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種表演形式,是中國戲曲的起源,以冀南一縣長為主角?

2023-11-21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古代的一種表演形式,是中國戲曲的起源,以冀南一縣長為主角?

「參軍戲」是中國戲劇最早的一種表現形式,其來歷據史書記載,其來歷均與「館陶令」有關。

「館陶」為地名,即今天的河北省館陶縣;「令」則為職務,一縣的最高首長,在大縣稱「令」,小縣稱「長」,據《後漢書》記載:萬戶以上為令,萬戶以下為長。既然是「館陶令」,說明在史書記載之時,館陶是萬戶以上的大縣。

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的館陶縣

關於「參軍戲」記載的出處有兩個,分別是編修於唐朝文宗乾寧年間的《樂府雜錄》和編修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的《太平御覽》。

在《樂府雜錄·俳優》中記載:

開元中,黃幡綽、張野狐弄參軍(始自後漢館陶令石耽。耽有贓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樂,即令衣白夾衫,命優伶戲弄辱之,經年乃放。後為參軍。)

《大運河時空》小編註:括號中的內容為《樂府雜錄·俳優》中記載中對「弄參軍」一詞的註解,因唐朝著書時尚未有標點符號,故無法與主體內容區分開。本文按照今人習慣加上括號。

《樂府雜錄·俳優》中關於「館陶令」的記載

而《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九·樂部七》則是引用的《趙書》記載:

石勒參軍周延,為館陶令,斷官絹數百匹,下獄,以八議宥之。後每大會,使俳優著介幘黃絹單衣,優問:「汝為何官,在我輩中?」曰:「我本為館陶令,斗數單衣,曰政坐取,是故入汝輩中。」以為笑。

《太平御覽》中關於「館陶令」的記載

東漢和帝時期為88年至106年,而石勒為後趙皇帝,後趙存世時間在319年至351年,兩個記載相差了200多年,那麼究竟哪個記載才是正確的呢?

其實看兩篇記載,除了朝代和人物不同之外,內容基本上差不多,都是館陶令某某犯了貪污罪後,被皇帝寬恕,經常在召集宴會時,命令這位原館陶令穿上平民衣服,由唱戲的優伶來提問、戲弄,使其難堪。從這一點看,「參軍戲」的起源由「館陶令」而來是無疑的。

今天,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戲劇等藝術作品,其創作的過程,絕大多數都需要有一個可以借鑑、參照的原型,然後經過藝術加工,再進行演出,這樣才是一個演出劇目出現的完整過程。

對兩個記載細細品讀,會發現《樂府雜錄》記載的館陶令石耽的經歷就是原型,而《太平御覽》中記載的後趙周延一事則是這齣戲在編排好之後的演出現場。

石勒所建的後趙政權

在這兩段記載中,需要注意一個字,就是「為」字。「為」字除了有「是」的意思之外,還有「充當」「做」「被」等意。只要梳理清這個「為」字的用法,對這兩個記載矛盾和迷惑之處就迎刃而解了。

先來看「為」字在「館陶令」上的用法。《樂府雜錄》說「館陶令石耽」,《太平御覽》說「周延,為館陶令」。顯然石耽是館陶令無疑了,但是在語言表述上,後者比前者多了一個「為」字,並沒有像前者那樣說「館陶令周延」,因此「周延,為館陶令」很可能不是說周延是館陶令,可能這個「為」字在這裡是「做」的意思,和「館陶令」連在一起,此時應該是創作了《館陶令》這個作品。

再來看「為」字在「參軍」上的用法。《樂府雜錄》說「……後為參軍」,《太平御覽》說「石勒參軍」。顯然與上述誰是館陶令的表述方式恰巧相反,石勒參軍周延肯定是「參軍」這個職務了。而對石耽一段文字的表述最後的「參軍」前又有個「為」字,結合上述用括號區別開主體與註解的原文,顯然這個「為」字應該是「被」的意思,而此處的「參軍」應該是指的「參軍戲」,是指石耽一事被當作參軍戲的素材,而非石耽後來當了參軍。

這件事情從頭開始說,就是東漢「館陶令石耽」因貪污而被在多次宴會上當作「反面典型」嘲笑,被200多年後的石勒參軍周延當作素材和原型,編排了《館陶令》一齣戲,還原了「石耽」被嘲笑的場景,用來警示、教育官員,這就是「為館陶令」中的「為」字和「館陶令」的本意,而非周延是館陶的縣令。後來隨著這齣《館陶令》的戲劇傳播,這齣戲以及本名後來漸漸失傳了,但是由「參軍」周延編排戲曲演出這種方式卻被人記住,並留傳了下來,還被冠以「參軍戲」這個名字,成為了中國戲曲的鼻祖。

另外,從「參軍」這個官名也可以看出上述分析的合理性:

「參軍」是官名,是中國古代諸王及將帥的幕僚。東漢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義,所謂參謀軍事,簡稱「參軍」。晉以後軍府和王國始置為官員,到隋唐兼為郡官。

參軍出現於東漢末,「館陶令石耽」可能尚未出現,因此說他「後為參軍」,也是和史實不符的。參軍一職主要是作為幕僚參謀軍事,後趙的周延編排《館陶令》一齣戲,教育、警示官員也是他的職責所在。

因此,這兩個記載都是正確的,但就是各人對未加標點的文章進行不同的斷句,理解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結論。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88068131bc3031ae7e8139f49cec4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