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就基本不關注孩子飲食了。認為既然有人管,自己就可以放手,但要知道,國人營養意識普遍落後,還沒到可以「完全放心」的程度。
有的幼兒園連營養師都沒有,即使有營養師,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為迎和孩子口味喜好,特意在食譜里增加一些不夠健康的加工食品的情況比比皆是……
我們知道這些,雖然不能改變什麼,但可以多少在家裡彌補,比如學校奶不夠的,回家就補上,學校蔬菜種類少的,可在家裡安排上…通過「查漏補缺」的方式,儘可能給到孩子更全面的營養。
如果可以,在選擇幼兒園的時候,也把它們的食譜拿來對比下,選擇食譜最健康的幼兒園。
那麼,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如何做能讓孩子吃的更健康呢?
1、要一份學校的詳細菜單;
2、根據學校的菜單,合理安排家裡的食譜。
用「家-園共建」的思路,把學校和家裡的食譜結合看,查漏補缺,共同為孩子提供到營養充足的菜單。
不同幼兒園提供的餐次也不同,有的是全天都在幼兒園吃,有的沒有晚餐,有的是早餐餐都沒有隻提供午餐和上下午點,還有的不提供早餐,但午晚餐和上下午點都在幼兒園吃…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先拿到一份學校的食譜,有針對性的安排孩子在家裡的飲食。
前幾天,我在朋友圈徵集了一些不同幼兒園的食譜,今天我選一些公布出來,分別做「點評」(客觀說現象),然後再說明下家裡應該如何彌補,看完下面這幾個,大家就都會有感覺了。
第一種食譜形式:
全天(三餐兩點)都在學校吃
食譜一:
(圖片可點開放大看)
優點:
1、三餐兩點時間安排合理,種類豐富,每天不重樣;
2、主食粗細搭配,配菜葷素結合,魚肉蛋奶豆蔬果都有,比較齊全。
不足:
1、奶量不夠(偶爾早餐才有一次奶);
2、配菜看著多,但種類不夠全,葉類蔬菜、甘藍類、瓜類茄類水生類蔬菜都偏少;
3、滷蛋作為早餐不合適(雞蛋久煮蛋白質變性),加餐吃米花糖也不合適(高糖抑制食慾),奧利奧餅乾換成奶類就更好;
4、肉類偏多(每天兩頓都有肉)。
在家需要做的彌補:
由於在學校是全天吃,可干預的範圍小,建議回家晚上再加一頓奶,把奶量補夠,如果晚上吃不下,改成早上喝,早上喝完奶再去學校繼續吃早餐(可以交代老師早餐吃少一點)。
周末在家吃飯注意增加葉類(生菜,油麥菜,菠菜等等),甘藍類(花菜,甘藍,捲心菜),鮮豆類(菜豆、豇豆、四季豆…),蔥蒜類(韭菜、洋蔥…)等,豐富素菜品種,讓營養攝入更均衡。
還可以增加秋季時令菜比如百合、蓮藕、板栗、秋葵、山藥、蘿蔔等等,這些學校沒有的,在家裡要安排起來。
還需注意多素少葷(幼兒園每天都有不少肉類),讓腸道休息,防止積食。
食譜二:
優點:
1、三餐兩點時間安排合理,種類豐富,每天不重樣;
2、加餐是上午奶,下午水果,這種安排比較合理;
3、午飯主食都是粗細搭配,每天不同種類雜糧,晚餐麵食為主,與中午不重複,體現出不錯的用心,照顧到不同孩子的口味偏好;
4、葷素搭配,種類多樣化,魚肉蛋奶豆蔬果都有。
不足:
1、奶量不夠(一天就上午一頓加餐奶);
2、蛋撻、糖餅、蛋糕、甜饅頭、豆沙包這類甜膩的甜品糕點幾乎每天有,不建議給娃吃這麼頻繁;
3、澱粉類主食偏多,素菜種類和肉類偏少;
4、市售品牌酸奶一般加了大量的糖和添加劑,我們建議給孩子吃的奶只有純鮮奶和純原味酸奶。
在家需要做的彌補:
學校奶量太少,最好晚上回家再加一頓奶,早上喝完奶再去學校繼續吃早餐,可以早晚一次各150毫升,每次量不多,不額外增加負擔。
周末在家吃飯注意增加不同種類的蔬菜和豆製品,如下圖:
很多人覺得蔬菜就是大白菜、生菜,但從圖中可以看到,這裡列出來的素菜有12大類,每一類營養都不同,應均衡去吃。
根據學校的食譜,在家裡需要重點補充葉菜類、茄果類、甘藍類、鮮豆類、水生蔬菜類、瓜類、水生蔬菜類,菌菇類,還有豆製品(豆腐、豆漿、豆腐乾)…等。
秋季時令菜比如百合、蓮藕、板栗、秋葵、山藥、蘿蔔等,學校吃不到,家裡也可以補起來。
第二種食譜形式:
早午餐和兩點在學校吃,
晚餐在家裡吃
食譜一:
優點:
1、葷素搭配合理,種類豐富,每天不重樣;
2、早點水果的安排比較合理;
缺點:
1、沒奶;
2、蛋白類食物偏少,尤其是早餐是黃金吸收時間,應重點安排蛋奶這類高蛋白食物;
3、上下午點安排中,都安排水果、堅果或者奶類會更合理(早點幾頓是安排糕點,午點都是高碳水食物);
4、雜糧雜豆薯類偏少(只有一頓午餐是雜糧米飯,具體用什麼雜糧用什麼量不得而知);
5、蔬菜種類不夠齊全。
在家需要做的彌補:
1、奶喝夠,早晚一起達到500毫升為佳;
2、根據在學校吃的「查漏補缺」,晚餐可以安排雜糧米飯、雜糧餅、雜糧麵條之類。
配菜選擇學校沒吃的,比如周一增加葉類、菌菇、根菜水生蔬菜類,肉選擇禽類或者深海魚,晚飯後吃點水果;
周二晚餐配菜瓜類茄類、甘藍類類、豆製品,肉選擇瘦肉、雞鴨肉等;
周三選擇葉菜類、根類和甘藍水生類,豆製品,禽畜類,晚飯後加點水果;
周四選擇葉菜類、瓜類茄果類、魚肉海鮮類等;周五選擇豆製品、菌菇類、根類豆類,可以選擇不吃肉(因為學校早餐午餐都有了,選擇一次晚餐素食);
3、要注重用好油,學校是不可能用亞麻籽油、茶油橄欖油這類「好油」的,那麼我們就利用好晚餐在家吃的機會,給孩子補「好油」,炒菜用我們選的「熱炒油」,拌菜用亞麻籽油,增加必須脂肪酸的攝入。
食譜二:
優點:
1、葷素搭配合理,種類豐富,每天不重樣;
2、午點很豐盛,有適當應用到中醫食療(健脾粥、蟲草花、陳皮、銀耳、馬蹄等);
3、有水果、有堅果,一周內海產品、魚類有兩次,肉類每天都有,安排比較合理;
缺點:
1、奶不夠,有時候沒奶;
2、雜糧雜豆薯類偏少(只有一頓午餐是雜糧米飯);
3、豆製品、蛋類以及根莖類、瓜類茄果類、葉菜類蔬菜偏少。
在家需要做的彌補:
1、奶喝夠,早晚一起達到500毫升為佳,問清楚學校的具體奶量,回家補缺;
2、根據在學校配菜情況,晚餐相應做彌補安排,比如:
周一晚餐可選擇豆製品、根莖類和十字花科類蔬菜,主食可以是雜糧米飯,也可以麵條、餅這類麵食;
周二,選擇豆製品、深色葉類、根類的蔬菜,注意這天的晚餐肉類要少吃或者不吃;
周三選擇葉菜類、根莖類、茄果類蔬菜、豆製品,肉少量或者不吃;
周四選擇葉菜類、根莖類、十字花科類蔬菜;
周五選擇葉菜類、根莖類、茄果類蔬菜、豆製品,主食可以是雜糧米飯,也可以選擇麵條、餛飩等;
3、在家把「好油」補上,利用好晚餐在家吃的機會,給孩子吃「好油」,炒菜用我們選的「熱炒油」或者自己買茶油、橄欖油炒菜也不錯,拌菜用亞麻籽油,增加必須脂肪酸的攝入。
第三種食譜形式:
在幼兒園吃早點午點和午餐,
早餐和晚餐在家吃
食譜:
優點:
1、種類豐富,每天不重樣;
2、每天都有提供水果,主食里加入雜糧薯類,葷素搭配也相對合理;
缺點:
1、早點太豐盛,可能會影響午餐量,如果家裡吃了早餐,也會影響早點的進食,這樣的安排不是很合理;
2、豆製品太少,葉菜類、根莖類、菌菇類、甘草類蔬菜以及海產品都偏少。
在家需要做的彌補:
1、先問清楚學校給早點的時間,如果是吃早餐的時間比如8點半~9點,那麼可以先在家少吃,再去學校接著吃(或者帶去學校一起吃);
根據學校早餐,安排家裡早餐內容,比如周一喝牛奶,周二到周四準備雞蛋、饅頭等;
如果早點是在上午10點左右,那麼早餐就在家裡都吃好了再去學校(在家裡吃了早餐,早點就讓老師少給孩子吃,最好只給水果,以免影響午餐);
2、根據學校午餐的搭配,做好晚餐的「補缺」搭配。
比如周一可以選擇豆製品、甘藍類、根類水生類的蔬菜,多素少葷(學校里都有葷菜);
周二可以選擇雜糧主食、葉類蔬菜以及豆製品(中午吃了魚,晚餐的肉類就不再安排魚海鮮類);
周三選擇深色葉類、根類、甘藍類蔬菜;
周四選擇葉菜類、豆製品,主食粗細搭配,肉類少量;周五選擇葉菜類、甘藍類蔥蒜類、豆製品等等。
注意,因為學校午點安排比較豐盛,如果孩子吃的多,回家後晚餐吃的少,就是正常的,不能太勉強,晚上本就不好消化,吃多會加重消化負擔。
第四種食譜形式:
在幼兒園吃午餐晚餐和兩點,
但是沒有早餐
食譜:
優點:
1、種類豐富,每天都不重樣;
2、兩餐加點安排的是奶和水果,比較合理;
3、葷素搭配,主食都有換著吃,葉菜類,豆製品,瓜茄果類的安排也比較豐盛;
缺點:
1、奶量不足;
2、蛋糕餅乾這類高甜度精緻碳水安排太頻繁(每天都有兩次);
3、沒有雜糧,薯類;
4、葉菜類、根類、甘藍類、瓜類和菌菇類蔬菜不足,海產魚肉類偏少。
在家需要做的彌補:
1、先問清楚學校給早點的時間,如果時間在9點以前,那麼可以先在家少吃,再去學校接著吃(或者帶去學校一起吃),如果是9點後,在家吃夠早餐再去學校。
早餐推薦以下幾個組合:雞蛋+雜糧饅頭;雞蛋三明治;雞蛋+雜蔬餅/發糕…
2、晚上在家加一頓奶;
3、周末在家重點安排雜糧類,葉菜類、甘藍類、根類、水生蔬菜、菌菇以及豆製品,均衡吃;
還可加入秋季時令菜比如百合、蓮藕、板栗、秋葵、山藥、蘿蔔等,加強營養;
4、注重用好油,在家炒菜用母嬰「熱炒油」,拌菜用亞麻籽油,增加必須脂肪酸的攝入,彌補學校的不足(學校大鍋飯是不大可能用到這些「好油」的)。
以上是針對幼兒園裡,幾種常見食譜形式的分析,可見,每個幼兒園食譜都不同,營養供給的側重點各異,需要彌補的點也有差別,但總體大同小異,只要我們把握住均衡飲食原則,就會自己做分析。
但有一點需要說明,決定一份食譜是否健康的,除了種類搭配,還有用的什麼油,油鹽這類調味使用量,輕烹飪還是過度加工,食材來源如何,肉是速生還是土長,蔬菜新鮮還是放的比較久……
這些都影響成菜的營養,但這些我們不得而知。
所以上述的分析僅僅是從公布出來的食譜里,給予種類搭配上的「點評」和建議哦。
「家~園共建」寶寶食譜,學校不足,家裡來補!趕緊向學校要一份食譜,把飲食優化起來吧。
作者:藍弧,母嬰自媒體營養師,12年深耕營養領域,諮詢可V+ lanhu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