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長大越沒出息,是因為父母常做這3件事

2023-11-13     富書

原標題:孩子越長大越沒出息,是因為父母常做這3件事

作者:琳琳子(富書專欄作者)

一個「媽媽罵孩子」的事件,在我們小區群里引起熱議。

事情是這樣的,這個孩子偷拿了媽媽一塊錢,買了一個冰棍。

媽媽劈頭蓋臉一頓臭罵:「你不知道媽媽掙錢很難嗎?一根冰棍有什麼好吃的!

「你知不知道一塊錢能買一袋饅頭,夠我們一家人吃!」

最後還補充一句:「看你沒出息的樣子!」

很多人引起共鳴,紛紛述說自己小時候常常「被罵沒出息」的經歷。

有位媽媽的話戳中了大家的痛點:

父母的指責就像魔咒,從小到大如影隨形。它就像催眠一樣,果然讓人越長大越沒出息。

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曾說:

永遠不要低估父母的話對孩子的影響,這種影響力,往往是一生的。

特別是下面父母張口就來的3句話,更會讓孩子越長大越沒出息。

常把「我們家很窮」掛嘴邊

「我們家很窮。」這是一些父母常掛在嘴邊的話。

無論真窮還是假窮,「哭窮」仿佛成了一些父母的教育方式,目的就是希望孩子不要亂花錢。

弗洛伊德說:「童年的不被滿足,哭窮的環境,會讓人自卑。」

一位網友說,他小時候家境不好,媽媽常跟他說家裡窮。

有一次,他看到別人都有新書包,就想讓媽媽也給買一個。

媽媽又開始叨叨:咱家這麼窮,能跟別人比嗎?你就不能省著花嗎?「

從小到大,媽媽日常的訴苦、他吃穿用度和同學的格格不入、加上本就敏感的內心,自卑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

他說,他從此看同學的眼光不一樣了,幹什麼都讓著他們,似乎比他們矮了一頭。

由於他過度地自卑和小心翼翼,還被同學叫做窩 囊廢。

他的經歷,實在讓人心疼。

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長大有出息,越「哭窮」的媽媽,這個意願越強烈。

但是一個從來不被滿足需求、唯唯諾諾,時刻活在原生家庭負能量里的孩子,怎麼能活出自己的力量呢?

孩子未來的出息,需要原生家庭「富足」的底蘊支撐。

這份富足,並不是指家裡非要有一座金山銀山,它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富足。

梁曉聲在《母親》這本書中寫道:

小時候,他們家很窮。他有一次想買一本一塊五的書,就去母親工作的工廠問母親要錢。

當母親用龜裂的手指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角票給他時,梁曉聲有點不忍心了。

跟母親一起做工的一個阿姨說:「你看你媽媽這是怎麼掙錢?你忍心朝媽要錢買書哇?」

但是母親大聲對那個女人說:「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

梁曉聲的母親從來沒有跟梁曉聲抱怨過「我們家很窮」,反而義無反顧支持孩子,最終成就了梁曉聲。

心理醫生曾奇峰說:「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

父母不要跟孩子哭窮,這樣會磨滅孩子的志氣,讓孩子自卑一生。

父母要做能為孩子遮擋風雨的屋檐,如梁曉聲的母親,雖然貧窮,絕不打擊孩子的自尊和夢想。

俗話說,「人窮,窮一陣子;心窮,窮一輩子」。

想要孩子長大有出息,從停止跟孩子哭窮開始。

常把「你應該要……」當激勵

前段時間,在小區的遊樂場裡,看到一位媽媽「激勵」孩子的畫面。

媽媽指著孩子的鼻子說:「 都上一年級了,還是只知道瘋玩!你要好好學習,好好寫作業,知不知道!走,回家!」

孩子大哭反抗!

「你應該好好學習」「你應該努力」「你應該懂事」「你應該怎樣怎樣。」

「應該」「必須」「一定要」,這些張口就來的話,父母以為是在激勵孩子,實際上卻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曾經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男孩,從出生起,他的父母就經常對他說:「你是個男孩,不能動不動哭鼻子,要堅強!」

他受了委屈難過地哭了,父母說:「男子漢大丈夫,一點委屈算什麼?不准哭!」

第一次失戀痛不欲生,把自己關在房間不吃不喝,父母說:「這就要死要活了?再找一個不就完了嘛!」

工作中被同事頂替了本該屬於他的升職機會,父母說:「有什麼好鬱悶的,那還是你能力不行!」

他煩躁不已,忍不住回懟:「我就是窩 囊廢,可以了吧!」

父母感覺莫名其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但是他們沒有看到,孩子自己又何嘗不是千瘡百孔?

每個人負重前行,只不過在前行路上,需要親人一句安慰的話語,讓這顆歷經滄桑的心,能有個喘息的機會,有個短暫休憩的港灣。

股神巴菲特說,他的爸爸就從來不會跟他說,你應該怎麼做怎麼做。

而是經常對他說:「相信自己的感覺。」

巴菲特事業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跟他始終「相信自己的感覺」是分不開的。

一個不會獨立思考的人,沒有自己主見的人,很難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

想讓孩子長大有出息,不要再把這些「有毒的口頭禪」當激勵,而要學會時常鼓勵孩子。

如鄭淵潔所說:「我認為教育孩子的秘訣就5個字:『往死里誇他』!

每個孩子都是一片大海,束縛大海是不明智的。作為家長,要多鼓勵,少批評。」

常把「我真命苦啊」放跟前

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還有一些父母最常用的一招,就是賣慘:

「我真命苦啊!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容易嗎?你忘恩負義呀,你翅膀硬了呀!」等等。

這些話,會讓孩子產生極大的羞愧感和自責感,他們生理和心理上極度反感,情不自禁就想要逃離。

孩子想要逃離,並非不孝,而是面對父母的情緒,實在承受不起。

有位網友說:

「媽媽常抱怨她命苦,說都是因為我才受的苦。我聽了真想死,我覺得是我拖累了他們。」

「我21歲叛逆,遠走他鄉。驗證了她'命苦'的這個預言。」

「我覺得我離開,會讓他們過得好一點。」

這樣的親子關係,著實讓人唏噓。

台灣作家林清玄的母親,從來不跟孩子抱怨哭訴。

林清玄家中兄弟姐妹眾多,成長環境很艱難。

但他卻說他的童年記憶並沒有完全失色,這得益於他有一位用愛將困境化成甜美的母親,他在《飛入芒花》這篇文章中深情地寫道:

其實母親是個很溫和的人,她最特別的一點是,她從來不埋怨生活。「

有一次父親外出喝酒,母親帶著他們在曬穀場講故事。

故事講到一半,母親突然叫起來:「呀!真美。」

他在書中寫道:「我們回過頭去,原來是我們家的狗互相追逐跑進前面那一片芒花,芒花里無數的螢火蟲譁然飛起,滿天星星點點,襯著在月下波浪一樣搖曳的芒花,真是美極了。美得讓我們都呆住了。」

母親在苦難的生活里,依然為孩子創造了幸福和美好,這種溫暖被愛的感覺,成為孩子一生的資糧。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磨難大多來自家庭。」

不健康的家庭摧毀孩子,健康的家庭成就孩子。

不要再跟孩子抱怨你命苦,因為它除了轉嫁你的痛苦、加重孩子的愧疚,並無實際意義。

寫在最後

《做不抱怨的父母》一書中說:

父母的抱怨如同一劑毒藥,會慢慢侵蝕孩子的身心。如果父母不能改變抱怨的壞習慣,任由孩子每日聽到父母的負面評論,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嚴重的影響,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孩子的出息,很大程度就藏在父母的話語裡。父母可以用話語「封印」孩子,也可以用話語「成就」孩子。

父母要遠離這3句話,用真正的愛去「激活」孩子的潛能,「釋放」他偉大的自我。

孩子將來,一定出息。

作者簡介:琳琳子,富書專欄作者,文章:爸媽精讀,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5fdba796ffc7a3dc0d678ea78003b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