:
「什麼樣的愛情,才是好的愛情?」
有一個答案我很喜歡:
「其實每一段好的關係都是這樣,你相信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緊張地懷疑自己是否很糟糕。」
當然,就算暫時沒有找到這樣的愛情,也請不要忘記:
愛從來不是天外來物,你永遠可以先愛自己。
@諾諾
我出生在一個很傳統的家庭,不管我取得什麼成就,父母總是打壓、否定我。
導致我從小就很自卑,也很敏感,不覺得自己值得被愛。
直到大學畢業,我遇到了我男朋友(現在已經是老公啦),他總是在我低谷時陪伴、鼓勵我,為我每一次進步和收穫發出由衷歡呼。
平時也從來不遮遮掩掩我們的關係,驕傲地向他的家人、朋友介紹我。
他讓我知道,原來我是值得被愛的。
他的溫柔和欣賞,撫平了我身上看不見的毛刺,我變得更加溫和、有力量,也慢慢學會了認同和愛護自己。
其實,愛情中送給對方最好的禮物,從來不是什麼鑽戒、玫瑰。
而是他留在我腦袋裡的思想和習慣,它們改變了看這個世界,和我愛自己的方式。
謝謝我的老公,他讓我變成了更好的人。
@陳耳東:
我沒有經歷過這樣好的感情,但我想分享我最喜歡的一對夫妻。
史鐵生和陳希米。
母親早逝,飽受病痛折磨,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常年感受著命運陰影的籠罩。
直到他遇到了陳希米。
史鐵生是作家,陳希米是編輯,兩人因稿件來往相識,又在書信中情愫漸生。
史鐵生曾寫下這樣的句子:
「你來了黑夜才聽懂期待,你來了白晝才看破樊籬,你是陳希米。」
在史鐵生身旁時,陳希米總是面色柔和、臉上笑容純粹而燦爛,即使右腿有輕微殘疾,也不妨礙她成為史鐵生的管家、助手和雙腿。
她擔起照顧史鐵生的生活大小事,從生活起居,到媒體對接。
媒體要採訪史鐵生,她總不厭其煩地交代:
「不要聊得太晚,他需要休息。」
而史鐵生,也會用文字來表達對陳希米的愛意。
鐵凝曾這樣形容她去史鐵生家裡做客的情景:
「這個充滿麵包香的家,整潔、樸素、溫暖,那樣的有尊嚴,他們過的每一天,都那麼有情有義。」
這就是我嚮往的愛情,互相支撐,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溫暖和力量。
人生有一百次失望的時刻,就會有一百次被朋友打撈的時刻。
他們像人生的止痛藥:
陪你玩,聽你傾訴,讓你在生活的重壓下有片刻喘息。
很多朋友處久了,甚至會像親人一般,給你無條件的支持和愛。
人生有一百次失望的時刻,就會有一百次被朋友打撈的時刻。
他們像人生的止痛藥:
陪你玩,聽你傾訴,讓你在生活的重壓下有片刻喘息。
很多朋友處久了,甚至會像親人一般,給你無條件的支持和愛。
@皺紋紙
我是在青春期認識的她。
高中從外地轉學回到老家,內向的我對新環境充滿了不安和恐懼,感覺班上的同學都很開朗很外向。
而我在裡面,顯得格格不入。
甚至因為聽不懂老家話,被舍友默默孤立了。
我經常用被子捂住頭,在夜晚無聲地哭,甚至一度出現了抑鬱的先兆:
莫名流淚,課堂走神。
一天上體育課,老師讓大家自由活動,無處去的我,只能在操場的小角落一個人呆坐著。
這個時候,她跑了過來,主動和我搭話,還拿了小零食問我要不要吃。
從那以後,她總是會陪著我,第一時間察覺到我的情緒,還拉著我融入班級。
有了很多朋友,我變得鬆弛了,也有了自信和笑容。
「我就像一團容易被情緒揉皺的紙,而我的朋友總是適時地拎著小熨斗出現,一點一點把我熨開、鋪平。」
雖然畢業之後,彼此就漸漸沒了聯繫,但是只要想起她,我的心裡就暖烘烘的。
因為她,我明白了朋友的意義,也在長大後,漸漸成為了她這樣「熨燙」別人的人。
我很想她,也會在遠方,深深地祝福她。
@細細鹽粒
我有一個老姐妹,認識很多年了。
我們互相見證了彼此的戀愛、結婚、生子,現在也依然保持著聯繫。
回想一些人生中低谷的時刻,都有她陪伴鼓勵的身影。
失業的時候,她跑到我的城市,帶我出去散心、吃好吃的、喝酒嘮嗑;
失戀的時候,她天天找些搞笑段子分享給我,晚上還時不時跟我視頻,鼓勵我外出走動;
結婚的時候,作為伴娘,我給她包了大大的紅包,可她卻退回了紅包,裡面還加上了路費和請假費,她告訴我:
不要破費,結婚很花錢,留著給你自己以後結婚了,買兩件喜歡的家具吧。
認識她之前,以為朋友不過是吃飯、玩耍的關係;
認識她之後,才知道和她分享過的陣痛與共鳴,一點不比愛情、親情少。
如今儘管要照顧家庭,不能經常走動,但我知道:
任何時候,在我們「電量」不足時,都能給對方充電、加油。
成年人的世界沒那麼美好,而她就是我為數不多的那點光。
寫在最後的話:
每個成年人都經歷過悄無聲息的委屈,還面對過很多難以跨越的難關。
可是,風雨會到來,也會離開。
而陪伴在你左右,或者曾經照亮過你的人,終會給你帶來永久的影響。
你以為那些漫長孤獨的時刻,都是自己獨自扛過來的。
實際上,你從別人身上得到的愛,早已化作照亮前路的光,甚至成為了你身體難以割捨的一部分,陪著你一次次擊穿黑暗。
點亮文末【在看】,並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吧~
人生總有皺褶,希望你能時常想起家人、愛人和朋友給你的愛。
勇敢地向前看,堅強地走下去。
也歡迎你在評論區,分享自己「愛的故事」,給予小夥伴一些力量~
作者 | 阿慌,慌慌張張,不只為碎銀幾兩。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帳到老。
主播 | 林溪安,喜馬拉雅電台:林溪安,微信視頻號:林溪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人生路長,只有身體無恙,
才能把生活過成想要的模樣。
十點特創【自愈養生營】,
邀請忠於自己,忠於健康的你加入~
營內每天養生知識放送,
專業養生顧問1對1解答,
每周定期養生課程分享,
與同頻養生人一起打卡共勉!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