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餅子(富書專欄作者)
《往裡走,安頓自己》里有這樣一句話:
「總感覺自己活得很累,累就累在無法安頓自己的心。」
是啊,在這個嘈雜的世界,我們總是被外界各種各樣的事物干擾和影響,心累成了我們很多人的通病。
如何內向安頓自己,也就變得尤為重要。
《人民日報》推薦最有力量的9件事,願你能摒棄外界的干擾,讓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
不焦慮
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是在被比較著長大的。
有了比較,就有了心理上的落差。
不安於現狀,又沒有能力去改變時,於是,「焦慮」就產生了。
電影《你好布拉德》里,47歲的布拉德就是一個特別愛比較的人。
睡不著時,他滿腦子想的都是那些過得比他好的大學同學。
有的成了好萊塢大片的導演,過著瘋狂而頹廢的生活;
有的有了自己的對沖基金,富得流油;
有的40歲就提前退休,悠閒而又自在;
有的在白宮上班,寫了不少暢銷書……
實際上他過得並不差,在非盈利機構工作,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和一個即將上大學的兒子。
然而,在和同學的對比下,他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失敗者,以至於最後患上了焦慮症。
這個時代,競爭太激烈,焦慮幾乎無處不在。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被它牽著鼻子走,要像《認知覺醒》里說的那樣:想辦法看清背後的機理並設法改變。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環境、看清自己的實力,克制那些能力無法匹配的慾望,然後靜下心來去做自己當下應該做的事情。
專注當下,把事情做好了,相信焦慮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
不苛求
一位登山運動員,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中,大家都覺得他一定可以登頂。
然而,在6400米的高度時,他漸感體力不支,跟隊友打個招呼,就悠然下山去了。
事後有人為他惋惜:為什麼不再堅持一下,再攀點高度,就可以跨過6500米的登山死亡線。
他回答得很乾脆:「不,我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點,我一點也不遺憾。」
而另外一位名叫漢森的登山員就沒那麼幸運了。
1994年攀登珠峰時,因為天氣原因,他沒能登頂。
1996年,他決定再試一下,發誓一定要登頂,最後,他成功了,但下山的途中,他失去了生命。
其實,在登頂的前一天,他的身體狀況就已經很不好了。
很多時候,我們總為了證明自己,不斷苛求自己。
卻忘了,人是有極限的,一味地苛求,只是徒增痛苦罷了。
有些人,有些事,盡力了就好,就像豐子愷說的:
「追趕不上的不追,不屬於自己的不要,挽留不住的不留,生活哪有那麼複雜。」
得與失,成與敗,聚與散,本就是人生的常態。
越期待一個好的結果,就越容易被結局所傷。
倒不如,順其自然。
如果得不到陽光的沐浴,就去享受風雨的洗禮;如果聞不到鮮花的芬芳,就去感受泥土的清香。
相信,進有進的歡喜,退亦有退的從容,順其自然,自在心安。
不慌亂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慌亂對於我們來說再正常不過。
但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很難清晰地思考,更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
只有保持內心不慌亂,我們才能隨機應變,更好地解決問題。
電影《中國機長》里,川航3U8633執行航班任務時,在萬米高空突遇駕駛艙風擋玻璃爆裂脫落、座艙失壓的極端罕見險情。
生死關頭,機長劉傳建始終保持鎮定,憑藉著過硬的專業能力,精準地操控飛機,實現完美迫降。
有網友說,如果機長換成別人,結果可能是個悲劇。
雖然劉傳建沒有把乘客準時送到拉薩,但他的沉著應對,把大家安全地帶回了人間,創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蹟。
正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其實就在於遇事能不能沉得住氣、穩得住節奏。
我們這一生都在現場直播,誰都無法預料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但只要心態不垮,沉著不慌,不管發生什麼,都一定會有轉機。
慢下來
在這個凡事都要「快」的時代里,我們每天都行色匆匆。
吃飯變快了、讀書變快了,就連談戀愛都是快餐式的。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我們努力前行,不是為了儘快到達終點,而是要在終點到來前,成就自己。」
所以,一切都急不得,慢,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金庸先生的「慢」是出了名的,說話慢,走路也慢。
八十多歲時,他曾這樣形容自己:
「我的性子很慢,不著急,做什麼都是徐徐緩緩的,最後也都做好了,樂觀豁達養天年。」
就如他筆下的江湖一樣,那些大俠,也總是打一會兒,歇一會兒,或吃飯,或談情說愛。
慢下來,並不等於悠閒懶散不作為,也不是拖延時間。
而是為了在生活中找到平衡,讓大腦有時間去思考,讓身體有時間去放鬆。
比如,我們可以從「慢食」開始,精心地準備每一頓飯,然後坐下來慢慢品嘗;
也可以從「慢運動」開始,工作之餘,到戶外散散步、做做瑜伽、跳跳舞等。
當我們養成「慢」的習慣,體會到「慢」的好處時,或許,你就會發現:原來,生活如此美好。
少內耗
很多時候,拖垮我們的不是繁重的工作,也不是瑣碎的生活,而是無窮無盡的內耗。
什麼是內耗?
內耗是一種內在的消耗,因為外在壓力或是內在矛盾,不斷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的一種心理狀態。
從根本上講,就是一種不自信。
心理諮詢師若杉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段時間,她的一個朋友熱衷於創業,每天都在尋找各種項目。
一會兒想開親子培訓機構,一會想做咖啡館,考察來,考察去,最後都放棄了。
因為他發現不管選擇哪個領域,都已經有人做得足夠好了。
他覺得自己肯定做不好,既然做不好,又何必開始呢。
俗話說得好,天下之事,總是困於想,而破於行。
行動,無疑是治癒內耗最好的良藥。
行動起來,大腦就不會因為「做」與「不做」而糾結。
當你離目標越來越近時,成功的信心也會一點一點地累積起來。
信心的建立就是打敗內耗的關鍵。
所以,我們需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難。
一旦認定目標,就不要左顧右盼,只要全力以赴,一切都會變得簡單。
會放鬆
籃球運動員克萊·湯普森有個愛好,就是每場比賽前在更衣室翹著腳看報紙,有時候是《灣區時報》,有時候是《水星報》。
因為看報紙會讓他感到輕鬆、減壓,可以讓他在即將到來的比賽中更加專注。
有人說,這個世界,沒有什麼事情是你放鬆下來干不好的。
你越放鬆,你內在的力量就越強大;
反之,如果你緊張,你的呼吸會不平穩,你的心跳會加速,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把事情做好。
心理學家也表示,當我們緊繃的時候,我們的潛意識、我們的身體就會傳遞一個消息,現在不安全,逃跑、戰鬥就成了我們的第一需求。
而人只有在放鬆的狀態下,才能更好地緩解緊張和積蓄力量。
就像是工匠師傅在創作弓時,從不會把弓弦繃得緊緊的,因為弓弦只有放鬆了才能在拉弓時為弓箭積蓄最大的力量。
在這個壓力無處不在的內卷時代,我們不能總繃著一根弦生活。
可以試著培養自己的愛好,適時釋放自己的壓力,讓身心得以放鬆。
如此,面對挑戰時,我們才能以最好的狀態去迎接。
能取捨
一頭非常飢餓的毛驢外出覓食,發現兩堆離得很近的草料。
東邊是一大堆乾草料,西邊是一小堆新鮮的嫩草。
毛驢很高興,跑到大堆的乾草料前剛要吃時,突然想到,西邊的那堆草料那麼新鮮,肯定更好吃。
於是,它就跑到了嫩草堆前。
剛要吃,它又想到,這堆草雖然很嫩,可如果別的驢子把那一大堆乾草料吃光的話,自己就要餓肚子了!
就這樣,它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猶猶豫豫,來來回回。
結果,這只可憐的毛驢,竟然餓死在了草堆旁。
這就是有名的毛驢效應,不懂取捨,最後反而害死了自己。
有人說:「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學問。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有領悟的人,捨不得。」
人生的智慧,莫過於取捨之道。
不懂取捨的人,錯過太陽之後,也終會錯過星星。
生活從來都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想有所獲得,必先有所捨棄。
就像在象棋比賽中,為了最後的勝利,常常會用到一個戰術——「棄車保帥」。
百年人生,不過是取與舍的不斷重複。
世事兩難全,能在取捨之間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便是最好的人生。
勤變通
這個世界,從來都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一切都烙著「變」的印記。
環境在變、市場在變、政策在變,如果墨守成規,只能故步自封,遲早會被時代的洪流所湮沒。
敢於變通、勤於變通,人生才會有新的出路。
看過這樣一則報道。
一位叫李元二的阿姨,在菜市場賣菜,疫情期間,生意特別難做。
頭疼之際,她發現自家孩子因工作忙碌,很少在家做飯,經常點外賣。
於是,她就利用自己早前在食堂工作過、懂得食材搭配的經驗,在自家的賣菜攤上開創了「一周菜單」服務。
顧客到現場點單,她把菜洗好切好,並附贈烹飪技巧,顧客直接拿回去炒就行了。
後來,她又看到很多年輕人想減肥,於是,在搭配食材時,她還會給這些人多搭配一些蔬菜。
也正是因為她能滿足各類人的需要,所以每天到她這裡買菜的顧客絡繹不絕,生意異常火爆。
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懂得變通,也就等於擁有了生存立世之本。
遇到問題時,不要被固有的思維模式所束縛,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相信,換個角度,就能撥雲見日。
懂拒絕
不知道生活中,你是不是也這樣?
面對別人的請求,常常會因為礙於情面或者擔心得罪人,不好意思說「不」。
為此,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因為缺乏拒絕的勇氣,無形之中就變成了別人的應聲蟲。
著名畫家齊白石成名之後,前來求畫的朋友絡繹不絕。
一開始,齊白石不好意思拒絕,只好一一應承下來。
為了滿足朋友的要求,齊白石不得不加班加點作畫,結果,累壞了身體,還因此生了一場大病。
病好之後,他覺得自己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了,於是在客廳掛出了這樣一張啟事:
「賣畫不論交情,君子有恥辱,請照潤格出錢,花卉加蟲鳥,每一隻加十元,藤蘿加蜜蜂,每隻二十元;已出門之畫,回頭補蟲,不應;已出門之畫,回頭加題,不應。」
如此一來,朋友都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的生活也變得輕鬆多了。
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定要珍視自己的付出。
不要讓不值得的人、無關緊要的事來消耗自己。
搭建自己的心理邊界,多為自己考慮,尊重個人感受,不能接受的,就大膽地說「不」。
永遠記得,人生不是用來討好別人的,而是活出真正的自己。
寫在最後:
有人說:
「人生最值得的活法,莫過於向內求,拋開外界的紛擾,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人生短短几十載,每一分每一秒都彌足珍貴。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學會內向安頓自己,找到內心的力量,不憂不懼。
不管經歷什麼,都可以向陽而生,持續成長,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作者簡介:餅子,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筆墨紙硯,柴米油鹽,一手文字,一手生活,第4本書即將出版,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小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