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優米去同事家串門,同事女兒歡歡4歲了,起初兩個小傢伙一見如故,玩的很開心;然而好景不長,歡歡覺得和比她小的優米玩太沒意思,就開始找媽媽要手機看動畫片,同事以陪優米玩為由拒絕了。沒想到,這竟然讓歡歡崩潰大哭,一切目光所及的東西,杯子、水果、積木、書等等也都被摔在了地上。事後同事發來微信說「歡歡現在脾氣真的很差,每次不順心就奔潰大哭,輕則摔東西,重則拿頭撞牆,我們最怕的就是她發脾氣」
生活中有很多像歡歡這樣的孩子很多,他們自我意識強,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不達目的不罷休;自尊心強,受不了打擊,稍有不順心就會做出出格的反應,從而是出現了「行為偏差」。
為什麼孩子會有行為偏差?
行為偏差又稱越軌行為或偏離行為,是指孩子在成長道路上出現的一些不符合常規的行為。孩子的問題80%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行為偏差也不例外,如果孩子出現行為偏差,家長可以看看一下幾條是否中招?
首先,太多干預,讓孩子缺少主見。
父母總害怕孩子不能面對困難和挫折,很多家長都希望能夠提前為孩子排雷。所以對孩子干預太多,時間一長就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主思考、自理能力。
記得東方「神童」魏永康嗎?不滿2歲就被人稱為 「神童」,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然而,傳奇在他20歲那年戛然而止。20歲他被學校勸退了,原因竟然是生活不能自理,從小學到大學,魏永康的生活一直是母親一手包辦。當魏永康脫離母親的照顧後,生活開始「失控」:熱了不知道脫衣服,冷了不知道加衣服;房間不打掃,屋子裡臭烘烘的,襪子髒衣服到處亂扔;不記得參加考試和撰寫畢業論文,最終被學校勸退。
其次,太多滿足,讓孩子不知約束。
現在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孩子的需求大部分都會被滿足。尤其現在高強度的生活節奏,讓年輕人很難有大塊的時間去關愛和陪伴孩子,愧疚之心讓他們選擇通過加倍的物質獎勵去彌補。
最近熱播的《少年派》中小琪的媽媽,由於工作繁忙,平時對女兒的關心很少,在物質方面極大滿足,這讓小琪自私、善妒。即使面對自己最好的閨蜜,也因和自己喜歡的男生走的太近就孤立她。
這些在家裡什麼都能輕易得到的孩子,記憶里就沒有答不成的願望,一切對他們來說太容易,只要大鬧一場就好了。心理學家發現:童年時期,被過度滿足的孩子,將來更大機率對生活、工作、和周圍的人提出各式各樣的需求,她們不會考慮約束自己。
最後,太多期望,讓孩子難以承受。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眾多家長的期望,但過高的期望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孩子面對父母的高期望,往往會產生「我不夠努力」,「我不行」的心理暗示,這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
著名作家三毛曾在《一生的戰役》里寫給父親,「我一生最大的遺憾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父親看後也深情回應「深受感動,深為身邊有你這樣的小草而驕傲。」,三毛淚流滿面,「這句話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你今天親口說出來,才抹殺了我在這個家庭永遠抹不掉的自卑與心虛。」父親從沒想過,由於對女兒的高期望,竟給她帶來這麼大傷害。
生活中,到底哪些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產生行為偏差?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有兩種效應,需要家長警惕,分別是:保護和縱容效應、行為與報酬效應。
1,保護和縱容效應,是指家長在教育過程中過度的保護或縱容,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引導,從而造成孩子潛意識認為某些錯誤的行為是應該的。
小區里有個叫玲玲的小朋友,兩歲了,仍然走路不穩,可急壞了家長。其實大家都知道,玲玲走路差的原因:一歲時,玲玲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搖搖晃晃學走路,由於重心和平衡掌握不好,經常摔跤,身上也難免有些磕磕碰碰,玲玲媽太過心疼,就每次都不放手讓孩子單獨走路。時間一長,玲玲只有在母親的攙扶下才敢大步走路。
心理學家提示,7歲之前的孩子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年齡階段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過度保護和縱容都會讓孩子產生不必要的行為偏差。
2,行為與報酬效應,是指父母對孩子一些不恰當的行為,以提供報酬的形式來糾正,這會強化孩子的行為偏差。
爸爸:「丁丁,麻煩你去洗碗」
丁丁:「 我現在不想洗」
爸爸:「這次輪到你洗了」
丁丁:「 我今天晚上不想洗」
爸爸:「把碗洗好我就給你10塊錢」
丁丁:「 給我20我就去洗」
爸爸的這種行為不是獎勵,而是在賄賂一個偷懶的孩子,這種「獎勵」會讓孩子與父母唱反調,是對偏差行為的一種鼓勵。通過這件事丁丁會得到一下三種錯誤經驗:
1,要堅持負面的行為;
2,偷懶是對的;
3,可以和爸爸討價還價。
這件事中孩子並沒有錯,是父親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當爸爸說出「這次輪到你洗了」時,就應該放下手中活,看著孩子,嚴肅地告訴他,這是他應該承擔的責任,必須現在去洗,而不是用錢去鼓勵他。所以你看,孩子的偏差行為其實都是被父母鼓勵出來的。
那麼,該如何糾正孩子的偏差行為呢?
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家長可以巧用「削弱法則」和「注意法則」引導孩子。
第一,「削弱法則」,前面我們說了,很多孩子的偏差行為都是被獎勵出來的。既然是被獎勵出來的,那麼只要家長在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放棄不合時宜地獎勵不就解決問題了?還真是這樣,這就是我們說的「削弱法則」,削弱對孩子錯誤行為的鼓勵。
《超級育兒師》中有一集,一個名叫強強的小男孩,只要父母不順他意,就會大哭大鬧,還會用手抓自己的臉,經常把臉抓出血來。節目錄製時,由於一輛玩具車找不到,強強又開始滿地打滾,抓自己的臉,看孩子這樣,媽媽王靜非常心疼,過去緊緊的摟著孩子,深怕孩子對自己造成二次傷害。
育兒師藍海卻看出了這其中的問題,她告訴媽媽,「因為強強知道,他每次哭鬧帶來的都是父母對他物條件的滿足,所以媽媽每次一靠近他就會反應更激烈」。當強強再次發脾氣時,蘭海拉著媽媽坐在沙發上,靜靜的開著孩子哭鬧,沒有生氣、責罵,就靜靜的看著,奇蹟般強強傷害自己的動作慢慢停了下來,最後發泄完心中的不滿,竟然停止了哭泣,媽媽王靜說這在以前根本是不可能出現的。
很多父母「孩子一哭鬧就滿足」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很容易誤以為想要得到東西,哭鬧是最有效的方法。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堅決不能妥協,而是堅定和善的告訴孩子,你現在的做法讓媽媽很不舒服,這是不對的。當然在使用「削弱法則」時,可能會產生一種「削弱增強現象」。所謂「削弱增強」是指短期內偏差行為可能會惡化,就像上面提到的強強,起初發現媽媽只是靜靜地坐著不管他時,爆發了一輪哭鬧反抗。如果此時父母不能頂住壓力,孩子削弱增強現象就會越明顯,數次反覆很可能讓孩子更難妥協。所以,在孩子第一次削弱增強時,父母就要堅持到底。
第二,「注意法則」:很多孩子產生偏差行為其實是對父母的一種抗議,主要目的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心理學將父母的反應分為三種:積極注意、消極注意、毫不注意。
積極注意,是指重視孩子的積極行為,忽略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一個孩子養成了扔東西的習慣,當孩子出現扔東西行為時,家長不要理睬他,而一旦出現好的行為,比如撿起扔在地上的東西,家長就及時誇讚,「寶寶會從地上撿東西了,真棒」,逐漸孩子就會發現有壞行為時沒人理他,而有好行為時大家都能注意他,慢慢地壞行為就會越來越少。
消極注意,是指看到孩子不良行為,就開始指責。面對孩子扔東西,這類父母會說「你怎麼這麼不乖呢?又扔東西!」
毫不注意,也可以成為漠視。就像前文提到的佳佳媽媽,孩子產生了不良的打人行為,但父母卻選擇漠視,然後繼續低頭耍手機。這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的行為是被默許,導致孩子大機率再犯不良行為。
總的來說,消極注意和毫不注意,會讓孩子感覺缺少關愛。如果碰到孩子外哭鬧不止,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你現在的做法讓媽媽很難堪,雖然媽媽很愛你,但你的做法讓媽媽決定先不理你,如果你現在可以停止哭泣,媽媽會很以你為榮。當然如果孩子還是哭鬧不止,那就帶他去一個人少的地方,讓他發泄。情緒得到釋放後,孩子自然就不哭了。
育兒路上有很多的小怪獸,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打,共同成長需要長時間磨合。只有了解了孩子行為偏差背後的故事,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孩子出現行為偏差並不可怕,只要家長懂得科學引導,這種偏差就會成為成長路上的一個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