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不再焦慮的5條咒語

2024-01-16     灼見

原標題:讓你不再焦慮的5條咒語

圖片來源:AI繪畫

Jan.

16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一切不能打倒我們的,都會使我們變得更強大。

作者 | Lachel

來源 | 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最近這段時間,聽得最多的一種心情,可能就是「焦慮」。

有些人可能是對技術感到焦慮。在日新月異的技術面前,擔心錯過什麼,擔心自己被拋下,擔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有些人可能是對環境感到焦慮。對變幻莫測的行業和環境面前感到無力,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如何適應……

有些「易焦慮體質」的朋友,則可能在這個高度不確定的時代,更容易對一切事情都感到焦慮,擔心事情的發展超出掌控,造成未知的影響……

儘管我們都很清楚一件事:對付焦慮,唯一的方法就是行動。無論是去學習、積累,還是創造、產出,都是應對焦慮的最好方法。

但當我們陷入焦慮之中,我們可能沒有這個心情去行動,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做很久的心理建設,才能讓自己從低落的狀態中走出來。而這部分時間精力,就白白耗費在精神內耗之中。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擺脫焦慮和恐懼呢?

在今天的文章里,我想分享5條神奇的咒語。

每當我陷入焦慮、壓力和擔憂之中時,它們總是能夠快速地幫助我走出來,恢復冷靜,讓理性重新主宰大腦。

希望它們同樣也能對你有用。

01. 我所擔心的事情,絕大多數都不會發生。

我們總是很容易對未來憂心忡忡,擔憂一些尚未發生的事情。

  • 比如,在一項任務開始前,我們很容易抑制不住地去想:「這件任務會不會很困難,會牽扯掉我許多時間精力?」
  • 開始著手去做了,又會左顧右盼:「我會不會犯什麼差錯,需要補救或承擔責任?」
  • 好不容易把它做完了,又對自己的成果不滿意:「它會不會留下什麼隱患,對我造成意想不到的影響?」

儘管這些心理活動,看起來都有點「愚蠢」,但許多人的確就是容易困於這種無謂的胡思亂想之中。如果你是一個高度敏感者,一定會有更深刻的共鳴。

這種現象,就叫作「災難性想像」。它指的是: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大腦中會持續不斷地閃過種種「尚未發生」的事情,並把它們往壞里想,不斷對自己造成壓力。

災難性想像的本質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安全感。

正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你才需要不斷去進行災難性想像,不斷去想像最壞的結果 —— 這其實是一種心理補償:你需要通過這種行為來告訴自己:我已經預料到它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它沒辦法傷害到我了。

但真的如此嗎?不是的。當你不斷地想像「最壞結果」時,它其實已經對你造成傷害了 —— 這種被動的、侵入性的、難以遏制的想法,會不斷衝擊你的大腦,打斷你的專注,破壞你的心情,讓你沒辦法真正去做成有價值的事情。

因此,要從「災難性想像」中走出來,就需要及時意識到一點:

這些所有的想法,都只是我的幻想而已,它們壓根就不是真實的。哪怕它們真的發生,也絕不是我所想像的這樣。

我在書中和文章里多次提到過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大約85%我們擔心的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如果我們擔心的事情真的發生了,79%的結果都比我們想像的要好得多。

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擔憂裡面,可能只有3%是合理的,而其他97%都是被我們所誇大了的 ——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呢?

這句咒語也許無法幫你解決問題,但它可以幫你意識到一點:我現在正沉溺在一些毫無意義的幻想裡面。這些幻想是悲觀的,消極的,而且極大機率是不會發生的。沉溺在對它們的想像不但於事無補,並且還會削弱我的行動力和決斷力。

反過來,為了警惕那可能出現的3%,我要做的是什麼?是立刻從眼前的幻想中抽離出來,把注意力放在行動上面,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具備更多的資源和底氣,來面對那可能會出現的「3%」。

一旦你能夠恢復冷靜,理智地審視面前的問題,你也許就會暗自發笑:我之前怎麼那麼傻,會為這種毫無意義的念頭困擾那麼長時間?

不妨把這句咒語作為自己的一個「座右銘」。一旦你發現自己開始瞻前顧後,開始幻想一些尚未發生的事情,開始對未來感到憂心忡忡了……

那麼,請在內心深處,堅定地、清晰地對自己說:我所擔心的事情,絕大多數都不會發生。

這也許可以立刻幫你找回安全感,讓你更理性地看待問題。

02. 把視野拉遠,它對我來說還嚴重嗎?

大多數焦慮,之所以會對我們造成困擾,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我們採取了「特寫鏡頭」,去近距離地審視它。

大腦有一種叫作威脅識別的本能,這種本能能夠讓我們更快、更有效地識別出環境中可能對我們存在威脅的因素。它本來是好的,能夠讓我們在原始時代更容易避開危險生存下來。

但是在現代,這種本能的負面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威脅識別過於敏感的人 —— 我把它叫作「威脅敏感」—— 會下意識地放大一樣事物的威脅,讓我們看到更多危險的部分,忽視掉那些安全的、無害的部分,從而,使得我們高估一件事情對我們的風險和負面影響。

而如果恰巧,你手頭恰好沒有別的事情,注意力沒有「飽和」,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些威脅和風險,會占據你所有的視野和注意力,讓你感到整個生活都被威脅所包圍,從而陷入無助和沮喪之中。

但這種感受是真實的嗎?不是的。

你之所以會感到焦慮,原因只在於注意力和威脅敏感的雙重作用之下,把事物的風險因素放大、再放大,從而讓它看起來似乎離你很近、似乎高大得無法戰勝罷了。

就像你從特寫鏡頭往裡看,看到了一頭猛虎。但如果你把鏡頭拉遠,你可能會發現:這頭猛虎原來跟你還隔著十萬八千里,它壓根無法真正傷害到你,只是你先前被鏡頭所困住,看不到彼此間遙遠的距離而已。

因此,一個簡單有效的建議就是:如果你對眼前的事情感到焦慮,不妨退一步,把目光拉遠一點,從更長遠、更高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問題,把時間拉長到半年、一年、五年、甚至你的一生。

這個問題在一年的尺度里嚴重嗎?五年呢?十年呢?二十年呢?一生呢?

這個簡單的技巧,就叫作「心理距離」。你跟一件事情的心理距離越近,就越容易受它影響;反過來,你跟它的心理距離越遠,就越容易冷靜、客觀地處理它,擺脫情緒的干擾。

實際上,許多時候真正阻礙我們去解決問題的是什麼呢?不是問題本身有多麼複雜,而是我們對問題的恐懼。但一旦你把「心理距離」拉遠,你就會發現:這種恐懼壓根不存在,它只是你的錯覺而已。

它只是在我們漫長而充實的人生裡面,一朵並不起眼的小浪花,甚至可能連「曲折」都算不上。

記住:一旦你開始覺得自己的生活暗淡無光,覺得眼前充斥著無窮無盡的問題,不妨讓自己退一步,緩一緩,在心裡「把鏡頭拉遠」,問一問自己:這些問題真的值得害怕嗎?如果把時間拉長,它們還會顯得那麼嚴重嗎?

這可以幫你找回勇氣,讓你重新找到面對問題的自信。

03. 只有我自己才能主宰自己

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卻也常常被人忽略:

當我們感到焦慮、恐懼、擔憂、煩惱的時候,是誰在體驗這些感受?是我們自己。

那麼,這些感受的源頭是什麼呢?是誰產生了這些感受?是外部世界嗎?

不是的,也是我們自己。

換句話說,當我們產生種種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相當於是在做什麼呢?是在自己懲罰自己,自己折騰自己,自己消耗自己。

這有什麼意義嗎?沒有。

實際上,這背後的根源,還是一種「受害者心態」在作祟。我們把自己擺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從而心安理得地逃避責任 —— 逃避本來應該由我們自己背負的,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改變環境的責任,把它推卸到「外部環境」上。

這其實只是一種自欺欺人而已。整個流程下來,整個世界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問題依舊在那邊,唯一的不同是什麼呢?只有我們自己被自己傷害了。

因此,一個簡單的做法,就是告訴自己:我很強大,也很自信,我有能力解決眼前的問題,不需要感到害怕。只要我保持對自己的信念,就沒有什麼能真正傷害到我。

可能有人會覺得:說起來簡單,但我們怎麼能憑藉自己的力量,讓自己不去恐懼、不去擔憂、不去焦慮呢?這些負面情緒,本來就是大腦的「本能」,是跟理性相牴觸和排斥的。

但為什麼你會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呢?有一把槍指著你讓你感到害怕嗎?沒有。有一片深淵在你面前讓你感到恐懼嗎?沒有。情緒也好,理性也罷,它們都是你的一部分,都應當被你所主宰和控制。

在你的身體里,並不存在兩個分裂的人,在彼此指責、爭鬥;也並不存在另外一個聲音、另外一個力量,在拉扯你的後腿。一切其實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你選擇不相信,那麼就會被負面情緒困住;你選擇相信,那麼就會發現,這些聲音和情緒,其實都是自己的妄想,它們並不真實存在。

所以,請相信這一點:只有我自己才能主宰自己。我能夠控制自己的感受。只要我不想,就沒有什麼能夠傷害到我。

理解了這一點,你就會發現:從來都沒有什麼恐懼,有的,只是我們內心投射在外的假象罷了。

04. 我只需要往前推進一步就好

許多時候,困擾我們的是什麼呢?是「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我們很容易感到:自己的生活被許多問題纏住。它們千頭萬緒,想動手解決但又不知道從而入手。做一件事情,很容易被另一件事情分心;處理一個任務,往往又會牽扯到另一個任務。

就這樣,問題一個疊一個,形成一張密密麻麻的網,讓我們喘不過氣來,難以寸進。

這種情況下,對問題的分析和識別,會很容易耗盡我們的認知資源。隨之而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讓大腦持續感到「不堪重負」,從而陷入超負荷運轉的精疲力盡之中。

這就導致一個結果:面對的事情越多,越繁雜,我們反而越不想去動手。哪怕它們已經迫在眉睫了,也要把眼睛捂住,不去看它們。寧可做別的事情,寧可把注意力和時間耗費在一些非常次要的瑣事上,而把正經事不斷地往後拖延。

但這種拖延有意義嗎?沒有。問題不會因為拖延而解決,它只會越積越多,從而,使得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摧垮我們的精神,讓我們心力交瘁,感到生活變得一團糟。

面對這種情況,一句強有力的咒語就是:如果我把問題簡化、再簡化,簡化到最直接的程度,那麼它可以是什麼?

換言之,我不用管那麼複雜的問題,我只需要考慮一件事就好:如何把事情往前推進一步,讓它能夠有進展?

舉個例子:前陣子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跟我訴苦:老闆剛給他布置了個陌生的新項目,上一個任務出了點意外要彌補,而家裡最近又在搬家……各種事情全都擠在一起,讓他焦頭爛額,心情特別差,腦子也轉不動了,已經浪費了好幾天。

我告訴他:別想那麼多,你只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就好:在未來的一周內,哪一件事情是非做不可的?想清楚之後,專注去做這件事情就好,別的事情等它告一段落之後再說。

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思維方式:當你感到焦頭爛額、精疲力盡時,試著暫且放下所有的壓力,不要考慮太多,只需要去思考:

  • 如果我只能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是什麼?
  • 我希望這件事情能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然後,專注去做這件事情就好。

這樣,可以讓自己清晰地感到「自己正在向前推進」,從而獲取正反饋。同時,又能不被複雜的問題所困住,減輕大腦的負擔,輕裝上陣。

05. 我能夠從許多人處獲取支持

許多時候,我們習慣了獨自一人去面對問題和困難,而常常忽略了一點:

儘管許多事情的確只能自己去解決,但是,我們永遠不是孤身一人。來自同伴的支持,是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勇氣、力量和信念的。

這些同伴包括什麼呢?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同事,也可以是你的萍水之交 —— 比如:你在社團里認識的成員,一起參加活動的新朋友,線上交流的網友,乃至於有同樣困擾和問題的陌生人……這些,都可以成為你的支持力量。

他們可能無法給你實質性的幫助,但是,僅僅是跟他們交流,向他們傾訴,讓自己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聆聽我」,以及「這世界上有人跟我一樣」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鼓勵和安慰。

如果運氣好的話,你或許還能找到跟你有著相同困擾的人,可以一起打氣,互相扶持,互通信息,互相幫助……

所以,在高度原子化的今天,我強烈建議每位朋友,多邁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去嘗試接觸更多的人,嘗試加入和創造更多有歸屬感的群體。

無須刻意去「社交」,也無需帶著壓力去運營一段段關係,你要做的,是不斷拓展自己的可能性和接觸面,去吸引和聚集跟你同頻、能夠交流的朋友。不合適的,就慢慢分開;合適的,始終會留下。

重要的是,永遠不要關閉自己的世界,不要人為去限制自己的視野。

要記住:一個人的力量永遠不僅僅來自於他自己,也來自於他所有能接觸到的人。

結語

當然啦,這5條咒語,並不能幫你解決問題 —— 它們能做的,是讓你快速從焦慮和恐懼中恢復過來,重新出發上路,開始行動。

一切不能打倒我們的,都會使我們變得更強大。

把令你焦慮的事物變成養分,變成挑戰,變成經驗值,就沒有什麼能令你真正感到恐懼。

與大家共勉。

— THE END —

作者:Lachel,25萬關注的高效思維達人,知識管理專家,多家媒體專欄作家,36氪年度優秀作者。本文選自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灼見熱文

哈爾濱背後,真的有「高人」!

龍年「春晚」如果排成這樣,我斷言觀眾看完,會站起來鼓掌

網紅奶奶被罵半年後,百萬網友突然排隊道歉

95後抗癌博主去世,她的抗癌日記讓網友「一邊看一邊哭一邊笑」

董宇輝20則金句集錦,原來頂級文案的背後,就是讀書的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50efa1ee95234a0cb648361c1519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