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產權論》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辦

2024-10-02   商務印書館

《數據產權論》新書發布會現場

9月30日,《數據產權論》新書發布會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舉行。本次發布會由商務印書館、清華大學中國電子數據治理工程研究院、清華大學智能法治研究院共同主辦。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原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副主任、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宋曉梧,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最高人民法院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會長姜偉,中國電子副總經理、中國電子數據產業集團董事長陸志鵬,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劉禹,全國人大常委會憲法與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周光權,清華大學中國電子數據治理工程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孟慶國,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石明磊,中國法學會網絡與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新寶,《中外法學》主編、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院長於飛,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長申衛星,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廣德等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會議由孟慶國教授主持。

新書發布儀式現場

《數據產權論》由清華大學法學院申衛星教授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陸志鵬副總經理合著完成,創新性地提出了數據「確權-析權-限權」的主體路徑,並詳細闡述了以「三分離」為中心的數據產權權利架構、以「三階段」為脈絡的數據確權路徑,為構建數據產權體系提供了全面、系統、深入的視角。同時,該書重視理論與應用的結合,圍繞產權運行體系的落地,提出構建「數據資源-數據元件-數據產品」三級市場,並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和實操性的工程解決方案。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劉禹

劉禹在致辭時指出,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已經成為價值創造的重要源泉。在構建數據產權體系的過程中,要平衡各方的利益關切、兼顧數據的開放與共享,還要堅守數據安全的底線。正是在社會各界對數據權屬認定寄予強烈期待的背景下,《數據產權論》這部專著應運而生。他還總結了該書的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具有填補相關領域出版空白的意義;二是具有前沿性;三是突出了實踐性。

全國人大常委會憲法與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周光權

周光權對商務印書館與時俱進、緊跟討論前沿科學領域中的新問題表示敬意,對《數據產權論》的選題表達了讚許,認為該書很好梳理了「數據產權」概念的界定,較好回應了有關爭論,提出了自己的立場,更對完善我國數據產權有關的法律規制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有助於實踐中開展確權工作。最後,周光權對申衛星教授推動數據法學研究以及計算法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的貢獻表達了感謝。

中國電子副總經理、中國電子數據產業集團董事長陸志鵬

陸志鵬介紹了《數據產權論》的編制背景,表示《數據產權論》的成書和面世離不開清華大學和中國電子的精誠合作。雙方深入研究分析了傳統生產要素的產權發展歷程和市場化配置一般規律,提出了「三三制」數據確權模型。第一個「三」是三次分離,就是把數據和信息分離、數據來源者和數據處理者分離、數據所有權和數據用益權分離;第二個「三」是三個階段,把數據資源、數據要素、數據產品三個階段根據三個分離賦予不同的數據權利,將數據三權分置方案納入數據產權分立的理論框架中。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長申衛星

申衛星向與會嘉賓介紹了《數據產權論》一書的主要內容和行文思路。申衛星表示,數據確權、析權和限權是全書寫作的基本思路。在確權方面,將「有恆產方有恆心」的理念從有體物世界貫徹到無體物的數據,通過層級化的思維方法,為解決數據確權困境提出了新的方法論。在數據析權方面,為解決信息、數據的糾纏現象,以及滿足數據來源者、處理者等多元市場主體的訴求,基於「解耦」的技術概念和「人財兩分」的基本理念,將信息和數據作為客體分離、數據來源者和處理者作為主體分離、所有權和用益權進行分離,實現了「三三制」確權法。在數據限權方面,本書探討了數據合理使用、法定許可、強制許可等制度,避免因數據確權所導致的反公地悲劇現象。最後,申衛星強調,基於中國電子在四川德陽、河南鄭州、浙江溫州、江蘇徐州等地方實踐成果,本書還就數據產權制度落地中的市場運營和技術支撐方案進行了探討,實現了理論研究與實踐落地的結合。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

梅宏表示,當前我國數據要素化進程已到實操階段,數字經濟新形態的有序形成和健康發展得益於三大基石:一是數據要素市場,二是數字治理體系,三是數據技術體系。《數據產權論》凝結了申教授在法學領域的前沿理論和陸總在數據要素市場化領域的實踐經驗,尤其是「三三制確權法」的提出極具特色,一是充分認識到了數據內部複雜的層級結構,二是關注到了數據確權涉及的隱私保護、權益界定以及收益分配的難題,三是明確提出了數據三階段與數據三權的映射關係,對我國數據確權工作的開展具有開拓性、指導性意義。

原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副主任、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宋曉梧

宋曉梧指出,《數據產權論》的出版填補了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基礎性制度的空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他強調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是當前經濟體制改革關鍵問題,數據要素作為新生產要素,其產權界定比傳統要素更複雜。中國電子和清華大學的研究成果為我國數據工作做出突出貢獻,所提出的「三三制」確權法和三級市場數據要素流通運行體系,不僅是一般的抽象理論的研究,還有具體的實際操作的方法和方案,體現了較高學術水平和科學價值。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最高人民法院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姜偉

姜偉從三個視角分享了《數據產權論》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一是認為在數據要素市場快速發展階段,用舊制度規範新業態會束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本書的出版恰逢其時,具有開拓性意義。二是認為兩位作者在業界都具有廣泛影響,聯袂著書立說,既堅持了理論聯繫實際,也體現了法律融合技術,還凸顯了學術對接產業,建立了數據領域跨界合作的典範。三是認為本書推動了數據產權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的數據「三三制」確權法,為建立健全數據產權制度提供了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石明磊

石明磊表示,《數據產權論》在方法論上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遵守了權利價值平衡的立場,基於「確權-析權-限權」路徑開展研究;二是遵循了知識考古的立場,敢於討論概念,敢於用知識考古學的方法來看待學問;三是遵循了精緻析權的操作主義的立場,既遵循大的權利觀,又符合現實生活需求;四是遵循了面向應用的實踐主義理論,以數據元件為基礎,提出了一套數據確權和運營的工程路線。期待本書能夠更遠、更准、更加靶向地解決數據確權理論和實踐難題。

中國法學會網絡與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新寶

張新寶首先對新書的發布表示了祝賀,認為本書在研究的方法、模式、路徑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借鑑意義,提出的「三三制」數據確權方案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同時也期待這本書能夠走向世界成為經典的中華學者的著作。其次結合網上購物和智能駕駛兩個場景,認為個人的人格權益是需要被嚴格保護的,對於個人是否需要參與到數據確權以及分得相關的利益仍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中外法學》主編、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

王錫鋅認為本書的出版是在數字法學、數字法治領域,對於中國提升數據產權話語權、學科建設和知識體系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創新意義。他用四個成語表達了對本書的認識:一是繼往開來,數據是數字經濟、數字治理當中最重要的話題,目前需要對過往進行適當的歸納、總結、反思,而未來還有很多有待展開。二是撥雲見日,從產權問題的界定入手,進一步進行析權和限權,是非常好的思路,起到了撥雲見日的效果。三是強強聯手,兩位作者在各自領域都是學術和思想的領軍者,在本書的內容中,理論與現實、理想與實踐的結合也體現了強強聯手的效果。四是美美與共,王錫鋅對商務印書館與兩位作者的聯手表示了特別的期待和祝賀。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院長於飛

于飛從三點對《數據產權論》給予了高度肯定。一是在數據產權方面,此書的發布表明我們正在構建一套創新的規則和理論,引領別人去學習和分享,第一個在中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的建立上,是能夠做出真實貢獻的。二是《數據產權論》的兩位作者背景特殊,一個純法學的學者和一個純技術的作者,兩人共同進行法學著述的寫作,是從前沒有的,而這種結合又是必須的。兩人創作的《數據產權論》能夠真正地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三是《數據產權論》的核心理論「三三制」,橫向的三次分離,縱向的三個階段,在數據和權利領域裡面,可以用八個字去形容「混沌已分、天下初定」,它包含了非常大的雄心要在數據和權利領域建立一個基本的秩序結構,是具有作出根本性貢獻的魄力的,作出了具體性的成果。

清華大學中國電子數據治理工程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孟慶國主持活動

與會專家合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在此背景下,數據產權體系設計已成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中亟待破解的關鍵命題。合理有效構建數據產權體系,對數據要素形成過程中各參與方的「權、責、利」做出清晰界定,將對數據市場的高質量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數據產權論》的出版,對於推動我國數據產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進數據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保護公民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將發揮重要指導作用。

《數據產權論》(商務印書館202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