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大表姐新片終於來了。
這個夏天,淡出銀幕許久的大表姐,整出了個狠活。
不僅獨挑大樑,首次主演好萊塢R級喜劇;
更是放飛自我,尺度全開,再度全果出鏡。
久違的又騷又純情,三俗無底線的好萊塢愛情喜劇。
聊聊這部期待已久的暑期檔隱藏王炸牌——
「不要見怪」
No Hard Feelings
2023.6.23 美國
這片港台譯名更貼切:
調教你處男(港) / 珍愛硬起來(台)
調教你處男
故事發生在紐約郊外的海濱小鎮。
主人公麥迪(詹妮弗·勞倫斯),小鎮土生土長的居民。
32歲,還在打零工,靠網約車司機和調酒師的工作維持生計。
提起麥迪,她可是小鎮公認的「浪女」。
生活自由奔放,感情放蕩不羈。
向來是只有跑友沒有男友,只講X愛不講情愛。
提上褲子不認人的習慣,欠下了一屁股風流債。
當然,麥迪總不能一直浪蕩下去。
她因為從母親手中繼承房產,而欠下巨額房產稅。
汽車也被作為抵押收回,丟掉了賴以為生的工作。
走投無路之際,她無意中看到一則廣告。
僱主是一對土豪夫婦,他們有個19歲的兒子珀西。
珀西心地善良,極其聰明,即將進入名牌大學。
然而,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死宅,自閉社恐,不擅交際。
僱主以別克為懸賞,想要僱傭熟女幫助珀西「開~苞」,讓他變得他開朗合群。
為了保住房車,麥迪不得不接下這份工作。
以軟硬兼施的手段,開啟「老司機調教小處男」計劃——
起初,她嘗試過又撩又欲的御姐模式。
身穿低胸弔帶包臀裙,臉掛慾火焚身痴女笑,大開黃腔,天雷勾引地火。
誰承想。
純情處男哪見過這個陣仗,還以為是女流氓仙人跳。
後來,麥迪又試過性感火辣的色誘手段。
深夜邀請珀西回家,不由分說跳起了貼身熱舞,爬到身上動手動腳。
誰承想。
社恐宅男看後不解風情,還以為是成人才藝展示。
麥迪很快意識到,給珀西破處,並沒有她想像中那麼簡單:
本該是精蟲上腦的19歲男孩,竟然既沒色心,也沒色膽。
她就好比是蜘蛛精色誘唐三藏,潘小花碰上謝耳朵……
十八般開車手藝,找不到用武之地。
名詞翻譯:unfuckable
既然沒法走腎,只好先行走心。
為了給珀西破處,麥迪不得不策劃了一場「下海」行動……
污力大尺度
曾幾何時,好萊塢流行過一大批R級喜劇——
《宿醉》《伴娘》《美國派》《泰迪熊》《獨裁者》……
這些片子,以「耍賤與尺度齊飛,葷段共屎尿一色」著稱。
總是以最三俗最叛逆的大尺度,傳遞最純情最保守的價值觀。
然而,隨著好萊塢政治正確橫行,當今社會文化越來越「敏感」。
這類無法避免冒犯的電影逐漸沒落,成為一代影迷的時代眼淚。
《不要見怪》最大看點,
顯然在於它是這樣一部,久違的好萊塢R級喜劇。
片中,少不了污力滔天的笑點和百無禁忌的尺度。
比如說,狗狗救助站的諧音梗
比如說,一秒真男人的冥場面
當然,不論片方還是影迷,最津津樂道的一場戲莫過於「大表姐沙灘打人」。
片中,麥迪約珀西裸泳,熊孩子聞聲而來,揚言要偷走岸邊的衣服。
麥迪見狀,二話不說就走上了沙灘,赤身裸體地暴揍了一頓熊孩子。
這場戲,想必給不少觀眾看得目瞪口呆。
不僅在於大表姐在《紅雀》之後,再一次沒用替身,全果出鏡。
更在於好萊塢以往的裸戲,或是為了賣弄女性性感,或是展現女性羞恥;
而這場戲既不性感,也不羞恥,純粹是「老娘不穿衣服也要暴揍混蛋」的自信果敢。
擺脫情色和剝削,另類的反凝視,把尺度玩得相當高級。
當然,儘管《不要見怪》披著R級喜劇的外殼,內核還是友情向的共同成長。
麥迪調教珀西過程,了解到少年成長的煩惱,也看到了父輩給自己的束縛。
一番鬧劇過後,兩人並沒有任由謊言加劇彼此的痛苦;
反而,超越友情的關愛,治癒了彼此原生家庭的傷痕。
演員間的化學反應,消弭了「姐狗戀」可能令人反感的不倫情慾,展現出溫柔堅韌的純愛友誼。
歡笑之餘,稍微還有一點小感動。
除此之外,《不要見怪》看點還包括笑料中見縫插針的小諷刺。
電影諷刺了美國階級矛盾。
麥迪滑旱冰鞋前往僱主家,位於山頂上的豪宅面試。
僱主高高在上,熱情地邀請來訪的客人,卻沒有一絲幫手的意思;
麥迪只好扭曲著身子,尷尬而又不懈地從底層攀爬樓梯。
台階上下的荒誕對比,仿佛美國貧富階級的真實寫照。
電影諷刺了Z世代的年輕人、
麥迪為了尋找珀西,闖入了一場高中畢業生派對。
她發現派對上的年輕人,不是舉著手機拍抖音,就是捧著手機刷微博。
哪怕一言不合吵起來,下意識也是拿出手機po到網上:家人們誰懂啊……
她闖進每一間臥室,發現沒有年輕人在做愛做的事;
反而一男兩女三人行,躺在床上全神貫注地玩手機。
面對此情此景,她不由得發出一道天問:
總的來說,《不要見怪》缺點不少:
劇情簡單俗套,攝影平淡無奇,剪輯並不連貫,煽情略微過度……
不過,作為久違的尺度全開R級喜劇,
尤其是大表姐又撩又慾望,尺度全開的回歸之作,還是值得一看。
大表姐的回歸路
聊到大表姐,熟悉她的影迷,總忍不住感慨一句「可惜了」。
很多人可能都忘了,大表姐曾經有多紅——
2010年,20歲的大表姐憑《冬天的骨頭》,獲得奧斯卡提名。
兩年後,她憑《烏雲背後的幸福線》,成為史上首位90後奧斯卡影后。
逐夢好萊塢的起點,可謂「開掛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之後幾年,大表姐依然勢頭不減。
藝術片履歷光鮮,商業片也混得風生水起。
前有票房巨鱷《飢餓遊戲》系列,後有漫威IP《X戰警》系列。
文藝商業兩手都要抓,好萊塢難得撐得起演技、扛得住票房的一線女主。
更難得的是,大表姐不僅有演技派的作品,還有偶像派的人氣。
紅毯走秀,她華麗麗地撲街,在端莊優雅女星中脫穎而出。
綜藝採訪,她傻乎乎地發癲,隨時切換行走的表情包形態。
銀幕之外,主打的就是一個真性情、沒架子的美國傻大姐人設。
國內更不用說了。
或許有人仍不知道,詹妮弗·勞倫斯為什麼被稱為「大表姐」?
民間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貼吧有人吹牛「詹妮弗·勞倫斯是自己的大表姐」,久而久之,這個段子就傳出了圈。
另一種,是某品牌有一款「勞倫斯」系列手錶,她的外號從「(手)表姐」誤傳成了「大表姐」。
不管怎麼說,超高的人氣,令她在國內收穫了一眾擁躉。
只可惜,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
2017年,隨著大表姐的靠山韋恩斯坦倒台,她的資源和人氣一落千丈。
民間爭議聲四起。
她三番五次地頻繁出洋相,開始被質疑是心機女、拗人設。
緊接著,她年輕時脫口而出的傻叉言論、冒犯同行的黑歷史和第三者插足的緋聞也陸續被扒出,引來指責不斷。
一時之間,從人見人愛的美國甜心,淪落為人見人嫌的廢物點心。
再加上,那段時間大表姐主演的《太空旅客》《母親!》《紅雀》《X戰警:黑鳳凰》接連撲街。
從奧斯卡影后,墮落到金酸梅常客,冠上了「票房毒藥」之名。
風評被害,口碑塌房,同時趕上結婚生子,逐漸淡出了影壇。
這兩年,大表姐嘗試回歸好萊塢,帶來了兩部風格迥異的作品。
一部是網飛出品,全明星無厘頭賀歲喜劇《不要抬頭》。
2500萬美元的頂薪片酬,重回好萊塢一線女星行列。
一部是親自擔任製片人,頒獎季獨立電影《橋之彼端》。
挑戰女性創傷題材小成本文藝片,回歸演技派行列。
PS:小李的片酬是3000萬美元
這個夏天,大表姐又帶來了這部R級喜劇《不要見怪》。
拓展角色尺度的可能性,證明不減當年的票房號召力。
一連三部電影,一步一個腳印。
觀眾看到了大表姐的「瓶頸期」,也看到了她「廣口瓶」般的作品。
33歲,正處於女演員當打之年的大表姐,似乎已經做好準備重回主流視野。
未來,大表姐究竟會口碑逆襲、重回巔峰;還是翻紅失敗,再度跌落。
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