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魚魚(富書作者)
美國作家史蒂芬·金曾說:「地獄從來不是立即讓你掉下去的,而是一點點吞沒你。」
一個人從高峰跌入谷底,不是忽然之間的事。
而是在一次次放縱和偷懶中,日益廢掉,最後漸漸成為一個廢人。
如果你有以下跡象,一定要開始有所改變了。
缺少情緒復原力
在書籍《積極清醒的力量》中寫道:「我們並不是因為生活圓滿、身體健康才感受到積極情緒的,而是由衷的積極情緒創造了圓滿與健康的生活。」
長期困在情緒的牢籠里,會扭曲我們的思維和心態,讓我們逐漸失去判斷力。
只有修煉好情緒把控力,才能讓自己走出谷底,浴火重生。
哈佛校長勞倫斯·巴科,從小家境優渥,母親對他一直都寵愛有加。
中學的時候,巴科身邊的同學紛紛加入了童子軍,於是他也一起加入了。
但是童子軍艱苦的訓練,不是這些嬌生慣養的少年可以忍受的。
開始訓練的第一天,巴科就受不住高強度的操練和教官的嚴格呵斥,叫苦不迭。
體力和精神上的受訓,讓他一度崩潰大哭。
但巴科很快就意識到,這些抱怨和哭訴的情緒,是徒勞無功的。
若繼續以這種狀態訓練,甚至還會拖累同組成員。
於是,他努力調整自己的情緒。遇上高強度的訓練,他不斷給自己心理建設,咬牙撐過去。
面對教官的訓斥,他也沒有顧影自憐,而是坦然接受並做出改變。
結果,僅僅兩個月,巴科就以優秀的成績完成全部的訓練。
羅伯·懷特曾說:「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隨時釋放情緒,是本能;但能懂得壓下情緒,就是本事。
如果過度讓情緒泛濫,那麼生活為難你的次數便會越來越多。
與其被情緒發號施令,不如做情緒的主人,既能捋順不如意之事,也能走穩腳下之路。
當你擁有強大的情緒復原力時,你就會發現,人生中看似跨不過去的坎,都能熬過去。
沉迷低級奶頭樂
知乎上有個問題:「有哪些年輕人千萬不能碰的東西?」
有個高贊回答是:「能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物。」
這種廉價且短期,還容易讓人上癮的多巴胺,也被稱為「奶頭樂」。
奶頭樂帶來的即時刺激感,讓我們大腦不斷分泌獎勵激素。
它會讓你心甘情願地把時間花在享樂上,繼而蠶食你的思想,削弱你的行動力。
諮詢師李松蔚,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個年輕人因為考研備考太累,決定休息幾天調整心態,放鬆緊繃的大腦。
他計劃是先補兩天覺,再約上朋友去短途游幾天,最後回家陪下父母。
但就在出發前,他在網上發現了一款很好玩的遊戲。他一下子就沉迷進去,玩得入了迷。
於是,他就把旅行、考研、回家統統拋諸腦後,通宵達旦地玩這款遊戲。
這种放縱性快樂,帶給了他前所未有的興奮。
他本想再玩兩天就開始回歸複習狀態,卻沒想到因為失眠問題,難以恢復以前的備考狀態。
低級快樂的人,喜歡用消耗時間,獲得暫時快感;而高級快樂的人,喜歡用補充知識,代替閒暇娛樂。
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里,「股神」巴菲特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巴菲特一天24小時的時間,不是在閱讀,就是在學習新的知識。
當普通人沉迷玩電腦遊戲的時候,他在鑽研枯燥難懂的學術資料;
當普通人在睡懶覺的時候,他在抓緊時間不斷汲取最新的財經知識;
當普通人在瀏覽碎片化短視頻時,他在持續學習最先進的財富觀點。
正是這種自律又克制的「快樂」,讓他成為全世界金融投資的引領者。
生活中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在於追求快樂的方式,而在於能否戰勝自己的本能。
若我們每天沉淪在庸俗的快樂里,只會過著一成不變的日子,最終被快速更新的時代拋棄。
人生真正的快樂,應該是先苦後甜。
只有通過約束自己的慾望,放棄暫時的享受,才能獲得有意義的快樂。
困於底層認知圈
獵豹CEO傅盛曾說:「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
人和人的比拼,說到底就是認知上的差距。
低認知的人,猶如井底的青蛙,永遠看不到完整的天空;
反之,高認知的人,敢於試錯與改變,找到屬於自己的賽道。
作家王耳朵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讓人不禁感慨唏噓。
他和他的高中同學阿輝,從小就非常要好。
當年,他們倆滿腔熱血考上了大學,一起從鄉下的小山村來到大城市念書。
大學順利畢業後,王耳朵選擇去北上廣發展。
阿輝則保守起見,回老家考事業單位。
不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後,他們幾乎沒怎麼聯繫,交集也越來越少。
突然有一天,王耳朵的手機傳來了阿輝的消息,他問:「大城市發展如何?我也想試試看。」
儘管王耳朵當時也沒混出什麼名堂來,但也走南闖北見識了不少人和事,眼界開闊了許多。
於是,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都跟阿輝分享。他還非常看好當時正興起的新媒體行業,極力推薦阿輝在這個行業發展。
可阿輝思來想去,在招聘網站上對比各種工作利弊後,最後還是決定在老家安分守己待著。
長時間接受單一信息,讓阿輝的認知局限也越來越窄,思維越發封閉。
最終,一個成了頗有名氣的自媒體人,另一個成了默默無聞的素人。
叔本華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讓你裹足不前的從來不是能力,而是自身的固化思維。
當你固守一方之地,最終只會走進死胡同。
越是佼佼者,思維越廣闊。他們會保持虛懷若谷的心態,不斷去更新自己。
唯有打破自我局限的天花板,拆掉思維的牆,你人生的瓶頸期才會不攻自破。
網上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要脫胎換骨般的改變,你必須有意識地活著,大多數人沒有過自己的生活,他們只是接受了生活。」
被動生活的人,多數站在人生拋物線的下行區。
他們心裡想過更好的生活,但又經不住外部誘惑,最後人生逐漸走下坡路。
只有養成主動生活的特質,方能獲得人生的話語權。
擁有情緒修復力,方能屏蔽紛擾,練就強大的內心;
摒棄廉價的快樂,方能克己慎行,找到未來的方向;
衝破固有思維圈,方能破舊立新,解鎖舒適區密碼。
人生下半場,願你做一個倒逼自己的狠人,遊刃有餘地面對生活里的大風大浪。
作者簡介:魚魚,富書作者,一直在寫寫寫的路上,願筆下的觀點能與你產生共鳴,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