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暗藏的8個思維,讀完夠用一輩子

2023-12-18     富書

原標題:《道德經》中暗藏的8個思維,讀完夠用一輩子

作者:汀蘭(富書作者)

林語堂曾說:「看過《道徳經》的人第一個反應,便是大笑;然後是自我嘲笑;最後才醒悟這才是最實用的教訓。」

《道德經》雖然篇幅短,卻包含了許多做人做事的哲理。

但想要將其中的道理融會貫通,就需要我們反覆讀、反覆悟。

久而久之,我們會慢慢發現:它不再是虛無縹緲的人生道理,而是做人做事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指南。

當我們遇到無法走出的困境時,不妨讀讀書中的8個思維,也許會讓你受益一生。

對立統一思維,遇事不喜不悲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福」與「禍」是相對立的,但有福才有禍、福禍可轉化。

福中孕育著禍,禍中潛藏著福。

這便是「對立統一」思維,萬事萬物皆可轉換。

有個人的馬跑丟了,人們都去安慰他,他卻說:「也許是福呢?」

過了一段時間,那跑丟的馬回來了,還帶回好多馬。人們都來祝賀他,他說:「也許是禍呢?」

沒過多久,他的兒子騎馬時,摔下馬,腿斷了。這時,他又說:「也許是好事呢?」

沒想到,一年後,國家戰亂,需徵兵,上了戰場的男兒都死了,只有他的兒子腿瘸,沒上戰場,活了下來。

這就是著名的「塞翁失馬」。

大學者馬寅初曾說:「順時淡然,逆時坦然。」

人活一世,總有禍福,但那只是一時,沒必要太過在乎。

面對禍福,我們應不驕不躁,不受外物影響,永遠保持平常心。

不爭思維,方能無往不利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其相爭。」

這告訴我們:不爭,天下反而沒有能與之相爭的了。

這種「不爭思維」,能避免雙方爭奪、兩敗俱傷的局面。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隻河蚌在岸邊開口取暖,一隻鷸落在它旁邊咬它,河蚌立刻合起蚌,夾住了鷸的嘴。

鷸說:「如果一直不下雨,你就等著干 死。」河蚌也對鷸說:「如果你一直取不出嘴,你就等著餓死。」

兩個誰都不肯認輸,這時經過的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

這就是「鷸蚌相爭」,互相傷害,雙方都不得利。

有些人認為只有爭,才能得到想要的,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總有爭不過之時。

倒不如學會不爭,遠離愛爭之人,專注提升自己,積蓄實力。

學會不爭,方能無往不利。

逆向思維,困難化繁為簡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社會越是強調道德,越說明缺少道德,人們越不講道德。

同樣,人越強調什麼,反而越說明缺少什麼,逆著想,就能明白人的真實意圖,從而解決問題。

逆向思維」抓住本質,快速脫困。

羅振宇講過一個故事:有一位富商,有兩個兒子,在他臨終前,需要決定由哪個兒子繼承遺產。

於是,他給兩個兒子出了一道題:兩個人騎馬比賽,誰的馬更慢到達終點,家產就給誰。

大兒子聽完,還在想各種辦法賴著不走,但小兒子聽完,立刻騎上大兒子的馬就向終點飛奔而去,而他自己的馬還在起點。

想贏得比賽,可以讓自己的馬更慢,可這樣比賽就沒有盡頭了。

但用逆向思維思考,也可以讓對方的馬更快,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芒格曾說:「逆向思維能夠看透事物的內核,從而幫我們解決許多困難的問題。」

真正聰明的人,遇到問題時,會試著反過來思考,找到問題的根源,一切就會迎刃而解。

利他思維,才能利己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是最具有利他思維的事物,它養育萬物,而不與萬物爭。

社交中,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到的好處並不長久。

相反,只求「利他」,不求回報,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這便是「利他思維」。

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夜晚,一對老夫妻來到賓館住宿,可賓館沒有空房間了。

前台人員不忍心兩位老人在寒冷深夜奔波,便說:「還有一間小房間,如果你們願意,可以住一晚。」

兩位老人感激不盡,到了第二天退房時,老人要付房費,前台說:「沒事,那個房間是我的宿舍,你們休息好就行。」

夫妻倆很感激,後來,前天便忘了此事,沒想到,有一天他收到一家大酒店的聘用書。

原來那對夫妻是富翁,他們為報答前台,便買下一家酒店讓其管理。

稻盛和夫曾說:「以利他心待人,能使人產生成就感和幸福感,最終好處都是自己的。」

凡事都有輪迴,利他就是利己,損他早晚損己。

所以,常懷利他心,福報才有可能降臨。

戰勝自己思維,才能擁抱新生

「勝人者只有力,自勝者才強。」

戰勝他人只能證明力氣大,戰勝自己才是真本事。

保持這種「戰勝自己思維」,我們便能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曾經的運動員桑蘭,年輕時因一次意外導致高位截癱。

花樣年華瞬間結束,桑蘭無法接受,她整日躺在床上,不願出門見人,以淚洗面,甚至想通過節食,結束生命。

可家人不允許,看著痛苦的父母,她一下醒悟:「難道殘疾的自己就活不好了?」

從此,她每日鍛鍊,增強體質,同時堅持看書閱讀、練習發音、繞口令,提高認知和語言表達能力。

後來,她毛遂自薦,成為一名體操運動員和體育節目主持人。

在人生的征途中,能打敗我們只有我們自己。

生活中,人人都會遇到坎坷,能否度過,取決於是否能戰勝自己的弱點。

要想人生一路順遂,遠離苦難,就要勇於戰勝自己,擁抱全新的自我。

守正出奇思維,學會在經驗中創新

「以正理國,以奇帶兵,以無事取天下。」

治國要遵循正道,用兵要關注奇謀,治理天下要不多打擾百姓。

這便是「守正出奇思維」,遵守經驗固然重要,但也要懂得適度地打破規則,微小創新。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家酒店老闆想要換個新式電梯,他請來許多優秀的建築師,討論如何改建。

經過研究,建築師們提出,要想改建,酒店必須停業半年。

老闆覺得停業損失太大,想讓建築師們找其他辦法,但這些建築師一再強調,別無他法。

這時,旁邊負責打掃的清潔工聽到了,便站出來說:「為什麼不在房子外裝電梯?」

老闆聽後直呼:「好主意!」

建築師們聽完,羞愧地低下了頭。

做事按常規操作是必須,但不能一味固守常規,關鍵時刻靈活變通,反而出奇制勝。

有句話說:「在人生的道路上,堅持正道且不斷探索,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普通人成功的辦法無他,唯有在正道上出奇,在經驗中創新。

重視「無」思維,才能與日俱進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可以帶來便利,「無」才真的有用。

有房子不行,房空才能住人;有杯子沒用,杯空才能裝水;有腦袋不夠,心態歸零才能進步。

重視「無」思維,放下自己,才能疊代。

有位學者向老禪師請教,卻一直不停地說著自己的觀點。

老禪師默默倒茶,可茶水都要滿了,老禪師卻還是不停。

學者著急地說:「停、停、停,再倒,就流出來了!」

老禪師不慌不忙地說:「你就如同盛滿水的杯子,裝滿了自己的成見和看法,讓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重視「無」,不是讓人放棄過往的知識和經驗,而是放下過去所得的成就與失敗。

不糾纏,不執念,海納百川,開放心態,才能更新認知,再創佳績。

記住蘇格拉底的那句:「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守柔貴雌思維,學會以柔處事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過於剛強會趨於死亡,柔軟才能充滿生機。

再強大的人也有極限,不顧極限,強出頭,只能自討苦吃;再柔軟的人也有韌性,以弱勝強,再艱難,也能絕處逢生。

這便是《道德經》講的「守柔貴雌思維」。

電視劇《知否》中的主人公明蘭,自小聰明,但母親一直告訴她要低調行事,不可出風頭。

因為她是庶出,而且不受父親疼愛,後來母親去世,她唯一的依仗不在了。為了自保,她開始以弱示人,以柔處事,從不跟姐姐爭搶,總是一副「呆呆」的樣子。

如此她才沒有招來嫉妒、傷害,平安長大,最終成為家中最出息的女兒。

古語有云:「智者善屈尊,愚人強伸頭。」

明知不可為還強為是愚笨,適時韜光養晦才是聰明。

表面看來柔弱不堪一擊,但它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強大。

所以做人要學會以柔克剛,以柔處事。

魯迅曾說:「不讀《道德經》,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宇宙真諦。」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問題層出不窮,壓力劇增,令人窒息。

《道德經》就像一位世外高人,為我們撥開人生迷霧,撫平內心不忿,消除焦慮情緒。

讀懂它,能讓我們少走彎路,生活更美好。

願您學會大智慧,識人識己,掌握人生。

作者簡介:汀蘭,富書作者,擅長觀點、人物稿,一枚愛閱讀愛碼字的90後,希望能用文字給你們帶來力量,一個人‬要想成功,第4本書已出版,圖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b25f52f5b4d44b80d4b928b4f3e52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