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消費與魔性營銷,化解不了愛國企業旺旺的「中年危機」

2022-08-08     隔夜說動漫

原標題:野性消費與魔性營銷,化解不了愛國企業旺旺的「中年危機」

8月5日,熱搜出現了一個大家熟悉的名字:旺旺。

點進去一看,排名第一的同樣是掛著大夥熟悉的大號笑臉頭像的帳號「Matt旺家」,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此刻的他居然在「闢謠」,強調自己不是官方帳號,並引導網友去關注真正的官號。

當然,無論我們關注的是哪個帳號,這其實都是旺旺家的「資產」,因為闢謠的那位正是旺家的二公子(被網友尊稱為少爺),也是旺旺集團的營運長蔡旺家。

這一次旺旺之所以會被頂上熱搜,那自然是與最近幾天的「老妖婆」事件相關,而後者的行為也無疑是對兩岸一家親事實的踐踏,同時也激怒了無數中國人,而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旺旺家。

比如在7月28日的時候,旺家少爺就用《白雪公主》里的巫婆來諷刺老妖婆,並配字「你走開」言表憤怒之意。

當然,這已經不是少爺的第一次,早在今年3月的時候也直呼過美國是一頭豬。

同時旺家的官號也在最近用幽默的言語來表達自己是好的「中國台企」,並不忘給自家二公子反向引引流。

如此大方的表態,在如今這個時間段里自然也就獲得鼎沸的共鳴和點贊,相關博文也輕鬆超越十萬贊,二公子的粉絲也一躍突破180萬,同時在評論區中也湧現了不少「野性消費」的網友,紛紛表示一定要把旺旺產品買爆。

一次表態能刺激強烈的消費慾望,從而帶動集團利潤的暴漲,那這種利益捆綁下的愛國,是否只是一場演戲呢?

當然不是。隨著旺旺的本次走紅,網友也赫然發現原來對祖國的愛戴,其實一早就植根到了旺旺的企業文化深處,而且每一次的表達都是高調非凡。

比如旺旺創始人蔡衍明就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率領一眾員工高呼:「我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而旺旺集團旗下的中時集團也專門出版了刊物《旺報》,用於專門報道真實的大陸新聞,同時也在頭版版本標註著:「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的字樣。

除此之外,旺旺還在大陸設立了中國旺基金會,而該基金會也曾在汶川、雅安、玉樹等地震天災時出手相助,共計捐款捐物達到了數千萬。

2020年初疫情爆發, 位於湖南長達的旺旺醫院就曾被選為定點醫院,期間24小時不停休,同時也派出了三分之一的人員前去一線抗疫。

你沒看錯,旺旺集團不僅有著一顆倔強的愛國心,他們同時還涉足了數不勝數的行業(食品、媒體、醫療等等),也同時將這種愛國主義情操一脈相承了下去。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看到旺家少爺,以及旺旺官號能如此「不遮掩」表達愛國之情的原因所在---有其父必有其子。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旺旺能被延續的可不只有愛國情懷,還有在商業上的放蕩不羈。

不走尋常路的旺旺

對於很多80至00後來說,我們對於旺旺最深刻的印象除了那讓人停不下來嘴的可口零食外,自然還少不了那一系列魔性廣告。

明明只是在賣軟糖,但旺旺就可以將它變成異性間的挑逗,而那一句捎帶賤萌喊出的「COME ON BABY」,也自此鑽進彼時仍時小孩的你我心裡。

明明是賣巧克力卷,旺旺卻給它取名了黑白配,再輔以「男生女生配」繼續刺激年輕人那懵懂的情愫。

再有就是O泡果奶,一句「給我O泡 給我O泡 O泡果奶要要要」魔性洗腦了我們數十年,截至2022年的當下,這廣告依然是鬼畜區的熱門素材。

至於旺仔牛奶就更是經典。在早年憑藉一句「再看我就把你喝掉」,讓旺旺成功從米果零食切入到飲料市場。

而再接著拍出更魔性的「校園系列」,讓三年六班李子明走紅海峽兩岸,同時也讓我們知道他的媽媽究竟有多愛他。

可以說,在那些年裡頭,旺旺就是商業界最TOP的營銷大師,他深諳了後來被一眾廣告商奉為經典的套路「台詞魔性+高強度重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旺旺也算是營銷界的鼻祖了。

營銷,營銷,講究的自然是要讓產品被消費者記牢,而記牢的重點除了用魔性廣告轟炸之外,人群定位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站在如今來看,旺旺食品的目標客戶自然是小朋友,也正因如此,上述魔性廣告方才會清一色用年輕小孩,以求達到更大可能的共鳴力。

但需要注意,「小孩子們的零食」或許是旺旺產品的底色屬性,但在最初的最初,真正幫助旺旺打開市場大門的,還得屬「迷信」。

我們都知道台灣省的宗教文化是比較濃烈的,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拜神祭祖的習俗,也因此方才會屢屢看到《咒》等恐怖電影,而哪怕帶有黑色幽默的《大佛普拉斯》也都離不開宗教文化。可以說,信仰已經成為台灣省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了。

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台灣人,蔡衍明自然深諳此事,甚至可以說風水文化貫穿了整個旺旺集團的經營。

蔡衍明是名副其實的富三代,從他的爺爺輩開始蔡家就已經在中國台灣積累了不少資本,而來到父親蔡章仕就更是將產業蔓延到戲院、食品等等領域,而蔡衍明由於是眾兄弟里最小的一個,自出生以來就獲得了特別照顧,沒有過度的約束。

也因為這種自由,蔡衍明在中學階段就屢次逃課,也沒有任何人生大志,身邊聚攏的都是一群不學無術,只懂得覬覦蔡衍明巨額零花錢的豬朋狗友。這事情蔡父看在眼裡,也想過扭轉老么人生的想法。

於是在蔡衍明高中尚未畢業,也就是剛剛20歲的時候,蔡父就從友商手中收購了一家名為宜蘭的食品加工公司,並選派蔡衍明出任總經理。但可想而知,一個不學無術的孩子能懂啥?財報他看不懂,文件能不能蓋章也不知道,公司究竟是否在賺錢還是虧欠也都不清楚,但即便如此,年輕的蔡衍明還是揮舞起了業務改革的大刀,雄心壯志般將食品加工轉為自產(以為能賺更多利潤), 推出浪味魷魚絲。

結果這一番操作,讓公司虧損一個億,成為了當時商業圈中廣為人知的敗家子。

不過蔡家終究家底豐厚,損失了一個「小目標」那就當作是給老么的磨礪,而之後的蔡衍明也痛定思痛,他復盤了第一次創業的失利,並將問題歸結到這一點上:名字沒有取好。

科學的盡頭是玄學,這可能只是一句笑話。但商業的盡頭是玄學,這卻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道理。

1983年蔡衍明繼續進軍食品行業,這一次他將公司改名為「旺旺」,而據他自己表示,該名字來源於小時候的愛犬,且在蔡衍明事業低谷時期因為一次在十八王公廟外遭到一尊巨大銅製犬像的刺激而得名---當然,將汪汪改成「旺旺」更主要的因素還得是「吉利」。

這種吉利文化不僅被蔡衍明運用到旺旺內部的各處,如公司隨處可見巨型的小狗畫像(旺財),包括旺旺的LOGO---旺仔LOGO是蔡衍明親自設計,每一處都包含著不同的吉利寓意。

同時在三大經營理念中,「緣」就位列在最頂的位置,無處不體現出蔡衍明的迷信底色。

但注意了,如果一個人真相信某些玄學,並認為人的命運是註定,故用躺平的姿態去等待福運的話,那這人確實是迷信無救了。

蔡衍明不一樣,他對內迷信之餘,也用迷信來攻克消費者。在最早年的時候,旺旺在中國台灣主攻的群體正是需要福運的那些人---祭祖、公司開業等等。

或許因為旺旺名字本身的吉利,也加上蔡衍明用不間斷廣告來反覆刺激,於是在信仰文化濃厚的中國台灣地區也就徹底打開了市場,占有率一度達到95%。

中國台灣的市場已經無人能敵了,那蔡衍明也就將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大陸,而此番格局在當時也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1989年,蔡衍明在內地註冊旺旺商標,也是第一個在內地註冊的中國台灣品牌。隨後1992年兩岸關係進一步緩和,蔡衍明也選址在湖南的一個不知名的小縣城「望城縣」,就只因為「望城=旺城=旺旺要成」。

又是玄學級別的考慮,然而這一次卻並不能重現旺旺在台灣省時的坦途和順利,當然,所謂的波折或許也只因為我們的目光短視。

在工廠剛在內地開業不久,旺旺就收穫了300貨櫃的大單,然而當貨物都備好後,卻遲遲不見商家前來交錢拿貨,旺旺在內地的第一次出征,就以被「放飛機」落幕了。

這次折戟確實讓旺旺集團元氣大傷,然而面對失利蔡衍明不知從何想到了一招絕技---將庫存零食通通贈與上海、廣州、長沙等地的中小學生試吃,而此舉也自此打開了旺旺品牌在國內小孩零食中的認知。

據悉在投產當年不僅沒有虧損,還倒賺了2.5個億。

此後內地的零食行業雖風起雲湧,大批商家在聞到旺旺的「錢途」後也都紛紛注資,然而憑藉出色的口味加持、一連串魔性廣告的轟炸,以及「你旺我旺大家旺」等滿載福運的廣告的投放,在接下來的數十年時間中,讓旺旺在幾乎所有涉足的零食行業都完成了稱霸。

2007年旺旺集團的米果系列和風味牛奶系列的市場占比分別達到了68.6%和40.6%;

2009年旺旺在國內市場營收超20億美元,年增長率42%,同時也成為全球最大的米果製造商;

這裡需要一提的是,或許因為業績太過耀眼,故遭到了來自友商的「傷害」?於是在2005年的時候,高舉迷信文化的旺旺也一度被工商部點名,相關廣告也一度叫停。

當然,小插曲又何能阻撓旺旺在商業上的前進,除了在食品行業中披荊斬棘,旺旺也從未間斷對多元化產業的拓展嘗試。

如開頭說到的湖南旺旺醫院只是其中一個跨界產品,在之外我們還能看到在全國多地開花的神旺大酒店和旺旺家緣房地產。

也能看到旺旺友聯產物保險,服務老年人的愛志旺養老集團。

以及孵化出《旺報》的旺旺傳媒產業,而其中還涵蓋了中國時報、時報周刊、 中國電視、中天等媒體和電視台,尤其是中天電視台,它正是打造出大名鼎鼎的《康熙來了》的電視台呢,足見旺旺集團在各行各業影響力之巨大了。

而伴隨著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攀升,以及多元化產業的不斷開花,旺旺自2008年成功赴港上市後其股價也是扶搖直上,從300億一路飆升至2014年的1500億港幣,一度超越了同時期的茅台,而蔡衍明也在2012年5月以80億美金凈資產成為了中國台灣的首富。

旺旺的「中年危機」

俗話有說:「巔峰之後定是衰落」,這個宿命就連從裡到外全是福運的旺旺也難以逃脫。

旺旺集團的市值是在2014年達到巔峰1500億港幣的,而支撐這一高度的自然是來自2013年所創造的巔峰業績---刷新營收紀錄的230億。

但自此之後,旺旺營收的「增長」就突然踩急剎車,從2014年開始逐漸下滑,一度在2016年觸底到197.1億,再之後雖有回暖,但數額也只能保持在200億上下。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旺旺雖仍有不錯的利潤收穫,但失去了增長性(每年營收都幾乎保持一致),那就相當於斷絕未來的想像空間,其股價也從1500億下滑至2022年的700多億港元。

而我們都知道,如今的茅台已經破萬億,也就是說8年過去後,旺旺的體諒只有茅台的近二十分之一了。

可以說,如今的旺旺已經陷入到中年危機,而該危機的誘發也源於旺旺離不開舒適區。

長久以來,旺旺都是靠線下渠道來獲客的,而對消費者的刺激也停留在電視的魔性廣告,並未予以網際網路更多的重視。如在2014年股價觸及巔峰的時候,該年中國食品電商交易額同比增長接近50%,而三隻松鼠這樣的新興零食品牌也在雙十一當天完成破億銷售額,然而彼時的旺旺卻依然對電商不屑一顧。

再一個舒適區就是產品方面的「吃老本」。雖然自2015年開始,旺旺也陸續推出過黑皮、哎喲、那多利、辣人等等新零食品牌(單在2017年就推出了50個新品,2019年更是超過100款),然而這些新銳卻一個比一個不給力,而旺旺也只能靠前面提到的王牌產品來續命。

但你們要知道,旺旺仙貝誕生在1983年、雪餅1984年、而旺旺牛奶也已經是1996年的老古董了。且伴隨著國人的消費升級,消費者對於健康/低糖的食物追求也越發強烈,而這一塊也是旺旺缺乏重視的,最終也就陷入了中年危機。

當然,危機也定然會伴隨著集團的焦慮,雖然旺旺船大難調頭,但慢不代表不到。

明白到線上流量價值後,旺旺也將傳統的營銷藝能無縫傳承到線上。如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熱播期間,旺旺就推出「興風作浪的奶奶們」的文案推廣新品乳酸飲料;也和各種日百品牌聯名推出涵蓋服裝、化妝品、家具等等品牌,且幾乎每一次營銷都能夠形成刷屏效應。

不僅如此,在一眾線上營銷里,最最最出圈的還得屬17年雙十一期間推出的「搞大了系列」,甭管仙貝、浪味仙、饅頭、雪餅、QQ糖、還是牛奶等產品均推出了超大版。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旺仔牛奶,為了應合「搞大了」策劃,旺旺在時隔十多年後再度邀請李子明回歸,而此刻的他也從三年六班的小孩,晉升為老師。當然,歲月是一把殺豬刀,能讓小正太變成小鮮肉,但歲月也有動搖不了的事物---那就是母親的愛,以及旺仔牛奶。

李子明在聽聞媽媽來見自己之後,也如同十多年前的樣子,急匆匆且熱淚盈眶地沖向媽媽的懷抱,而該廣告也最終定格在李子明在操場接手媽媽帶來的8L旺仔牛奶的鏡頭之上。

在那一年,旺旺憑藉該魔性且情懷滿滿的營銷,再度將品牌推向了頂流,也一度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然而後來的事情在前文已經交代了,旺旺雖然營銷能力了得,但產品力已經不復當年之勇。雖能持續製造熱點關注,但增長率卻始終一蹶不振,在資本市場已經徹底失去想像空間了。

最後

「中年危機」無疑是所有企業都必須面對的一場大劫,除了旺旺之外,也還包括同樣來自中國台灣的康師傅和統一,以及前段時間被全網追捧的鴻星爾克等等,他們也同樣面臨著消費升級以及新銳國產品牌的衝擊,需要承受轉型之苦。

而我們都知道,憑藉消費者一時的「野性消費」是不可能助推企業走到轉型終局的,這個事情我們從鴻星爾克身上就可見一斑,而如今正在上演的旺旺集團也不會是例外。

但作為一名自小時候開始就吃著旺旺零食長大,且長大後也沒少被用旺旺魔性廣告的素材製作的鬼畜饞補精神滿足的中國消費者。

我是衷心希望這家愛國愛到骨子裡的中國企業,是真能再次屹立到浪潮之巔。

旺旺不會只是童年回憶,他一定還有著廣闊的未來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eb6f83882ba93f436f189cdc804c0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