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20年前一舉飛天,實現破圈開局「第一椅」,如今他怎樣了?

2023-12-05     富書

原標題:楊利偉20年前一舉飛天,實現破圈開局「第一椅」,如今他怎樣了?

作者:子曰(富書作者)

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耳熟能詳,如今,這個古人的浪漫正在逐步成為現實,每當人們論及飛天,一個名字總會湧上心頭——楊利偉。

追溯至2003年,我國策劃了神舟五號首次載人進入外太空的壯舉。這項具有重大意義的任務需要一位既在技術上過硬,又在心理上最為穩定的太空人。

在嚴苛的選拔過程中,楊利偉脫穎而出,乘坐神舟五號飛船成功進入太空。作為中國的第一位太空人,他成為億萬國民心中的英雄。

時光荏苒,轉眼20載。在今年10月31日的清晨,神舟16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圓滿完成太空任務,健康狀況良好。

令人振奮的是,楊利偉親自迎接這支太空隊伍,並為他們送上最誠摯的祝福。這一場景不禁勾起了人們對他航天征程的記憶。

只是,20年以來,自楊利偉初次踏上太空之旅後,再未有機會迎來新的探險。

外界普遍認為,這麼長時間的休息是因為首次飛行對他的身體造成了一些傷害。

究竟,真相如何呢?

尋常家庭飛出了航天夢

1965年6月21日,楊利偉誕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他的父親楊德元和母親魏桂蘭在鎮上的一所中學任教。

與大家印象中不同,小時候的楊利偉是個文弱、內向的孩子,曾經因為外面放鞭炮嚇得躲到桌子底下。

然而,父親可不願意兒子這樣膽小,於是每逢周末或假期,都帶著他去爬山、游泳、欣賞大海,培養他冒險和運動的興趣。

在這些戶外活動中,楊利偉最喜歡溜冰和游泳,自身卓越的平衡能力,讓小楊利偉找到了自信,他逐漸變得既有勇氣行動,又很會保護自己。

兒時,一場露天電影的《鐵道游擊隊》和路過的火車激發了小楊利偉嚮往遠方的夢想,當時,他渴望長大成為一名火車司機

然而,少年時期,當他第一次作為學生代表參觀海軍機場時,夢想迎來了巨大的轉變。他仰望飛行員和飛機,看到那朵朵降落傘,心中涌動著一個願望:

希望有一天,他能夠像自由的海鷗一樣,翱翔在蔚藍的天空中。

1983年6月,高中三年級的楊利偉看到了一個機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在招飛新兵,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在嚴格選拔、考察、體檢和面試後,年僅18歲的楊利偉成功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學院。

在學院,他的學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其中體能訓練強度更被譽為全院的標杆。

1987年,楊利偉獲得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大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他成為一名強擊機飛行員,是全師訓練的佼佼者。

然而,1992年,部隊精簡整編,他所在的空軍師被解散。此時專業飛行員在民航市場上極為搶手,高薪隨時可得。

儘管機會擺在面前,楊利偉卻堅定地向組織表示,他決心繼續服役。1993年初,他調往川航空軍某團,那裡的環境在全軍都以艱苦著稱。

雖說都是飛行員,但殲擊機的要求卻是全新的,楊利偉等於重新接受了一次培訓。

歷經兩年多,他完成了殲擊機的基礎課程,掌握了最全面的技能。到1996年,他總共安全飛行了1350小時,成為一名優秀的「全天候」殲擊機飛行員。

楊利偉的雄心並不止於此。

當他得知中國計劃選拔航天員時,心中的火焰迅速升騰。這不正是他一生的夢想嗎?成為一名太空人,飛向宇宙。

懷著堅定的信念,他申請參加航天員選拔,這也是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

1995年8月,隨著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的正式成立,楊利偉在各項測試中都表現出色。最終,他與其他13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同成為了中國第一代航天員。

人體極限下的魔鬼訓練

從航天夢的萌芽到真正的航天員,這一過程充滿了無法想像的曲折與艱辛。

首先,面對的是航天科學的龐大理論體系,一本入門的《載人航天工程基礎》就有著600頁的厚度。

這對於十年以上飛行經驗的老兵來說,並非易事,他們已經習慣了長期的戶外訓練和飛行,而重新拾起這些書本對於每個人都是一場挑戰。

從第一門課開始,楊利偉整整4年的時間,每天晚上12點前都沒有休息,全身心沉浸在課本的世界。

功夫不負有心人,基礎理論結業考核,楊利偉以93分的成績在同期的戰友中名列第一

闖過航天基礎理論的難關,接下來還有生理極限的體能訓練和航天模擬環境的考驗。

這可謂是真正的「魔鬼式訓練」。

楊利偉回憶道:「我們要離開地球引力進入太空,必須承受火箭將我們推入軌道的加速度。

在地面訓練時,我們使用離心機模擬,經歷8個G的加速度訓練。

每次進行這種訓練,臉部都會因此變形,眼淚不受控制地流下,你根本無法掌控。」

日常生活中,我們對這個G力的感知微乎其微。

民航飛機拉升向上時,我們感受到大約0.2-0.5G力的牽拉感,而達到8G意味著8個自身體重施壓在身體之上。

知乎上有個10年前美國空軍兵在7.5G過載下的演示視頻,那位專業的飛行員先是面部極度變形,50秒時發生幻覺,出現了瞬時昏迷。

這只是短短不到一分鐘,而航天員必須在整整8個G的過載下,更長時間進行一系列極端操作。

楊利偉曾提到:「在操作時,我們手中會握著一個報警器。這有何用呢?如果你真的承受不住了,只需按下這個報警器,實驗將會立即終止。

令人驚訝的是,自1998年航天員大隊成立以來,20多年來,我國沒有一個航天員按下過這個報警器。」

更難能可貴的是,楊利偉以超強的穩定心理控制,可以做到過載訓練之後,心跳仍穩定在每分鐘70次。

這樣的「魔鬼式訓練」還有很多:

連續旋轉,下體負壓(使用特定裝置在下體周圍形成的負壓環境。可用於失重條件下減少體液頭向轉移、減輕心血管失調並鍛鍊提高立位耐力),剝奪睡眠,以及在狹小幽閉環境中進行的高負荷工作……

訓練中,他們需要學習野外生存技能,分辨有毒蛇,了解80多種植物,找出哪些是可以食用的。

在訓練周期里,很多人幾天都無法正常進食。

正是這樣的「魔鬼式訓練」,塑造了楊利偉這位航天英雄

驚心動魄的太空之旅

2003年10月5日9時,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勇敢升空,開啟了一次生命的探索之旅。

很多人或許並不清楚,當時國際航空形勢處在低谷,先有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航時,7名太空人犧牲;隨後,巴西火箭發射衛星時,因平台爆炸,20多人喪生。

為了此次飛行,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到了極致,但意外仍然發生了。

在飛船發射的上升階段,火箭與飛船產生低頻共振,讓楊利偉感受到「瀕臨死亡」的恐懼:

「仿佛周圍充斥著敲鑼打鼓的聲音,震動得令人無法承受。那一瞬間,感覺自己既無法施展力量,又有種即將離開的感覺。」

短短的26秒仿佛漫長的一生,五臟六腑仿佛碎裂,他做好了迎接死亡的準備。

幸運的是,26秒後,飛船穩定下來

楊利偉用非凡的意志力挺過了這場洶湧的26秒,成功通過了低頻共振的考驗。

進入太空後的一段平靜時光後,楊利偉突然聽到一聲悶響,仿佛「敲門聲」。起先以為是錯覺,但不久後,「敲門聲」再次響起,四面八方,晝夜不斷,毫無規律,仿佛有人在敲擊飛船的船體。

楊利偉的心一直為此緊繃著,直到在返航時才稍稍鬆了口氣。

可當火箭脫離逃逸塔後,發動機與箭體發生共振,楊利偉的身體承受巨大的壓力,耳麥也發生了位移。

值得慶幸的是,耳麥只劃破了楊利偉的嘴角,要是劃到脖頸,後果將不堪設想。

不負眾望,神舟五號勝利返航

這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對於中國航天的發展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的提升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楊利偉完美的飛行,引發舉國沸騰,他成為了全國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當天,趕回北京航天城時已是晚上,楊利偉給教員們分別打了電話,彙報自己在太空的具體情況,那時,電視里全是他的新聞和身影,他視如平常。

有位老教員不禁感慨:「難得啊,能在巨大榮耀前,保持平常心態,正是優秀航天員應該具備的素質。」

是的,面對榮譽,楊利偉從未居功自傲,他專心訓練,一如既往,泰然置之

58歲時刻準備飛天

2003年11月,祖國報以英雄最高褒獎,授予楊利偉「航天功勳獎章」和「航天英雄」證書。2014年9月,國際授予這位貢獻突出的航天員列昂諾夫獎。

無論是那次首航,還是日常的研究工作,他的傑出表現,都讓世界對中國和中國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在他的推動下,神舟六號進行了180多項改進,解決了對航天員構成致命危險的「8Hz振動」問題。

對於「太空敲門」的疑慮,楊利偉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與國內外專家交流研究,2013年,專家們確定了原因:這是飛船自身微小變形所產生的異響。

這一歷時10年的嚴謹探尋與驗證,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航天材料的研發與升級

最近的神州17號發射備選名單中,58歲的楊利偉仍然憑藉出色的綜合成績躋身前列。

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中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在360度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的電動轉椅上,他依然輕鬆自如;

穿著笨重的航天服,他在水下熟練地模擬失重狀態下的各種太空操作……

事實上,20年來,楊利偉的各項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在神舟六號航天員選拔時,楊利偉的綜合成績仍然位居第一。

只是,考慮到國家載人航天發射時間間隔較大,任務密度較低,他選擇主動退出,為其他隊員留下了機會。

不僅如此,從神舟12號到神舟15號,他都以前三名的成績進入備選航天員名單。

楊利偉心懷再次踏上太空的夢想,特別是作為中國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航天員成長的見證人,他渴望前往空間站這個航天員心中的夢想之地。

因此,楊利偉依然堅持訓練,時刻準備著接受祖國的安排,再次征服星辰大海。

飛天榮譽背後的家庭深情

在追逐美好航天夢想的背後,隱藏著說不完的辛酸。其中,除了堅守對祖國的責任,還蘊含著一份深情的家庭厚意。

1990年,已經當了老師的張玉梅,被楊利偉的母親一眼相中,兩人通過相親,初見傾心,當年年底就喜結良緣。

而由於工作需要,楊利偉輾轉多地,張玉梅為了陪伴丈夫,辭去了心愛的工作。

從西北無垠的荒漠到西南連綿的大山,張玉梅面對著各種惡劣環境,卻從未抱怨。在她看來,只要和丈夫在一起,一切苦累都值得。

91年,兩人迎來了可愛的女兒,她喜歡黏在楊利偉身邊,喃喃著要爸爸給自己摘星星。對於女兒的這個夢想,鮮有時間陪伴的楊利偉將之深深烙印在心裡。

沒想到,女兒兩歲時在病魔的糾纏下不幸離世。夫妻二人承受了有生以來最沉重的打擊,整個世界似乎在那一刻失去了色彩。

擦乾妻子的淚水後,楊利偉毅然回到工作崗位,將悲傷化為力量,更加高強度地履行訓練任務。

3年後,夫妻倆迎來了第二個孩子:一個活潑的男孩兒。他們渴望孩子健康成長,為他取名「寧康」。

1998年,楊利偉成為首批航天員後,張玉梅隨之調入北京從事檔案資料管理工作。可因楊利偉是封閉式訓練,兩人雖說都在航天城,也只能做「周末夫妻」。

而世事難料,當兒子5歲之時,張玉梅罹患了嚴重的腎病。為了照顧好孩子,又不讓丈夫分心,她悄悄隱瞞了病情,默默忍受了大半年。

直到出現尿血的症狀,張玉梅才匆匆趕去醫院。然而,第二天,楊利偉將前往吉林進行飛行訓練,這個機會是無法重來的。

那個晚上,他在妻子的病床前守了整整一夜。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輕描淡寫地安慰他可以安心去訓練。

在接下來的一年多里,妻子每個月都有10天在醫院裡度過。每次,楊利偉都會提前辦好醫療手續,把妻子送到醫院,然後匆匆趕回航天城,繼續他的訓練。

正是妻子一直以來的理解與付出,讓楊利偉更為專注地投身於航天事業

英雄凱旋之時,楊利偉對於各種榮譽淡然處之,而最令他自己激動的是:當他走下飛機將等候許久的妻子攬在懷中,又把兒子抱在胸前的那一刻。

在談及最為感謝的人時,楊利偉提及妻子楊玉梅,說道:「航天英雄這份榮譽,是兩個人的榮譽。」

如今的楊利偉扮演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中流砥柱,身擔副總設計師之職。

他還是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際空間站中國代表。

艱巨的訓練任務之外,楊利偉策劃、領導並組織了我國第二批航天員選拔的論證和技術準備等工作。

同時,他更為中國航天員的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尤為驚喜的是,楊利偉的文章《太空一日》被收錄至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書:

「這一刻,我已經忘記了訓練的時候是要怎樣去控制自己。我衝到舷窗旁去俯瞰外面,看人類賴以生存了一萬多年的美麗家園。

『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

『我感受到了作為中國人的無比驕傲和自豪。』」

不由得想起網友的一句感慨:「小時候其實不懂,長大後才真正明白為什麼楊利偉是英雄。」

夢想成就了英雄,而這位英雄,正將夢想的火炬代代傳遞

作者簡介:子曰,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第4本書已出版,圖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9bf0e19a66c6d1168ef97e63926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