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座連接冀魯兩省的大橋下,曾存在2個村莊,為何現在已經消失

2023-11-22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在這座連接冀魯兩省的大橋下,曾存在2個村莊,為何現在已經消失

河北省館陶縣城東部就是河北、山東兩省的省界——衛運河,因此是一個典型的「省界縣城」。在縣城的東南角,有一座連接到山東省冠縣東古城鎮的「七一」大橋。在這座大橋上,106、309兩條國道交匯通過,在我國國道交通網絡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七一」大橋下空曠的田地

今天的七一大橋下只是河道和農田,在衛運河兩岸的河堤內,顯得有些空曠,使本來緊緊相鄰的兩省,卻讓人感覺到一種距離感。這座長975.08米的大橋,其西端約有200米跨越衛運河西側岸坡及主河道,而東側700多米長的橋樑之下,則是大片的農田,在衛星圖上看顯得蒼翠欲滴、生機盎然。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這片農田裡,曾經存在著2個村莊。

民國時期繪製的地圖,可見南館陶與孝子村、太平街

另外一幅地圖上的這一帶

這兩個村莊名為孝子村和太平街,孝子村在西、太平街在東,兩村在一起稱為東館陶,和衛運河西岸的南館陶一起,夾河而立,中間有橋樑連接,因此也被認為是南館陶鎮的一部分,這一帶的總人口在民國時期有510戶(其中,南館陶鎮339戶、太平街91戶、孝子村80戶),而那時的縣城北館陶城關的人口也就是580戶(其中東關219戶、南關133戶、西關123戶、北關105戶)。

《館陶鄉土志》中對南館陶及孝子村、太平街位置的記載

民國《館陶縣誌》中有關縣城和南館陶人口的記載

清朝和民國時期,南館陶和孝子村、太平街之間因有連接南北的衛河和溝通東西的大路,成為遠近聞名的水陸碼頭和商業重鎮。

民國版《館陶縣誌》記載:

本境迨清季交通便利、輪軌四達,舶來之品日新月異、而歲不同。本邑僻在西偏,而衛河縱貫,商船無阻,近復汽車通行,津濟各貨剋期輸入境內,糖茶絲織諸品、衣帽鞋襪等物行銷全境、不脛而走。

其商業繁榮程度可見一斑。

民國老地圖中顯示南館陶與東館陶之間有橋樑連接

南館陶與孝子村之間的橋樑,是1915年由時任湖北督軍的王占元捐洋1.5萬元,四鄉募捐洋數千元,用18隻木船建成的浮橋。1949年7月初,在原址改建為木排柱墩貝雷式鋼樑橋,始稱「七一」大橋。1963年8月,大橋被洪水沖毀,經搶修建為鋼纜吊橋。1964年9月至1965年7月間,在原橋以北修建了鋼筋混凝土T梁式橋,共16孔,長296.01米。

按照「一定要根治海河」的總體要求和規劃,1972年冬開始了對漳衛河第二次治理,在這次治理中,要求奮戰5個冬春,開展包括整治河道、加固堤防、裁彎順直、重建和改建橋閘涵以及揚水站等工程。

1970年左右的衛星圖,此時七一大橋沒有接長,兩村還未搬遷

「七一」大橋以及東館陶的孝子村和太平街2個村莊,在這次治理中也受到了影響:1973年,山東省「根治海河」指揮部決定將衛運河東側大堤外移,東館陶村整體遷出堤外,由山東省聊城地區根治海河指揮部建築物領導小組組織對「七一」大橋進行加長,加長部分橋面凈寬與主橋同,長度為638.369米。1974年3月開工,同年7月1日竣工通車,「七一」大橋此時共有62孔,總長946.8米。

「七一」大橋老照片,此片可能是全國首次披露

由於1963年冀魯兩省重新調整劃分省界時以衛運河為界,河流東側的東館陶已屬山東省,在搬遷時只能遷往山東境內,這樣一來,原本和南館陶為一體的村莊,卻一下子搬到了1公里他省境內,雖然距離仍不算遠,但由於分屬兩省,在人們的感覺上卻已遙遠。同時,由於衛運河斷航,曾經跨越衛河兩岸、商鋪林立的水陸碼頭已不見了蹤影。老的「七一」大橋也在2013年被北側新橋所取代,2014年8月被拆除。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21adac9a5b5eaef0131dfd1c13217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