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的角度不盡相同,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都知道,黨的二十大報告總體上旨在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講一個好故事;二是建一個好團隊。也就是說,我們要把故事講好、講精彩,一個是現代化的故事,另一個是民族復興的故事,這也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當下中國社會最主要的頂層設計。一個好的故事是必要的,和好故事相伴隨的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好的團隊。只有好故事加上好團隊,最後才能成就好作品,二者是要兼備的。
在過去悠久的歷史中,我們這個民族何曾如現在這樣自覺把建設現代化、從世界民族之林中脫穎而出當作清晰的目標。可以說,黨的二十大報告講的現代化的故事、民族復興的故事,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講過的最富有理想、具有最高境界和情懷的故事了。儘管有人講中國在歷史上的很多時候都是領先世界的,但那是在世界互通有無、貿易往來不充分的情況下,是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閉關隔絕的情況下,是在沒有充分的世界歷史的背景下,所以這種領先不是競爭的結果,而是自然發生的結果。今天就不一樣了,在全球化高度發達的當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客觀的經濟現實、政治現實、社會現實。在這一背景下,國家與國家、政治與政治、文化與文化、生產與生產、技術與技術之間都具有了充分的可交流性、可比較性,全世界也就具有了足夠大的競爭與合作空間。在競爭與合作當中,全世界的GDP排名、城鎮化排名、人均壽命排名、恩格爾係數排名、廉潔指數排名、人均受教育年限排名等都具有了可比性。也正是通過這種近似、相似的比較,我們充分認識到了發展的道理與方向,也通過上述一系列指標表達出現代化國家和非現代化國家、發展好的國家和發展不好的國家的區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現代化是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長期發展和積累的結果,具有普遍性與廣泛性。今天的中國要講現代化的故事,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黨順應歷史潮流,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規律,為中國社會尋找到的一個具有光明前景的,能夠推動中華民族走向進步、前進與發展的方向。在世界範圍內,一批國家已經在現代化這條道路上取得成功,我們也要沿著這條有前景的道路走下去,實現民族的發展與復興,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一個高規格的故事,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個富有前景的故事,當然需要好的團隊帶領。那麼,這個團隊的建設問題,就是黨的建設的問題。現代化的故事講得怎麼樣,關鍵取決於黨領導得怎麼樣。現代化本身無所謂成功與失敗,黨領導得好,現代化就走向成功;黨領導得不好,現代化就走向失敗。那麼,黨領導得怎麼樣,取決於什麼?黨的建設的水平。黨建設得好,黨的領導就能夠發揮好的作用;黨建設得不好,黨的領導就不能夠正確地發揮作用。所以,黨的領導就是給現代化賦能,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發動機、驅動器。黨領導得好,這台機器就能夠穩穩地徐徐向前。所以,黨的領導的問題因為現代化的頂層設計而前所未有地突顯出來,黨的領導和現代化的成功與否產生了緊密的關聯,黨的領導成為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決定力量。所以,在現代化的因子中,黨的領導既是首要的原則,也是現代化的本質性規定、決定性因素。黨的領導的程度、水平、方向、效果,直接關乎著現代化的方向、過程、結果。
沒有科學、正確的黨的領導,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代表的是什麼?是一種高度的歷史自覺、高度的國家理性自覺、高度的民族自覺。沒有了黨的領導,沒有了這樣一股自覺的力量,現代化就會變成自發性的行動,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搞成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無所謂好壞、錯對、成功失敗。總之,沒有了標準、構想、方向的現代化就失去了意義,現代化和非現代化的界線也就模糊了。所以,現代化與民族復興,本質上代表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力量、民族意識、國家意識、歷史意識的覺醒,代表著我們黨對這個時代、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最高的認識和理解。現代化命題的出現就是黨的領導的直接結果,黨的領導水平、能力、質量、效果直接取決於黨的建設,所以解決黨的建設的問題就是解決團隊的問題。一、深刻把握歷史方位,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充分認識在新時代黨的事業中、黨的二十大的工作格局裡、黨的二十大的政治坐標上,中國共產黨是什麼樣的,是我們加強黨的建設的首要前提,也就是得先找准歷史方位、政治坐標。
我們可以看到,在同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黨的十八大與黨的二十大所做的文章是不同的,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變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是因為現代化代表著更高水平、更高程度、更強能力的國家發展方向。國家的發展邏輯當然是向前發展、向文明的方向發展。所以,由「小康社會」變為「現代化」,表達的是國家發展的正向邏輯、基本方式和路徑。那麼,國家為什麼要「往上走」?這是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步增長的結果,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疊代過程,就像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調整更新飲食結構一樣,由於實際占有的物質生活以及我們對物質生活的理解在發生變化,所以物質的結構和精神的結構的雙重變化必然催生新的物質精神平衡。現代化所代表的就是物質和精神的更高平衡,也就是現代化強國建設。
所以,由「小康社會」變為「現代化」是社會發展的規律使然,也是中國共產黨政治能動性的必然結果、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必然選擇。那麼,我們確立現代化的主題,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對內、對外的兩個「獨立」:一是對內,開始做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篇文章——現代化,其難度更大、收穫更多。通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把國家建設成全球第二的地位,下一步就是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二是對外,我們要實現現代化,就必然要和歐美在市場、利潤等多個方面展開競爭。現代化代表著更高的生產力,代表著形成和擁有更優質的資產,而這些在過去都被已開發國家所壟斷,我們現在想「上桌子」、「吃好的」,就必然會遭遇圍堵和打壓。所以,東、西方的現代化本質上是競爭關係,其背後是當今世界存量的國際市場,「東方」的市場占有率高了,「西方」的市場占有率也就下降了。廣義上的M2,或者說所謂有效購買力、有效需求,是一個定量,不是無限增加的。在市場的總量既定的情況下,我們要增強競爭能力、獲得更大份額、獲取更多的利潤回報,也就意味著擠占盈利空間。所以道理很簡單,西方現代化對東方現代化的打壓是必然的。可以說,現代化的本質是國際範圍內的生產力結構的重大調整。中國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向上躍進的國家,在增加市場份額的同時,必然面臨上述競爭關係。市場理應允許公平競爭,我的東西物美價廉,我就有競爭能力,沒有不可以參與的說法。所以,黨的二十大所帶來的對內、對外的兩個「獨立」,是我們形成國家現代化命運的一個前置性條件。我們一定要準確把握歷史方位、政治方位、國際方位。這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三個歷史決議的重要成就,那就是把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新時代從改革開放的總體性中獨立出來,把中國共產黨黨史由三個階段重新劃分為四個階段,讓新時代獲得了應有的歷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鬥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所謂知行合一,就是「知」與「行」密不可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就是既要解決「知」的問題、理論的問題,也要解決「行」的問題、實踐的問題。經過新時代十年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我們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進行了總結,形成了黨的歷史上的第三個歷史決議,也在第三個歷史決議中完成了思想上的獨立。有了這種思想準備,接下來就是行動,也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現代化的國家有什麼好、有什麼不一樣?我們可以通過與「小康社會」的對比來認識。黨的二十大描繪的現代化包含12個方面的內容,相比十七大確立的「小康社會」多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小康社會」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以及內政、外交、國防、黨的建設四個方面的工作,共八個方面。這八方面涉及國家的基本結構、基本框架,維持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國家要轉型升級、發展進步,要實現更高的水平、更合理的結構、更強大的力量。所以,由「小康社會」變為「現代化」就成為歷史的必然,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能動與自覺。相比之下,「現代化」還強調了四個方面,包括:法治中國、科技中國、安全中國、生態中國。也就是說,中國在法治、科技、安全、生態四個方面的現代化框架下,已然取得了實質且巨大的增長,也已使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實實在在變得更強大、更全面,其意義是非同尋常的。
以依法治國為例,我們一提起依法治國都不會覺得陌生,因為我們過去也在講,比如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曾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到2022年黨的二十大,我們在這20年時間裡一直在講依法治國,特別是要在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題目下講。為什麼?因為法律是保護所有人的,要保護所有人就只能依靠法律,所以我們就要把依法治國從政治建設中「獨立」出來,讓依法治國發揮重要作用。我們也可以看到,黨的二十大黨章修正在政治建設的部分中的核心修改就是新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區分開來。強調法治中國,意味著法治力量的增長;法治力量的增長,意味著法治秩序的建立。法治秩序就是普遍秩序,是所有人的秩序,是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的根本。由此可見,我們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特彆強調法治中國、科技中國、安全中國、生態中國這四個方面的建設,這也意味著現代化的國家是更法治、更科技、更安全、更生態的國家。也正是因為這些特徵是先進國家的標誌,我們才一定要實現現代化。
綜上所述,我們才說,現代化是一個富有前景的頂層設計。確立了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就有了好故事,那麼接下來要準備的就是好的執行力、好的執行團隊,所以習近平總書記特彆強調,「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到什麼階段,全面從嚴治黨就要跟進到什麼階段」。可以說,黨的二十大針對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根據現代化的國家使命任務所作出的全新、徹底、總體的調整,帶來了歷史視野上黨的建設在理念、思路、結構上的重大調整和變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黨的建設七個方面的主要內容,與以往不同的是其「1+6」的結構,即以「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為「1」,以6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作為實現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配套支持保障措施,也即以黨的領導為統領,以實現黨的領導為根本,按照黨的領導的要求來架構、安排、部署,形成黨的建設的結構、方向、重心與具體內容。所以,黨的建設要按照實現黨的領導的要求、有利於黨的領導的實現來建設,其關鍵是動機、價值與目的。
與實現黨的領導密切相關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黨的領導集中體現為正確的思想、理論、路線、方針、政策,與之相對應的黨的建設的問題,就是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二是執政能力的問題,要實現黨的領導就要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要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就要加強制度建設、幹部能力與組織能力,也就有了完善黨的自我革命的制度規範體系、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這三個方面的具體要求;三是黨的領導集中體現在黨的組織和權力上,組織安全和權力安全就是實現黨的領導必要的物質保證。其中,築牢組織安全和權力安全,一是要解決組織的問題,二是要解決權力的問題。解決組織的問題就是要正風肅紀,解決權力的問題就是要反腐敗,即通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來實現黨的組織安全,通過反腐敗來實現黨的權力安全。如此,通過統一思想、增強能力、築牢安全,黨的領導得以真正實現。
與此同時,我們也是按照以上三個方面來總結實現黨的領導的基本要求的,正所謂「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歷來是同黨的歷史任務,同黨為實現這些任務而確立的理論和路線聯繫在一起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黨的建設是根據不同歷史任務主動選擇的結果,重點是做什麼、怎麼做。我們選擇了以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為重點,也就有了黨的二十大關於黨的建設的頂層設計,其與以往黨的建設的頂層設計不同的是,以黨的功能建設為主,由重體走向重用。二、依託全面從嚴治黨,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黨建設得好,現代化也就發展得好,黨建設的程度就是現代化發展的程度。所以,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問題,就變成決定現代化的重要因子。在黨的二十大關於黨的建設的「1+6」部署中,「1」是總體,「6」是六個方面的工作。從「1」的角度來講,核心解決的就是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頂層設計問題。也就是說,黨的領導是需要進行總體性的管理和設計的。
如果說黨的領導是一個政治目的,那麼要實現這一目的,就要對政治環境以及要素資源進行合理安排和使用。黨的領導能否實現,是由支持實現黨的領導的具體內部結構來決定的。在黨的領導的結構中,領導制度、領導決策、領導組織、領導方式、領導環境這五個方面缺一不可。沒有領導制度,黨的領導就會失去規則和標準;沒有領導決策,黨的領導就會缺乏決策權;沒有領導組織,黨的領導就會缺乏執行力;沒有正確的領導方式,黨的領導就會缺乏路徑;沒有一個好的領導環境,黨的領導就會缺乏外圍支持。所以,領導制度、領導決策、領導組織、領導方式、領導環境這五個方面是和黨的領導直接相關的重要因素,都應該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和提升。所以,加強規範黨的領導制度,完善黨的領導決策機制,增強黨的領導組織保障,提升黨的領導能力,優化黨的領導方式,優化黨的領導環境,是實現黨的領導的總體性管理的重要途徑。在完成總體性頂層設計的基礎上,我們下一步就是要從實現黨的領導的內部結構著手。
首先,黨的領導體現在正確的思想、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上。也就是說,黨的領導首先是一個真理性的問題,錯誤的方向、錯誤的要求實現不了黨的領導。只有正確的命令才能執行下去,所以正確的思想、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是實現黨的領導的最高優先級的要求,而保持上述這些方面正確既是真理性的問題,又是政治性的問題。真理性是指思想、理論、路線、方針、政策要正確,政治性是指上述這些方面正確的同時,還要有地位,兩者不可相互模糊、代替。所以,正確的思想本質上就是政治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今天的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所以,圍繞實現黨的領導所要求的正確的思想、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我們就是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
怎樣實現政治思想的普遍性、統一性?一是在內容上,要創新理論學習;二是在態度上,要加強信念教育;三是在關於思想理論和實踐的關係上,要把思想落實在行動上;四是要堅持常態化、長效化的鞏固,不能搞「一陣風」;五是要抓住關鍵少數。
其次,和實現黨的領導相關的問題還有能力的問題。黨的二十大在黨的建設方面著重強調了三個方面的能力:制度能力、幹部能力、組織能力。制度能力是指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範體系,具體來講就是:一要形成有效的制度機制,也就是制度與制度之間要周嚴、合作、一致;二要健全全面的監督體系,監督是不是到位、及時、有效取決於監督體系是否堅強、健全、有力量;三要突出關鍵少數,抓住重點,對主要領導幹部一定要監督到位;四要注重發揮政治巡視的作用,因為政治巡視是專業巡視專業、權力巡視權力、組織巡視組織,是同專業、同類型的更高規格的監督,所以是有力量的;五要落實責任,從嚴問責。
幹部能力是指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其中,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彆強調幹部隊伍要「堪當民族復興重任」。也就是說,我們要把政治要求放在第一位。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幹部隊伍」。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幹部隊伍建設提出了六個方面的能力要求,包括: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範化解風險本領、鬥爭本領、專業能力以及政治能力。這六個方面的能力要求可以理解為「1+5」的結構,「1」是專業能力,「5」是政治上的要求。所以,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幹部隊伍需要兩「強」——政治強與能力強。
組織能力是指黨組織的作用,主要是三個方面:對上、對內、對下。其中,對上要發揮政治功能,對內要教育管理黨員、團結宣傳黨員,對下要組織團結動員群眾,所以要對上講政治、對下講組織,對內既講政治,又講組織。把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並重,就是黨的組織的基本功能定位。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需要加強的是什麼?基層黨組織,因為當基層黨組織和基層自治結合在一起時,分散性、廣泛性、地方化的差異就會特別突出,所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規範性、標準化程度相對較差。對此,我們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一是要強化功能,包括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二是要突出重點,既要大抓基層,又要注重發揮政治和組織兩個作用;三是要注重全面、應建盡建,如推進國有企業、金融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加強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理順行業協會、學會、商會黨建工作管理體制機制,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即擴大黨的建設的覆蓋面,擴大黨組織的覆蓋面。這就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三個基本問題。
再次,和實現黨的領導相關的問題還體現在黨的組織和權力上,一個是組織安全,另一個是權力安全。實現組織安全的手段主要有兩個:一是正向激勵,即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作風管理;二是負向激勵,即黨的紀律的懲罰。所以,正風肅紀對應的是黨的組織安全、形象安全的問題。至於權力安全的問題,那就是反腐敗的範疇了,也就是黨的二十大關於黨的建設理念的第七個方面——堅決打贏反腐敗鬥爭攻堅戰持久戰。為什麼反腐敗是攻堅戰、持久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腐敗是危害黨的生命力和戰鬥力的最大毒瘤,反腐敗是最徹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反腐敗鬥爭就一刻不能停,必須永遠吹衝鋒號。」攻堅戰是要解決準確性的問題,持久戰是要解決長期性的問題,只有堅持準確性和持久性,反腐敗才能夠落實到位。反腐敗的重點領域、重點對象包括三個「堅決」:一是堅決查處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交織的腐敗;二是堅決防止領導幹部成為利益集團和權勢團體的代言人、代理人;三是堅決治理政商勾連破壞政治生態和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由此可見,我們反腐敗的重點、重心指向了政治安全、政權安全、權力安全、幹部安全、組織安全,對於威脅我們黨的所有腐敗都要堅決零容忍。政治和經濟交織的腐敗是反腐敗的重點,因為經濟腐敗也一樣導致政治腐敗、危害政治安全。所以,三個「堅決」就是我們反腐敗的主戰場,我們可以清晰認識到黨反腐敗的框架思路。三、加強對新時代黨的發展趨勢的清醒認識
通過黨的二十大關於黨的建設的頂層設計,我們可以形成一個清醒、清晰的認識,那就是黨的建設要為實現黨的領導服務,要實現黨的領導就要讓黨員幹部始終保持思想「在線」、履責「在崗」、服務「在位」,不跑冒滴漏、不缺場、不空位。怎樣實現黨員幹部不跑冒滴漏、不缺場、不空位?那就是我們一直以來解決寬、松、軟問題,解決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的手段——全面從嚴治黨。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全面從嚴治黨作為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首要原則,用全面從嚴治黨來統領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所以,我們可以作出一個基本判斷,那就是全面從嚴治黨已由實現黨的領導的內在要求,變為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進而成為中國政治的結構性力量和趨勢性力量。也就是說,全面從嚴治黨既是長期的,也是總體的。全面從嚴治黨成為結構性力量和趨勢性力量,也就意味著全面從嚴治黨代表著一種整體性的力量。任何組織、任何個人都不能和這一整體性力量作對,因為這一整體性的力量代表的正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所以,我們要把自己作為個人安全、崗位安全、權力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各級領導幹部首要關心的議題應該是政治安全,這也是新時代中國政治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現代化所驅動的國家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總而言之,對於全面從嚴治黨,我們要保持政治上的敬畏與自覺,切實做到政治自覺,確保個人安全。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曹鵬飛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