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別來無恙》暴露家庭扎心真相:邊界清晰的父母,是孩子的奢侈品

2023-12-30     富書

原標題:《故鄉,別來無恙》暴露家庭扎心真相:邊界清晰的父母,是孩子的奢侈品

作者:安然(富書專欄作者)

在前不久的熱播劇《故鄉,別來無恙》中,張沛父母對她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干預,真實再現了萬千家庭的縮影,引發了無數網友的共鳴。

張沛小時候,媽媽經常闖入她的房間,翻看她的日記和相冊。

當她多次表達「這是我的隱私」,媽媽卻不以為然地說:「小娃娃哪有隱私?」

高中時不喜歡被保送濟大的專業,因而放棄了保送機會,卻被父母懷疑早戀。

多年後,張沛因朋友離世深感世事無常,回到成都陪伴父母。

同處一個屋檐下,父母充滿控制欲的愛依然如影隨形。

父母不經允許拆她的快遞,看到美容儀以為是成人用品,不留情面地指責她。

不僅隨意進出女兒的房間,甚至在她上廁所時,媽媽也毫不迴避地闖入。

因為操心她的婚事,媽媽把她的信息掛上相親角,還自作主張地撮合她跟謝陽。

父母總認為一家人就要親密無間,完全沒有考慮過,女兒也需要獨立的空間和邊界。

正因為如此,張沛遠離他們,留在北京打拚。

父母明明是關心,卻招來孩子的「仇視」。

當父母沒有分寸感地進入孩子的生活,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他們,是親子關係最大的殺手。

父母頻繁「越界」,是孩子最沉重的精神枷鎖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父母控制欲太強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帖子發出後,引起了上百萬人的關注,網友紛紛在評論區留言:

「我今年26歲,孩子1歲9個月,母親還會監視我看多久手機、吃多少飯,休息日會不會賴床,一旦違背她的意願就是狂風暴雨地打壓,感覺十分壓抑。」

「我媽控制欲極強,吃的穿的不合她意就一直說,不聽她的,就會各種攻擊貶低。你反駁她,她又鬧又吼還說你是白眼狼,然後自己哭。我真的快瘋了,受不了……」

「我現在很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不開朗,沒主見,還被他們說年紀輕輕一點朝氣都沒有。22歲,被人追都覺得自己不配,沒幾天我就提分手了。」

真是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那噴涌而出的壓抑和痛苦,父母一再越界,無異於給孩子帶上最沉重的精神枷鎖,讓他們只想逃離。

而另一個女孩的經歷更是讓人心酸不已。

浙江紹興,一家三口走進了一家鞋店,女孩再三挑選,看中了一雙鞋子,價格200元。

誰知父母看了,覺得價格太貴,不同意買,並告訴女兒,鞋子買幾十元的就好。

女孩委屈地央求,但父母仍然不為所動。

女孩情緒激動地喊:「我的腳就這麼廉價嗎?你們錢不是很多嗎?我的錢都存你們那裡了。」

父親不但沒有開解女孩,反而冷漠地說:「你能不能正常點?」隨後徑直離開。

女孩的心態就在那一瞬間徹底崩潰了,用力地砸手裡的東西,雙手拚命揪扯自己的頭髮,跪地痛哭。

後來她失望地走出店鋪,靠在商場的欄杆上,嘴裡反覆念著:「我就是想買一雙好一點的鞋,為什麼對我這麼殘忍?」

好心疼視頻中的女孩,28歲的年華,早應該獨立自主,而她連買一雙鞋,都不能做主。

明明是辛勤付出獲得的收入,卻被父母管束著,不能自由支配。

她的崩潰痛哭,並不僅僅因為不能買鞋,而是父母一直牢牢掌控著本該屬於自己的人生。

正如心理學家李雪所說:「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將在那裡體會到痛苦。」

那種被管束、被控制而又無能為力的感覺,真會讓人窒息到無法呼吸。

而長期在父母控制下成長的孩子,沒有自我、喪失自信,終其一生,可能都無法走出自卑的陰霾。

父母的邊界感,決定了孩子的幸福感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里的李尖尖,幼年喪母,卻全然沒有情感缺失,如同一個小太陽,溫暖照耀著身邊人。

尖尖的考試向來穩居倒數第二,一次考了倒數第三,她就歡快地蹦起來,為自己的進步加油鼓氣。

尖尖率真明朗、大大咧咧,爸爸提起她,全是滿滿的寵溺與歡喜:「我們家尖尖,不隨我,也不隨她媽,她是莫名其妙的樂觀。」

她喜歡畫畫,爸爸就尊重她的興趣,給她報班。

並沒有因為高中學業壓力大,說服她放棄。

尖尖參加木雕比賽獲獎,爸爸立馬在店門口拉起「慶祝尖尖得獎,全場八折」的橫幅。

她儘管成績墊底,卻從不自卑,後來選擇學習藝術,爸爸一直都是她堅實的後盾。

畢業之後,她和學姐合開了工作室,收入不太穩定。

鄰居阿姨熱心腸地勸說李爸爸,讓尖尖考個公務員,李爸爸只是笑笑,從沒幹涉過。

有這樣一個神仙爸爸,真是太幸福了。

他對孩子的愛,不是過度關心,替她做決定,而是邊界清晰,讓她有選擇的自由。

他總是一如既往地尊重孩子,尊重她的天性,尊重她的追求,沒有被分數裹挾,沒有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專屬品。

他的支持,給予女兒強大的精神力量,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評價,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在爸爸的用心呵護下,尖尖也成長為一個樂觀幸福的女孩。

父母邊界清晰,是在需要孩子去面對、承擔的時候,不越界主動背負。

這樣的親子關係,既有親密感,又有健康的界限,孩子也能體會到滿滿的幸福感。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有邊界感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負累,不是控制,而是邊界清晰,表達關懷卻不突破界限。

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

1、得體退出孩子的生活

親子作家尹建莉曾說:「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孩子終將長大,父母不可能永遠陪伴,總要學會放手。

熱心網友外出吃早餐時拍下了這樣一幕:

鄰桌男孩十歲左右,一直拿著平板電腦玩遊戲。

外婆顧不上自己吃,端著面碗一口一口地喂男孩吃,不忘用紙巾擦掉他嘴邊的湯汁。

男孩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全程盯著電腦,還不時地嫌麵條太燙。

媽媽貼心地找店家要來勺子,喂男孩喝湯。

全家人上陣齊喂食的場景,的確有些不可思議。

男孩的年齡完全具備生活自理能力,卻還要老人喂飯,自己絲毫不覺難為情。

或許他已經習慣了家人的包辦,但這種溺愛和保護會慣壞了孩子。

當父母事無巨細,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頭頂,他們永遠學不會獨立。

唯有退出孩子的生活,讓他們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才能真正地成長。

2、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講述了一個故事。

母親問女兒:「你要哪種冰激凌?」

女兒說:「我想要香草的。」

「有巧克力的。」

「不,我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應該要香草的,你喜歡巧克力的東西。」

「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麼這麼倔。」

到底是女兒倔還是媽媽倔呢?一個普通食物的選擇,父母都要強制孩子,不給自由選擇的機會,更別提其他方面了。

小到穿衣吃飯,大到升學婚戀,他們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決定。

父母總是以愛為名,漠視孩子的感受,無邊界地入侵孩子的空間,強迫他們接受自己的好意。

教育專家孫雲曉曾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父母願意俯下身來傾聽,了解孩子的需求,給予規則範圍內的自由。

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也會更有主見和自信。

3、允許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簡·尼爾森曾提出建議:「允許孩子犯錯,從錯誤中學會成長。」

父母之所以屢屢越界,是擔心孩子做錯了事,走錯了路,想把錯誤扼殺在萌芽階段。

可不讓他們體驗一下錯誤的代價,又如何成長呢?

12月天氣轉涼,孩子賴床的毛病與日俱增。

每天早晨,我三催四請之後,她還縮在被窩裡不起床。

非得河東獅吼,把她從被窩裡提溜出來,這才慢悠悠地開始穿衣服。

眼看時間來不及,她總是囫圇吞棗地把早餐塞進嘴裡,就急匆匆地出門了。

有一次早晨我提前出門,爸爸忘了叫她,兩個人手忙腳亂地弄好後,最後還是遲到了。

晚上回到家,孩子生氣地責怪我們,說被老師嚴厲批評,還罰站十分鐘。

我也火了,到底是誰在上學呢。

於是跟孩子約定,以後早晨就叫她一次,至於多久起床,她自己決定。

有了前車之鑑,孩子第二天乖乖地起床了,麻利地穿好衣服、吃完早餐。

爸爸開玩笑地說:「要知道遲到一次這麼有用,早該用上了。」

以前,我們不願意孩子因為遲到被批評,只好每天充當人肉鬧鐘,反而讓她產生了依賴心理。

犯錯並非孩子成長路上的瑕疵,而是催化劑,每一次犯錯都是一個成長的機會。

尼采曾說過:「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父母很容易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強加於孩子,讓他們照著寫好的劇本走過一生。

殊不知,孩子再小,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

充滿控制欲的愛,會不斷吞噬孩子的能量,讓他們心靈蒙塵。

最好的愛,不是密不透風、事無巨細,而是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邊界清晰,這是送給孩子一生的奢侈品。

願父母都能做到邊界清晰,給予孩子最好的愛。

作者簡介:安然,富書專欄作者,80後職場媽媽,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治癒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文章: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重磅推出新書《屏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a950ee425f431adb8873a9adb9df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