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用自己親身經歷證明,封閉的生態要比開源生態更容易獲得商業成功。現如今,蘋果市值已經是谷歌(alphabet)市值的兩倍左右,雖然直觀看上去這兩倍之數並不大,但差距卻是足足1.5萬億美元,相當於兩個特斯拉。
正因為封閉生態能夠創造巨大商業成功,在現實利益驅動下,谷歌放棄開源立場,走向封閉,是一件很有可能發生(或已經在發生)的事情,而首當其衝走向封閉的,便是谷歌一手打造的安卓作業系統。
在商業利益面前,任何當初所做的承諾,都會變成一紙空文,現如今的谷歌早已違背自己當初不做手機的誓言。在推出Pixel手機之後,谷歌對安卓的控制力度越來越強,開始呈現出越來越封閉的發展苗頭。
關鍵是這種封閉,也確實讓谷歌嘗到了甜頭。目前在北美,谷歌Pixel已成為前五的手機品牌,是今年Q1北美市場中,唯二還能保持增長的手機品牌,同比增長高達20%,也是今年以來,北美增速最快的手機品牌。
另外,谷歌Pixel已經成為今年五月日本市場最暢銷的安卓手機品牌,短短一月內,谷歌Pixel的日本安卓手機市場市占率就飆升至33.8%。
哪怕是放在全球市場,今年Q1,谷歌Pixel手機增幅也達到了113%。
當然,如果只是同樣的安卓手機,諸如三星、小米、vivo這類第三方安卓手機品牌也沒有必要感到威脅,但真正值得擔憂的是,谷歌是否會利用自己在安卓系統上說一不二的行業地位,偏袒、照顧自家的pixel。
5月初,谷歌I/O開發者大會召開,會上公布了新版安卓14。
雖然安卓14依然向全行業開源,但有細心的朋友發現,安卓14有幾個新功能是旗下Pixel手機獨占,其他品牌安卓手機無法使用的,比如說基於生成式AI的簡訊消息AI編寫功能Magic Compose、AI個性化壁紙功能cinematic wallpaper。
從這一刻起,安卓系統分為了:專為Pixel打造的安卓系統和面向其他智慧型手機的安卓系統。
很多人開始意識到,如果這樣的分化持續下去,為了更多的商業利益,那種公平的開源精神可能會被谷歌拋棄,轉而擁抱封閉,為自家「親兒子」Pixel手機推出功能更強的安卓系統。
除了照顧自家Pixel手機之外,谷歌安卓正在走向封閉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安卓系統的碎片化。
根據網上數據顯示,已經過去一年時間,安卓13系統在安卓生態的占比仍不到15%,兩年前的安卓11是目前用戶最多的安卓系統,但占比也只有區區23.1%。
相比之下,全球有81%的iPhone已經升級到了最新iOS16。
新系統升級率相差如此之大,驅使很多安卓用戶流失,被迫轉向iPhone陣營。
在2024財年Q1的財報會上,蘋果公布2022年年底,蘋果激活設備總量突破20億部,比上年增加2億部。對這個數據變化,蘋果CEO庫克解釋稱:有大量安卓手機用戶轉投蘋果iPhone陣營。
眾所周知,2022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萎縮明顯,同比下滑了11%,但蘋果卻逆勢增長了1.5%,這樣的成績還是在去年第四季度,iPhone14 Pro、iPhone14 Pro Max兩款高端機型產能受限的情況下誕生的,可見有多少安卓手機用戶轉化成為iPhone用戶。
根據CIRP的報告,在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美國市場新增的iPhone用戶中,有多達15%的消費者,此前是安卓用戶。
之所以會有大量安卓用戶轉化為iPhone,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而其中非常重要一點就是:安卓系統的碎片化,導致第三方廠商對新系統推送的支持力度不強。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蘋果發布新iOS系統後,正式版iOS會在9月份某一天,一口氣推送給所有iPhone(能夠支持的),無論新款、老款;但安卓不一樣,谷歌發布新版安卓系統後,其他廠商要花數月時間適配,新機型最快也要在10月份才能獲得正式版推送,老機型用戶則更慘,新系統更新可能會一口氣被推遲到次年。
這樣的差距使得安卓系統愈發碎片化,直接導致谷歌束手束腳,沒辦法像蘋果那樣穩步發展、優化軟體新功能,總會有大量老機型、老系統拖谷歌后腿,久而久之,安卓生態的綜合體驗就被iOS遠遠甩在了後面。
從2020年開始,安卓系統的全球占比開始走下坡路,目前全球份額已經下滑至60%左右。作為標誌性事件,從去年第二季度開始,蘋果的美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市占率超過了50%,iPhone首次超過安卓,登頂美國第一。
更重要的是,有分析師認為,蘋果iPhone在美國的發展歷程很可能在其他已開發國家重演,安卓終將會在iPhone強勢的用戶體驗、產品生態下敗退,最終失去已開發國家市場的優勢地位。
很顯然,正是為了避免安卓碎片化影響安卓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谷歌有必要、也必須推出自有手機品牌來增加安卓系統的市場話語權、構建完美的安卓生態。
毫無疑問,Pixel將會是谷歌未來安卓系統發展的主要依仗,而那些「並不怎麼聽話」的其他第三方手機品牌,將被谷歌一點點邊緣化。
更何況,如今谷歌正在讓AI技術與安卓系統深度融合,像是谷歌最新大模型Palm2就具備部署在手機上的能力,另外再加上谷歌自己的Tensor晶片,對谷歌來說,把自家Pixel發展成另一個iPhone,這不是更香嗎?
如果谷歌為安卓選擇了封閉發展路線,谷歌自己就可以成為繼蘋果之後,第二個同時具備「自研硬體、自有軟體、自建網際網路服務」三者合而為一的智慧型手機廠商,有著很高的競爭優勢和增長潛力。
但是,這對已經身患「安卓依賴症」的國產手機們,卻不是一件好事。
很多人會覺得這是「杞人憂天」,認為谷歌的開源精神會一往無前持續下去。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華為的例子就活生生的擺在那裡。
2011年,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心懷焦慮,不知道如何把華為發展的更好,於是遠渡重洋,前往日本拜訪稻盛和夫,尋求破局之道。
誰料,稻盛和夫僅一句話就點撥了任正非,他提醒任正非:企業必須擁有自己的技術,否則一旦受到制裁,企業就會衰敗。當年稻盛和夫創辦的企業,就在美日半導體貿易戰中遭到打壓,曾經的切膚之痛,讓稻盛和夫深有體會,認識到自主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
可能是受到稻盛和夫的影響,網傳次年,華為便開始在內部規劃自研作業系統。
其實在制裁伊始,華為並不願意放棄谷歌GMS和安卓作業系統,連任正非本人自己都在媒體採訪表態,如果可以的話,華為願意繼續使用安卓,但結果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根本不是華為願意就能解決的。
為了打壓華為,美國無所不用其極,華為最終無法使用谷歌GMS,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停止與華為之間除了開源的一切合作,如此嚴峻情況下,華為在2019年8月發布了鴻蒙作業系統,次年,鴻蒙OS2.0發布之後,華為手機也從安卓升級到了鴻蒙系統。
關鍵時刻,是華為自研作業系統站了出來,挽救危局。
近幾年,中國科技產業遭受的境遇就已證明,所謂的開源精神並非如烏托邦般美好,以利相交,註定利盡則散。
對安卓的依賴,雖然能夠減少國內開發智慧型手機的成本,但它也形成了國內手機對安卓系統的依賴。
如何擺脫對安卓系統的依賴,將成為事關國產手機未來發展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